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纪录片大国崛起引关注 专家称应走出历史悲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1日02:11 东方早报

  日前,刚刚在中央电视台二套黄金时间结束热播的12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早报记者昨晚对该片监制、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总监郭振玺进行了专访,他给我们讲述了该片的来龙去脉,以及背后的感人故事。

  东方早报:为什么想到要拍摄《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

  郭振玺:今天的中国处于和过去完全不同的背景,我们有必要更好地了解世界,了解历史,了解其他国家的发展、变革历程,而得出自己的有益的、可借鉴的经验。让中国以大而强的姿态走向世界,立于世界,融入世界。而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正是以全新的视角,去了解过去曾经了解的国家。

  东方早报:《大国崛起》播出之后,社会反响如何?

  郭振玺:反响很好,很激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都作了大量细致的报道。此外,港台媒体,以及境外媒体,比如《朝鲜日报》和新加坡的一些媒体,都给予该片积极的评价。除了媒体之外,政府也有一些反馈。据我所知,俄罗斯大使馆最近要搞一个《大国崛起》之俄罗斯篇的新闻发布会。除此之外,我们当然也很关心老百姓的意见,事实上,老百姓的反映出乎我们意料的热烈。有一位热心观众还专门给我们剧组打电话,强烈要求重播12次。我们每集平均的收视人群达到400万左右。

  东方早报:为什么要选择这9个国家?

  郭振玺:从15世纪开始,大国的兴衰,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全球范围里的相互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世界大舞台上的剧情走向。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这9个世界性大国先后成为不同时代的主角,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它们多以经济贸易起家,也以思想文化影响世界;它们以军事力量维系霸主地位,也因为战争而备受重创。500年后,较早的一代大国已相对衰落,但其多数仍属强国,具有较强的政治经济实力,其中几个仍对世界有很强的影响力。

  东方早报:该片从策划到献给观众,凝聚了大家很多的心血吧?郭振玺:2004年春节后,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正式立项。七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教授们按照我们的要求,完成了对九国崛起历史的整理;九月,电视节目内容大纲完成;年底,电视脚本的初稿基本成型。至此,我们完成了对电视片主体内容和主题的确认。2005年7月,摄制组出发奔赴这9个国家。前期拍摄到11月完成,到今年10月完成后期制作。11月13日,把我们辛勤的汗水结晶最终呈现给观众。

  东方早报:剧组人员在制作过程中一定遇到了很多困难吧?

  郭振玺:第一轮的难题是创作一个可以指导境外拍摄的脚本。2005年4月20日,全部电视脚本终于通过了中央电视台领导的审看。第二轮的难题是完成7个摄制组前往9个国家的出国手续和拍摄联络。2005年7月31日,第一个摄制组终于出发了。第三轮的难题是境外拍摄和采访。2005年10月29日,最后一个摄制组顺利回来了。总的来讲,从我的角度看,在整理脚本的时候,最难的是删繁就简,清晰表达。在形成电视语言的时候,我以为最难的是深入浅出,情理兼顾。

  东方早报:您个人在拍摄这部纪录片后,对大国崛起这个命题有怎样的感想?

  郭振玺:大国崛起的道路,如果只靠单一的因素,一定是错误的,但有一些共同的因素却值得关注: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的道路、后发国家在国家力量主导下加快现代化步伐等。历史上的大国依靠掠夺殖民地和武力争霸崛起,已被证明结局并不美好;妄图依靠战争打破和重建世界格局,已被证明结果事与愿违。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

  二战后,各国逐渐开始理智地寻找大国之路。当全球市场把世界紧紧连结在一起,大国之间的互动、合作和依存关系开始增强,具有历史眼光和战略智慧的国家开始作出理性的判断。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时代潮流中,法国和德国携手开启的欧洲新秩序引人关注,欧盟为和平与合作的国家发展模式提供了时代的注脚。

  对于理想的大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关于大国的话题,也许是一个永远无法穷尽的讨论。我们不知道21世纪的变化将把大国带向何方,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将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记者手记

  和《大国》一起走过的日子

  早报记者 周云

  去年11月,当我还在北京工作的时候,机缘巧合我加入了《大国崛起》这部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的后期制作小组,主要负责翻译片中美国部分的采访场记。以后的一个多月里,通过每天仔细的十几遍地观看采访的录像,让我不仅对美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从平日的一点一滴中,也让我感受到了剧组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一开始,当我看到自己的工作量高达40盘录像带时,几乎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想当然地认为,这次工作一定又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自己也学不到新的东西。可是逐渐的,大约到了第二个星期,我开始逐渐迷上了这种生活。每天长时间大量的“接触”对美国问题各个领域有独到深刻见解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比如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著名历史学家、《大国的兴衰》作者保罗·肯尼迪,通过他们给我“上”的课,让我更进一步地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增进了自己对国际政治、经济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了我对自己这份职业的热爱。是他们让我知道,看似枯燥的国际政治是这样的有趣和发人深思。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塔贝尔和洛克菲勒的那集,尽管看似这是一个石油大亨和一个弱小女子的故事,但我在翻译的时候,却也能够感受到20世纪初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刚刚兴起时的国内尖锐矛盾。在片子正式播出时,我注意到,经过后期制作,这一主题被清晰地反映出来,传递给了观众。

  虽然片子的内容我已经非常熟悉,但是我仍然被这部纪录片所吸引,从11月13日首播开始每天坚持观看。《大国崛起》开启了我求知路上的另一扇大门,让我渴求不断探索和思考。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40,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大国崛起”的相关新闻
邵建:大国崛起应以个人为本位 (2006-11-30)
《大国崛起》总编导任学安:历史不可简单化 (2006-11-30)
《大国崛起》没有特殊政治背景 (2006-11-30)
周庆安:国际语境与大国崛起 (2006-11-30)
徐迅雷:大国崛起,更应关注穷国为何积弱 (2006-11-30)
《大国崛起》策划麦天枢:让公众建立历史理性 (2006-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