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了从头再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4日19:55 南都周刊 | |||||||||
记者 石磊 温州报道 投资不顺利,陈丽君直到凌晨一点还躺在床上,睁着眼睛算账目。11月28日早晨7时,她突然从床上弹起,拿起手机打给龙港家里的丈夫,问孩子们早餐吃了什么。 连续三天,陈丽君都住在温州市内一家汽车连锁旅馆,为投资的事情奔走,一个合伙
印假发票,栽了 27日晚餐时分,坐在黎明西路的一家粥店,等菜的间隙,陈丽君拿起装筷子的纸套,细细地拆开粘合的部分,“它压了膜的。”陈丽君把膜剥开,抖着纸套说:“我家就印这些,压了膜成本一个要贵一分钱的。” 19岁初中毕业,陈丽君就在自己家的印刷厂帮忙,哥哥负责打理整间厂,给她一个月发四五百元工资。现在想想,都是17年前的事了。现在,她的丈夫也在打理着印刷生意,帮市区里的小旅馆、小餐馆印信纸、信封、筷子套、牙签袋等等,一年也能赚个七八万元。 但即使这样,陈丽军说,她还是不愿意再碰印刷这行了。 2000年,她30岁,她记得很清楚,那是她的转折点。那年有人找上门来,说是印一些收据,给的价钱特别高,不到2000元的成本,就能赚1万元。陈丽君觉得有些不妥,因为实际上印的是饮食业的发票。但因为利润的关系,她还是印了。对这次举动,她总结为“胆子太大了”。后果就是,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在里边”呆了两年半,2003年出来,陈丽君就再也不沾印刷了。 疯狂炒“票”,亏了 陈丽君的第一桶金来自在民间放贷中收来的利息。 温州的民间借贷最初脱胎于自愿出资而建立的民间互助会,俗称台会,曾经风行于20世纪80年代。比如十个人组成一个台会,大家轮流当台主,每个月做台主的人向其他的人收同等数目的钱,然后负责放贷,这样做台主的人就一下子有一大笔钱,贷给需要办厂的人,收取两分利。 陈丽君搭了第一个会,收到了5000元,她把这笔钱借出去,一年后就拿到1200元利息。拿自己的收入,再加一些钱,她又接着搭了一个会。这种筹钱方式,直到现在还在很多温州人中间流行,太太们把自己的私房钱放进会里,坐收利息。 与此同时,还在哥哥厂子里帮忙的时候,陈丽君就开始把每个月的工资积攒起来。23岁,陈丽君要嫁人了。她自己手里的私房钱就已经有了六七万元。 1995年,这年的印刷企业最好赚,1000元投入就有3000多元回报,厂里一年赚了10万元。 到了2000年春天,温州开始变暖,陈丽君进入人生最疯狂的时期。 父亲做房产中介,陈丽君听到哪里便宜就去哪里投资。那时,温州的村子里都在炒“票”。所谓的“票”其实就是集资卡,有的连张卡都没有,拿张小纸,盖个村委会的公章,就等于承认你在这个村认购了一块地基。 “刚刚买过来,一个小时就涨了。”大家都挤在中介所,都在问哪里有便宜的“票”卖,那时起了床就想跟朋友去中介所,一天到晚在中介所里转,她甚至包了一辆车,“今天搜这个村,明天搜那个村”。 有时听说有便宜的“票”,黑灯瞎火的晚上也开进村子里去,由中介所的人带过去,直接上村干部家里买。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在刑远村,当时陈丽君付了订金4万元,写了“半个月付清20多万元”的欠条,不到7天,钱还没付清,卖票的人直接扔回8万元,说:“你退卡吧,不卖了。” 拿着这8万元,陈丽君又回家提了十几万元。大家皮包里都装得满满的钱到处走,全都是现金交易,付订金时就一捆捆钱掏出来,现场点钞机立刻数。陈丽君拿着钱马上又订了两张卡,一张订金交5万元,共放了10万元。三天之内,她把卡转手,让别人付清余款,又赚了四五万元! 她来不及去想:“为什么钱赚得那么快?”但她喜欢这样赚钱,因为“刺激”,看着别人买自己也就跟着买。但是,她没想到的是,三个月后,卡价暴跌,她赚来的三四十万元,都亏了进去。 跟着,印假发票案也来了。 从头再来 两年半的监狱生活,陈丽君再说起时,只说“很苦,想象不出来的苦”。 她从监狱里出来的时候,家里也基本没钱了。 用搭会的方式,陈丽君又筹到了2万元,靠着“胆子大,眼光好”,她又开始了投资生涯。保守起见,她找的都是店面,要让钱稳妥地“生钱”。她在内蒙投了一间商铺,只交了1万元订金,放了10个月,转手就赚了4万元。现在,她又在河南投资了两间商铺,共计花了40多万元。 未来的目标,陈丽君想在上海投资一间铺,到时她就退休,做包租婆,每半年去上海收一次租,顺便带着孩子们旅游。陈丽君向往着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