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冬日街头的拥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7日13:25 三联生活周刊

  记者◎于萍 摄影◎关海彤

  看见于乐的时候,他们刚从地铁站出来,有点迷茫。我冲过去,于乐敞开微笑和手臂,把我紧紧抱住,在我耳朵边说:“祝你快乐。”周围一阵欢呼,好像我是当天的“头彩”。松开手,我说,我是来采访你们的记者。于乐脸上闪过一丝失望,她误把我当成了拥抱的目标——陌生人。那是10月25日,北京下了入冬的第一场小雪,雪粒从灰色天空落到人身上时
已经变成了小雨滴,大街上只有像冻僵了的人一样的枯树枝,行人寥寥。

  于乐、杨田和巧巧3个女孩走在前面,各举着一面写有“抱一抱,来自陌生人的温暖”,一面是“Free Hugs”的牌子,老K带着五六个“义工”走在后面,拿着募捐箱。除了拥抱陌生人,他们还要为8岁的四川女孩宋明君筹集手术费。3个女孩一手举牌,另一只手向每一个路人敞开。面对错愕,她们基本不解释,最多是微笑和重复牌子上的话:“抱一抱,来自陌生人的温暖。”报亭老板拒绝了,清洁工拒绝了,从公车上下来的中学生拒绝了。但是一个等红灯的

出租车司机从车上下来,虽然仓促,却是个结实的拥抱。一对老夫妇商量了一下,派老太太为代表,与女孩们分别拥抱……很难总结都是什么人拒绝,什么人接受。拒绝的人要么回避邀请的眼神,要么笑笑而去;接受的人却都有个“思想斗争”:先打量牌子和敞开手臂的人,脸上有短暂的平静,之后眼睛一闪,好像突然明白了,对自己说“抱就抱”,便迎上去。

  在国内,甚至在国外,私人与公共的关系现在还难以讨论清楚。

  于乐一行被叫做“抱抱团”,在北京已经组织了4次活动。从10月21日长沙的“抱抱团”把活动视频发到网上之后,上海,北京,广州,西安……像城际接龙一般各地都出现了“抱抱团”。参加的大都是年轻人,通过博客、论坛或者QQ群联络,以“传播关爱和温暖”,“拒绝冷漠,热情拥抱”等为口号,在街边拥抱陌生人。于乐被称为北京抱抱团的发起人,因为签约歌手的身份和高调宣传(她以抱抱团为主题开设了论坛,博客,还录制了一首名为《抱抱团》的歌)很受争议,而10月25日的活动也是争议最大的一次。于乐在博客发起活动时写:“我希望全国抱抱团的抱友们能上街为小明君筹款,每得到一个人的捐款,即使只有1元,都以一个真诚的拥抱表示感谢。”“1元抱一次”于是成了被指责的焦点,抱抱团是否该与公益活动结合也在抱友论坛里激烈讨论着。上海的抱抱团策划人之一Ebi认为,抱抱团不是有组织行为,不是以娱乐为目的的网友聚会,不是公益活动。至于抱抱团究竟在公共空间里意味着什么,他也不很清楚。作为一种人与人关系的象征,抱抱究竟能不能体现温情的初衷?公益派实践者于乐,活动当天嘱咐拿募捐箱的义工稍微跟远一点,不想让“抱抱活动”和募捐太混淆。一个蛋糕店老板拒绝了拥抱,“我媳妇看见了非跟我急”,但在募捐箱里投下10元钱,“捐款是应该的”。

  各地抱抱团发起人都声称看过网络上澳大利亚人胡安·曼恩(Juan Mann)的视频。2004年,从伦敦学成而归的21岁小伙子发现父母离异,朋友搬家,倍感孤寂,就在悉尼街头举着写有“Free Hugs”的标语开始与陌生人拥抱。有拒绝也有接受,也曾被警察阻拦过(后来他筹集到1万人的请愿签名,还与警察“合法”拥抱),但他确实像一个人的街头行为艺术。胡安的争议起于一个音乐家,拥抱视频被澳大利亚音乐人斯蒙·摩尔(Shimon Moore)剪辑后配上自己所在乐队“Sick Puppies”的歌《All the Same》,在YouTube上大热,胡安成了网络红人,Sick Puppies也与唱片公司签了约,专辑2007年推出。有人质疑是作秀、是商业利益的炒作,胡安与摩尔辩称,歌曲只想让被拥抱的人们更快乐。胡安的“自由拥抱”其实更个人化。他强调拥抱的原则是:不留名,不留电话,不发生任何关系,更不能与被抱者约会。伦敦“自由拥抱”分舵曾经有一位拥抱者,因为与一个冰激凌店小妹约会,被勒令禁止再抱了。“自由拥抱”不是快餐热情,至今仍在世界各地上演,设立全球官网freehugscampaign.org,视频更不计其数。

  与胡安“自由拥抱”的争议点不同,除了公益之争,“抱抱团”还有许多中国特色。首先已经俨然有了江湖派别之争。在长沙有“首倡六人组”,北京有“于乐团”,熊猫、

火星发起团,上海的Ebi,广州的夏之荷,沈阳的“左手”,郑州的王帅,西安的“黑咖啡”,成都的“狐狸”等,分别也建立了自己的QQ群。曾有报纸报道北京的“于乐团”与“火星团”同去松堂关怀医院拥抱老人时互相冷漠视之。于乐对此解释说,两队团友都互相拥抱了,她相信大家都是善意。商业利益的介入也越来越多,3名参加过“
超级女声
”的女孩分别加入了抱抱团,更有传闻说,“抱抱团”的域名和商标被抢注,电视台和网站也找长沙“首倡六人组”谈商业合作。于乐说她虽然签约唱片公司,但职业是音乐学院老师,参加抱抱团纯粹是个人行为。关于抱抱团的负面新闻也随之层出不穷,任何行为被移植到国内,总是变了味道:小偷冒充抱抱团,出现性骚扰诸如此类。

  广州抱抱团早期参与者夏之荷倒是冷静、宽容的态度,她说:“人总有孤独迷茫的时候,拥抱总会感觉温暖。不管是纯真的像行为艺术一样的拥抱,还是当成公益活动,都很好。抱抱团不是一定非要有个定义,它不过是年轻人在街头自由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也许那些虚幻的传达爱与关怀的大意义永远也达不到,但拥抱绝不是一个人的事,快乐也是每一个具体人的心情。如何在陌生人之间传递温情,确实是一个公共空间建设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