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专题 > 正文

二○○七:中国经济新信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10:01 河北日报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

  2007年是我国发展和改革十分关键的一年。12月7日在北京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经济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从这些部署中,我们可以看到政策的新信号、经济的新走向。

  1、突出"三个协调" 强调"好"在"快"前

  在中国经济将实现连续四年两位数增长之际,处理好增长的质量、效益和速度的关系,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

  中国经济总量如今已跃上世界第四的新台阶。实现"十一五"规划经济发展目标,只需保持7.5%的年均增速,但要完成节能降耗减排指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过去"又快又好"提法有所不同,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明年经济工作的部署主要围绕这四个字展开。

  针对明年经济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实现明年经济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防止出现大的起落,必须稳定、完善、落实政策,做到"三个协调":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与过去相比,虽然"好"字与"快"字只是前后顺序调整,但却表明中央在经济工作指导方针上更加注重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好"在"快"前,成为明年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2、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放在突出位置

  在“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四大宏观调控目标中,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已被放在明年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着重指出,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11个月中国累计实现贸易顺差1570亿美元,同比增加660亿美元。近年来,过大的贸易顺差,引发了诸多贸易摩擦,使我国贸易政策、外汇政策压力倍增。

  高顺差使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目前攀升至约1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央行坦承,当前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进一步加剧,进而刺激过度投资和资产价格膨胀,价格稳定面临潜在压力,这成为金融调控需要应对的最突出挑战。

  按照部署,国家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积极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3、“现代农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着力点

  现代农业是伴随农业现代化而产生的新概念,通俗讲就是用现代装备、技术、理念等来改造传统农业。现代农业需要的是先进技术、一流设备和现代化农民。

  “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应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优先发展现代农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年初颁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把“发展现代农业”单列一章,提出“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手插秧,牛耕田”式的传统田园农业生产方式,已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用先进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和改造农业。同时要通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目前我国仍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推进现代农业的任务相当繁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明年将抓住经济发展较快和财政增收较多的时机,继续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实实在在为农民办一些实事。

  4、扩大消费增添经济发展动力

  

中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处理好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最根本的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

  “当前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问题在加剧。”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指出。

  今年以来,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态势继续扩大,内需不振。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51.1%,而在上世纪80年代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曾达62%。另外,今年前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9.9%,消费仅为35.7%。

  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不高是制约消费的一个关键因素。按照部署,明年要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随着这些措施的到位,消费由此可望在2007年迎来一个新的扩张。

  5、把对节能降耗减排的“约束”变成现实

  由于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中长期积累的问题一时难以立刻扭转,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攀升,前三季度的形势也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虽然年初设立了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硬指标,但综合来看,完成全年任务非常艰巨。今年目标完成得不好,今后压力会更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没有退路,必须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下大力气抓好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完成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任务,要进一步统一认识,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力求取得实际成效,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挖掘潜力,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

  面对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天蓝、水清,更好的生活环境,是每个人的愿望。明年,国家将把强化政府责任作为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目标的关键环节,把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作为基本手段,把加强依法治理作为重要保证,把对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变成现实。

  6、加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社会上反映突出的房地产问题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注意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合理引导和有效调控。

  可以肯定的是,明年国家在继续发挥房地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作用的同时,将抑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和房价过快上涨。通过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改进规范

经济适用房制度,搞活
二手房
市场,调整住房结构解决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等办法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在城镇化过程中,一些大城市出现了房价高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问题。明年国家将采用措施抓紧治理,并加快对发展城市群的研究和规划,引导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7、提高生活质量力促社会和谐

  提高百姓生活质量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更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在生活中,群众对“看病贵、上学难”等身边难事反映强烈。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收入分配民心所系,直接关系百姓切身利益。明年国家将适当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例,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政策,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强税收征管,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

  在就业、教育、卫生事业等方面,明年国家作出了新的部署。国家将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积极扩大城镇社会保险覆盖面,尽快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覆盖到各种所有制企业;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抓紧研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

  □贺劲松 张旭东 刘铮

  背景分析

  2006:四大调控关键词透出经济新走向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高增长、高效益、低通胀”的良好局面,但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等问题依然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党和政府出台了多项宏观调控措施,使得经济发展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势头。梳理四大调控关键词,可以看出今年宏观经济的运行轨迹和未来调控的走向。

  “项目清理”:遏制投资过快成为重中之重

  今年年中,一路加速的中国经济出现从“偏快”转向“过热”的危险,这其中的主要推动因素,是投资增长过快。遏制投资过快增长,成为2006年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

  在过去的两三年间,投资增长一直处于高位,然而,今年上半年投资骤然加速,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冲高到三年来未有的31.3%,中国经济面临过热危险,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

