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河北农民自铸青铜鼎纪念国家免征农业税(组图)(4)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12:54 国际在线

  ■“告别田赋鼎”铭文

  告别田赋

  田赋:旧指农民的田地税。

  田赋始于春秋时代,封建社会形成田赋而生。帝王巩固政权,养兵役,扩充疆土,兴建土木,享乐人生等,所需的一切钱粮都来源于田赋。田赋增减关联王朝兴衰。减轻田赋农民安居乐业而国泰。田赋加重农民无法生存,被逼起义,使王朝被推翻。

  春秋以来,我们的先民,灾荒年饥寒交迫,而官吏还要敲骨吸髓,多少人因赋重卖儿鬻女。诗人白居易写过“典桑卖地纳官税,明年衣食将何如”。顽强的先祖农民在苦难的旧社会里挣扎生存。

  一九四八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农民闹革命,分得土地,建立新中国,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让农民人人有饭吃,有衣穿。一九七九年邓小平搞改革开放,施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亿万农民富裕起来。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祖国山河日新月异,农民生活年年提高。胡锦涛深化改革带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前途似锦。

  乾坤转天地变,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经人大通过,向全国农民宣布从二○○六年一月一日起依法彻底告别延续了两千六百多年的田赋,并且还让国家反哺农业。这是史无前例的开端,这是改革开放和“三个代表”的结晶!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富强的验证!这是党中央和胡锦涛治国的伟大举措!这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农民的慈爱之心。亿万农民要歌唱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亿万农民要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我是农民的儿子,祖上几代耕织辈辈纳税。今朝告别了田赋,我要代表农民铸鼎刻铭,告知后人,万代歌颂永世不忘。

  河北省灵寿县农民王三妮

  二○○六年一月一日

  ◎记者手记

  一个农民的与时俱进

  农民王三妮有铸鼎之举绝非偶然,心血来潮,他经过了“精心策划”。

  在青廉村,他是个不合群的“另类”,用他的话讲就是“我不会抽烟、喝酒、打麻将打扑克”,“村里人会的我不会”。

  他的生活和爱好迥异于别人。他在自家院子不栽杨树、槐树和榆树,他种竹、桃树或杏树。他的屋内满是文化名人的书画香,省外的舒乙、吴欢,省内的黄绮等人的作品,他的“农家小院”均有收藏。

  这样一个人,在旁观者看来,其农民身份岂能不变得可疑?

  他在经营一家工厂,他是这个厂的实际掌舵人。他有地,十几亩地,但他家一年收入当中,土地带来的收入所占比重很小,包括免除的农业税费和国家下发的农业直补款在内,不但不占大头,而且可说是很小一部分;没有这部分收入,他家的生活水平在村里仍属上中等。所以听他说,“建国初期,咱们国家很困难,农民交公粮,为国家服务,感到很光荣,就像孩子对爹妈一样,爹妈有困难,自然应该帮助”,“在取消农业税之前,我们家一年交500多块农业税,忽然一分钱不用交了,我们甭提多高兴啦”,我们岂能不表示心中的怀疑?

  然而,另一方面,必须承认,王三妮的农民身份并未改变;他关心国家,关心国家的三农问题,他是一个地道的手艺人,是一个比一般农民思想境界都超前的农民知识分子,同时又是一个属于农村的精明的商家。他的收藏,展示了一个农民的朴实本色、开阔视野以及他所追求之美;他的所作所为,确亦表达了中国农民一种与时俱进的共同心声。

  正因为如此,我们感到了王三妮身上展现出的“复杂”与“丰富”,是如此真实可感,憨态可掬。

  免征农业税政策实施前,每年500多块钱的税费对每年三四万收入的王家只是“九牛一毛”,构不成负担。但是对于更多尚不富裕的农民,他们可以从这项政策中获得立竿见影般的实惠。在此意义上,我们或许不该纠缠于“告别田赋鼎”的铸造者王三妮的初衷是否单纯,因为于幽深阔大的社会情境下考量,这尊鼎承载了太多历史与现实内涵。

  记者问王三妮“免除农业税是国家惠农政策的简单一环,以后还会有更多惠农政策出台。如果农民在教育医疗保险养老等方面,可以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平等待遇,还会再铸鼎纪念吗”,王三妮毫不犹豫地回答,“如果我能看到那一天,我一定会”。王三妮的儿媳白璐燕还偷偷告诉记者,“俺爸还在琢磨更大的动作呢,只是他连我们都不告诉。”

  记者也向王三妮提过这样的问题,“告别田赋鼎让你成了名人,当初铸鼎的时候想到过这些吗?”王三妮说,“村里人想不了那么远。不过你们记者来我欢迎。没有你们宣传,知道我的人肯定会很少。”记者又问,“工艺品厂会不会也连带火起来?”不苟言笑的王三妮这时笑了,“把生意做好,也是我的心愿。”

  临别,我们给王三妮一家在告别田赋鼎前拍了一张全家福。冬天暖暖的阳光下,一家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王三妮在上幼儿班的小孙子,趴在爷爷花费巨大心血铸就的铜鼎上,拍击鼎壁,倾听着清脆的鼎声。他不知道,这声音穿透了初税亩的时代、租庸调制的时代、两税法的时代、一条鞭法的时代、摊丁入亩的时代,正回响在一个告别田赋的新时代里。

  数年前,我们报道过陕西一个叫杨伟名的农民,40年前上书表达民意,结果命运悲惨。同样是农民,同样是农民知识分子,今天的王三妮命运是如此不同,他的与时俱进,正在见证一个时代的前进步伐。 (燕赵都市报)

[上一页] [1] [2] [3] [4]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