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京华时报2006北京区县两会专题 > 正文

北京西城区政协委员建议建立文物登录制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0日02:52 京华时报
北京西城区政协委员建议建立文物登录制度

北新华大街42号红白相间的外表已不复原来模样。本报实习生 李琳琳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上世纪90年代,由清华大学等单位拟定的西城区58处优秀近代建筑,如今42处已被修改原貌或完全拆毁。”在昨天召开的政协西城区十二届一次会议上,民盟西城区委提交的《关于对西城区优秀近现代建筑普查与登录的建议》中,公布了民盟西城区委对西城区内的58处优秀近代建筑再普查的调查结果。结果显示,西城区优秀近现代建筑保存状况堪忧。

  百年老屋难见往日容颜

  国家大剧院向西500米,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几十间老屋。与“巨蛋”显现的崭新气派不同,老屋们更多地向路人展示着过往的沧桑。

  79岁的季老太生活在其中一间老屋里。那是一座两层小楼,产权属于房管所,季老太租住下层中的一间。小楼没有自己的名字,只是按不同的门洞在门牌上分别注着:“北新华大街40号、42号……”按照租户们传言,小楼以前曾是日伪时期的医院,解放后归一个房山的孤寡老太所有,孤寡老太死后政府将小楼收归公有,按

廉租房标准租给当时的居民。

  上世纪90年代,这座小楼成为清华大学等单位评定58处优秀近代建筑之一,而民盟西城区委此次提交的调查结果显示,小楼已成为优秀近代建筑被修改原貌的典型。

  从外面看,那是一座挺气派的两层小楼,大瓦、方砖、窗子齐整整地排开。甚至为了避免单调,上下两层窗户还设计成不同的样式:上面是棱角分明的长方形,下面在长方形基础上各加了一个穹顶。里面却是明显的破败:黑洞洞的楼梯间乱堆着杂物,木质的楼梯窄小狭长,墙上挂着灰尘。

  从38岁拖儿带女住进小楼起,季老太已在老屋里住了41年,经历了老屋大大小小的变迁:1976年唐山

地震时,房管所将下层房屋薄薄的木质墙壁换成了厚厚的砖墙;1990年北京亚运会时,房管所给青色的小楼“化了妆”,外面涂成现今红白相间的模样;近几年还有租户将靠街的窗户开成了门脸,做起了小买卖。

  对于这些改变,季老太并不认为是对老屋的破坏,原因是“当初住进来时就已经很破了,改改反而热闹些”,另外一个现实的原因是“大家都想过得好一点”。

  与季老太的想法类似,北新华大街80号的一处近代民居也刷了白灰,将靠街的墙壁开出个门脸来,租给外地人做起了理发的生意。

  四中古雅老校门属仿建

  在民盟西城区委提交的调查中,还有一些优秀近代建筑彻底被拆毁。

  北京四中校园里有一处标志性建筑,风格有点像清华大学的“二校门”,牌楼式的格局下含有3个拱门,上书四个大字“北京四中”,被在读的四中学生亲切地叫做“老校门”,但他们中的多数并不知道,这个“老校门”是后来仿造的,真正的老校门已于上世纪90年代拆掉。

  据《北平市市立第四中学廿周年纪念刊》记载,“(民国)四年七月建筑疗养室翻修学生寄宿舍改建校门”,也就是说真正的老校门始建于1915年7月,而现在坐落在四中体育场边上的“老校门”边角,细小的字体镌刻着“校友×××敬建,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七日”字样。

  根据四中部分教师的回忆,老校门原址在北大医院对面,即现在北京四中东门位置,90年代中期因西什库大街拓宽道路,老校门被拆掉。同时期被拆的还有一座“体育场大门”,“那也是一座古典风格的大门,旁边还有个烟筒式的炮楼”,一名教师提起来,至今记忆犹新。

  对于被移址重建的仿造“老校门”,几名教师认为,虽然保持了原貌,并且气质更清新,“但多少损失了纪念意义”。

  居民希望保留“户部银行”

  与四中的“老校门”比,位于西交民巷甲25号的中国首家由政府创设的银行———户部银行要幸运得多,直到今年7月11日之前,它还是工商银行北京西交民巷储蓄所的工作地。然而,就是这个矗立老街百余年的旧址,如今也在拆与留的未卜之中。

  1905年9月,户部奏准设立户部银行,是为政府创设银行之始。1907年户部改称“度支部”,户部银行亦于1908年7月改称大清银行。1912年8月,大清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仍沿用西交民巷原有建筑。

