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亮私人30万修护旧宅 中止修缮错失1500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6日02:13 新京报 | |||||||||
在政府未介入保护时,侯金亮投入自己的30多万对旧居修缮,开发旅游。 在袁启姝的记忆里,侯金亮是第一个进入袁氏旧居,成为朋友的人,“那些年,在大宅子里住着,几乎就不见什么人。”侯金亮祖上是袁世彤(袁世凯六弟)家里的男佣。他自己曾先后在河南、山西、北京和东北做包工头,是最早不被那些历史观念束缚,而想挖掘其背后旅游价值的人。他52岁。
1994年,侯金亮回来后,看到的袁寨就是一个垃圾场,仅剩的几间屋子被村民当了仓库,存着粮食、鞭炮。但他觉得这套废弃多年的庭院有被开发的价值。“毕竟这里的历史还是有人感兴趣的吧。”1995年,侯金亮跟项城当时的博物馆馆长签订了维护合同,由他负责整个旧居的维护,也由他获取旧居游览的门票、导游解说费用,合同期是十五年。 然后,侯金亮领着4个女儿,开始清除院里的野草,“光清除杂草,就用了几年时间。”侯金亮说,“我最小的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我干,钻进草丛里都看不见人。”现在,袁氏旧居通往各个房间的青灰砖路,都是侯金亮从草丛和浮土下面刨出以前拆屋毁房时留下的瓦砾,挑整块的铺成的。 500多间老房子残留的瓦砾,侯金亮一直清理了十一年,直到项城博物馆收回管理权时,还没有完全清理完。 四个女儿从小就跟着侯金亮清理袁氏旧居,后来中学毕业都成了旧居的义务管理员。 侯金亮闯入这所故居,让生活在里面的袁启姝感到些人世的温暖,“那时,他每晚会来找我母亲聊天,听那些民国时大寨子里的故事。”袁启姝说。 “我看管旧居的时候,这里已经是空房,这些桌椅、床以及些照片,都是我花钱从周围老百姓的家里买来的。”侯金亮说,前些年已经有文物贩子在这边搜罗跟袁世凯沾边的文物,一张据说是袁世凯睡过的床,是三年前,他追到项城县城,花了一万多元钱,从文物贩子的卡车上“强买”回来的。 11年里,侯金亮把当初搞建筑攒下的30多万都投入到袁氏旧居的维护上。“一个是觉得这个事,对保护文物有利,应该干,另外,觉得这个投资是值得的,旅游开发投资是一次性的,觉得以后肯定会是赚的。”这是支持侯金亮十余年坚持投资的想法。 侯金亮说,一开始,没什么人来参观。从2003年开始,来袁氏故居的游客愈来愈多。直到2005年侯金亮的管理权被政府收回,“那年来的人比往年都多。” 中止修缮错失1500万 项城市政府2002年就欲修缮旧居,但因顾虑袁世凯身份,又两次放弃。 “其实,从2002年开始,项城市政府就已着手研究保护袁氏故居。”文化局副局长秦涛说,但一直让人犹豫的是,对于袁世凯的历史评价是否会对文化保护起到负面影响。“所以具体措施迟迟未开展。”但是,2003年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热潮,对袁世凯的历史研究也越来越多。这让项城市政府看到了保护袁氏故居的希望。 从那年起,不断有学者来考证袁世凯的生平和历史事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袁氏旧居也是从那时候,普通游客才逐渐多了一些。项城文化局资料显示,关于呼吁保护袁氏旧居的留言簿,在不断累积下,已有一尺多高。 袁启姝说,她和母亲都曾接待过许多历史学者。“我母亲念过书,对家族的事知道很多。”虽然袁启姝文化程度不高,但她说话时仍表现得急缓有致。 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王剑多年研究袁世凯旧居。他说,项城作为袁世凯的出生地、应该加以保护和开发。“应该把袁氏家族的渊源挖掘出来,这样在打造袁氏旧居旅游景点同时,影响才能扩大。”当项城市内支柱产业莲花味精陷入困顿后,项城市政府决定开发袁世凯旧居、发展无烟工业。 “当时的市领导跑了半年省政府,年底有了眉目。”11月27日,袁世凯旧居保护规划组成员、项城博物馆馆长张金云说,河南省文物局及河南省财政厅都支持,将袁世凯旧居建成豫东南的一个重点旅游景点。 据张金云介绍,当时省财政厅领导曾表态,袁氏旧居一期保护工程,省里可拨款1500万元。 此后,回到项城的市领导招集各套领导班子,进行反复研究时,以“考虑到袁世凯的历史问题,可能造成负面的政治影响。”最终决定暂不启动保护工程,也就错过了省里的资金支持。 2005年7月12日,河南省文物局下发了《关于项城袁氏旧居保护规划方案的批复》。 当时郑州凯旋发展有限公司愿意投资保护规划工程,跟政府进行过实质性接触,并多次到实地考察后愿意投资开发袁氏故居。 “最后还是考虑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政府并未与其签约。”张金云说,当地政府方面很担心对于敏感的历史文物进行保护规划,而引发重大政治影响,所以处理起来就非常谨慎。 袁启姝一直关心着政府对袁氏旧居的态度,在长年动荡坎坷的经历中,她也深知袁氏身份意味着什么,“但毕竟人的出生是不能选择的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