  “投资过快,主要原因在地方政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各地普遍把“十一五”年均经济发展目标定在10%以上,甚至达13%,为此,一些地方政府盲目扩大投资。同时,新开工项目在土地、环评等环节违规严重。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各地“亿元级”新开工项目的逐项清理工作8月初拉开大幕,限时一个月完成。凡是在产业政策、土地审批等方面存在任何问题的项目,都被要求暂停建设、限期整改。国务院常务会议严肃查处了违规建设的内蒙古新丰电厂项目,并对自治区政府予以通报批评。

  项目清理和督查工作收到明显成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从6月份最高峰的33.7%回落到10月份的16.8%,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从上半年的22.2%回落到前10月的4.4%。

  但是,当前投资冲动的体制性、机制性原因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些地方投资冲动依然强烈。10月底,全国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累计24.9万个,计划总投资19.4万亿元。在建项目规模偏大的局面一时难以扭转,投资增长的惯性很强。为此,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专家建议,投资调控仍须保持力度,不能轻易松动。

  “加息”:市场手段为经济降温

  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货币信贷投放过多,也是今年以来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而且为投资热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撑。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金融平稳运行和投资调控都至关重要。

  信贷的迅速膨胀,成为今年金融运行的一大突出问题。央行确定的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的目标,一季度就完成过半,前五月完成逾七成,前三季度达到2.76万亿元,银行资金追逐投资,投资与信贷出现“双高位”。

  从利率到存款准备金率再到定向票据,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组合运用这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信贷进行适时调控,采用市场手段为经济降温。

  4月27日,央行宣布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这是自2004年10月份加息以来首次提高贷款基准利率;8月18日,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利用利率杠杆适当抑制投资和信贷需求扩张。

  “宏观调控,最关键的就是要让价格机制发挥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易宪容指出,如果不提高资金使用的价格(即利率),“风头”一过,投资还会快速反弹。

  今年以来,央行还三度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并发行定向票据,“锁定”了数以千亿元计的银行资金。

  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相当严重,商业银行在超过10万亿元的存贷差余额和提升资产收益的双重压力下,放贷愿望强烈。从10月份的信贷看,新增贷款仍主要流向投资领域。央行称,下阶段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巩固宏观调控成果,同时注意加强各项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

  土地和房地产:强力闸门巩固调控成效

  房地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不是很大,但对投资拉动意义重大,成为钢铁、水泥等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源头性因素。而且,商业银行实际上直接或间接承受了房地产业的市场和信用风险。因此,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对宏观经济发展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房地产调控,对百姓而言是稳定房价、提高生活质量,在宏观经济层面,是有效防止关联行业投资过热、保证经济平稳运行。今年以来,国家在土地供应和房地产发展方面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力度前所未有。

  违法违规用地现象大量存在,土地“闸门”没能真正把住,成为投资增长过快的重要因素。发展改革委最新抽查显示,44.2%的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无土地批文。卫星遥感监测发现,违法用地宗数占新增建设用地总数的近60%。

  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8月31日的发出,新一轮土地调控措施正式出台,土地“闸门”进一步收紧:“以租代征”、擅自扩大建设用地规模被严格禁止;新增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立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统一公布制度,工业实际用地出让价格将提高40%至60%,房地产用地出让价基本持平。

  5月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九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明确规定,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筑总面积的70%以上;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户型土地供应,不得低于年居住用地总量的70%。

  房产咨询商、北京世联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正宇表示,这将直接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向中低收入者倾斜。

  尽管多项调控措施密集出台,但土地供应和房地产市场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成因复杂,一些地方、一些干部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权威人士指出,下一步的当务之急是在政策执行力上“下功夫”,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

  节能降耗:宏观调控新的切入入点点

  “十一五”规划纲要对节能降耗约束性指标的首次提出,使得节能降耗成为今年经济工作新的一幕“重头戏”。节能降耗,不仅成为实现五年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的硬任务,也成为宏观调控新的切入点。

  今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强化节约的政策措施。年中,《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出台,明确提出,将能耗指标作为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负责人的重要考核内容;对未进行节能审查或未能通过节能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核准,从源头杜绝能源浪费。

  为抑制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从今年10月1日起,国家对差别电价政策进行了进一步完善:淘汰类企业工业用电每千瓦时加价1角钱,限制类企业加价3分钱。

  为进一步明确节能责任,国家把“十一五”节能降耗指标分解到各地,实行计划管理。为推进节约型汽车社会建设,11月3日,34个企业409个车型的油耗详细数据公布在发展改革委网站上。

  尽管新政策密集出台,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不是一时能立刻转变的,高耗能产业仍在快速发展,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依然过大。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上升0.8%,前三季度,经济增长为10.7%,而煤炭和电力生产增速分别为11.7%和12.9%,实现全年节能降耗的任务难度加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亟待稳固。

  本版稿件/据新华社本版图片/新华社发

  □陈二厚 刘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