  顺着西交民巷东口往东走,大约50米左右,马路北面可以见到一座灰色大门,门两侧是大理石柱子,门楣处写着“中国工商银行”的字样,门上挂着锁,上面贴着关于撤销西郊民巷储蓄所的公告。

  家住西交民巷100号的一对老夫妇说,西交民巷工商银行储蓄所没有撤销前,他们每个月都去那里领退休金,已经好几年了,当时并不知道那里还拥有这样一段历史。作为生活在西交民巷的老居民,他们希望这些建筑都能保留下来,因为拆了再建就怎么也不是原来的滋味了。

  民盟西城区委提交的这份调查报告关于“户部银行”是这样表述的:建筑样式属于清末兴建的、在中国传统建筑基础上受西洋建筑风格影响的早期折中主义建筑。此建筑造型独具特点,与同时期民宅入口处理有类似之处,但又比之庄重,为早期公共建筑所特有……

  调查缘起工会大楼被拆除

  西城区政协委员、民盟西城区委副主委、北京建工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副教授陆翔作为该调研组组长在谈到此次调研的缘起时告诉记者,之所以进行此次调查缘于两栋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命运。2003年9月9日,建于1955年的旧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大楼拆除;而天文馆老馆经过几番努力,最终避免了被拆除的境遇。

  通过这两座优秀近现代建筑的命运,调研组认为,北京市从2003年开始,加大旧城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文物保护规划,但在现行的文物保护规划制度中,还没有一个可以对近现代优秀建筑进行保护的。优秀的近现代建筑只有极少数得到了保护,如人民大会堂在今年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们往往厚古薄今,历时久远的建筑应该保护,近现代的建筑由于离现在太近了,所以保护上就显得不那么着急。北京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城市,这些近现代建筑也是历史的遗迹,而且沉淀了近现代北京文化。”陆翔说。

  近现代建筑大多面目全非

  据陆翔介绍,普查中的优秀近现代建筑是指自19世纪中期至今建造的,现状遗存保存较为完整,能够反映近代城市发展历史,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建筑物(群)、构筑物(群)和历史遗迹。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反映近现代社会发展、与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的建筑物(群)、构筑物(群)和历史遗迹。第二类为在近代中国城市建设史或建筑史上有一定地位,在建筑类型、空间、形式、工程技术或施工工艺等方面具有近现代艺术和技术特色,具有较高建筑史料价值的建筑或构筑物。

  西城区近现代建筑按年代可划分为:1840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建造的近代建筑;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建造的现代建筑。普查结果显示,此次近代优秀建筑普查项目58处,其中除有5处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外,能辨认原貌的仅存11处,其余的已被修改原貌或已完全拆毁;现代优秀建筑普查项目18处。与20世纪90年代时相比,近代建筑数量已大大减少。

  建议建立建筑登录制度

  陆翔说,西城区近现代建筑代表了北京近现代建筑史发展的完整过程,是一份宝贵的历史财富。这些建筑由于年代、类型、结构、所有权等不同,现存状况有很大差异。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现状堪忧,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手段对近现代建筑进行保护和管理。因此有必要借鉴国际上相关经验,尽快制定出符合西城区近现代建筑保护现实的制度。

  国际上对历史性建筑的保护分为指定(Designate)制度和登录(Register)制度。指定制度是对文物建筑的保护,登录制度是对准文物建筑的保护。目前我国只有指定(文物保护)制度一种方式,而欧美各国多采取指定制度和登录制度并存的双重保护制度。

  登录制度扩大了文物保护的概念与范畴,将单一的文物保护提升到全面的历史环境保护。与文物保护相比,被登录的建筑内部可以改建,使用上可以变更。如有特殊需要,经严格审批,建筑物可易地搬迁或拆除。

  据了解,市规委已正式启动《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工作,建议文物部门对历史性建筑进行全面普查,将确有保留价值的建筑予以登录。市规委同时建议有关部门着手对登录制度进行研究,将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物记录在册,并以此作为普查的重点。  本报记者 侯艳 宋合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6,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 政协”的相关新闻
北京朝阳区政协会议信息查询首用触摸屏 (2006-12-11)
北京路口抢行现象严重 政协委员建议增加分道灯 (2006-12-11)
北京西城区政协会议开幕将首次讨论两院报告 (2006-12-10)
北京西城区258件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复完毕 (2006-12-10)
北京西城区政协会议开幕 举行提案咨询活动 (2006-12-10)
北京市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明年1月25日召开 (200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