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安徽阜阳太和雇残乞讨帮调查:靠乞儿血泪钱发家(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1日13:10 国际在线

  训乡———打到服从为止

  这些从寻乡人手中接过或者自己找到的乡,是不能直接被带到外面去乞讨赚钱的,他们在父母离开后,一般还要在乡主家中住上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间,接受乞讨的训练,这叫“训乡”,时间的长短视效果而定。

  据朱磊介绍,刚开始的时候,为了让乡看上去更加可怜,王某某要求他们首先学会如何把腿挂到自己的脖子上。“如果小儿麻痹症的程度很重,下肢基本失去知觉,那样会很容易做到。”朱磊说,“但是像我这样程度比较轻的,是根本没有办法把腿挂到脖子上的,后来他们就用力把我的腿往脖子上扳,疼得就跟断了一样。实在不行,王某某就用绳子挂在我的脖子上,然后把我的腿吊到胸前。”在腿能吊到脖子上之后,王某某又教会了他们如何挪动那个轮胎坐垫,如何在地上写类似“残女泪”之类的乞讨文。

  当记者问到是不是有小孩子不愿意去乞讨的时候,朱磊的情绪又再次激动起来:“开始的时候都不愿意,但是那个时候父母都不在身边了,他们就往死里打我们,打到我们服从为止。后来因为怕打,只有听他们的话了”。而据了解,训乡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让这些残疾小孩服从乡主的管束。在这之后,他们还会让这些孩子记住自己的新名字,比如朱磊当时的名字就是王磊,而他与王某某的关系也被重新“定义”为父子关系,有的甚至特地为此更改了户口或者制作了虚假的身份证。之所以这样做,是怕在乞讨中以及检查中露出破绽。

  在上述工作完成后,朱磊就要更进一步地学会如何从路过的人群中识别最有可能给钱的人,并且如何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乞讨,以便讨到更多的钱。据记者了解,宫集当地的乡主们对各自的乡也会有好坏的评价,标准自然是如何讨到更多的钱以及逃脱检查的能力。

  带乡———乡的痛苦生活

  经过十几天训乡后,乡主便会把乡带到各个大城市去乞讨。这些残疾儿童在不属于他们的大城市里大多是这样的状态:早上天不亮被丢在街上,天黑透了才被接回,有的甚至在天黑之后还被带到夜市。

  据朱磊介绍,当时,王某某让自己的三个儿子每人带一至两个乡。跟朱磊在一起的一个叫做段明(化名)的孩子,常常因为钱要得少被打。记者到段明家采访的时候,一提到王某某,段父恨得咬牙切齿,而段母则在一旁泣不成声。“知道孩子是在外边乞讨后,我们就立刻去找王某某要回孩子,最后他答应在大年初三的时候把孩子送回家。”段母一边说,一边不停地擦拭眼泪,声音哽咽。“回来后,我们才发现孩子的腿全部冻坏了,皮和肉都粘在了裤子上,一问才知道。原来王某某为了能让孩子乞讨到更多的钱,让孩子在寒冬腊月把裤子卷起来挨冻,才三个月,回来后孩子的腿算是彻底完了。”

  这些乡主们大多租住在城市中的低价旅馆,在天亮之前骑车将这些残疾儿童运至较繁华的路段,而乡和乡之间的路段和活动范围也有划分。在乞讨的过程中,乡主们还会在暗中监视这些孩子的举动,一旦发现其偷懒之类的,一顿毒打是跑不了的。有一次,朱磊莫名挨了王某某二儿子一巴掌,原因是他要杀鸡儆猴,“段明,你看着,朱磊要得比你多,我都打了,你想想吧”。

  面对穷困两种选择

  在历时数月的宫集农村“带乡”调查中,记者注意到,带乡者之间会互通消息,但是对别人严格保密。同时,他们会像候鸟一样“迁徙”,冬季赶往南方,夏季回到北方,目的是为了让残疾儿童方便露出残疾的身体博得同情。同时,与知情者提供的线索不同的是,记者注意到了几个新的问题。

  首先,这一现象并未像某些当地领导说的那样,“已经基本得到遏止”。实际上,十几年来,带乡在宫集当地农村已经形成了风气,并且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仅在目前,它就已经从宫小村一路扩散到周围的王庄、孟庄等地区,而一些村庄在带乡人数上已经超过了宫小村。在当地,农民们俨然把带乡作为一条致富之路,其中还有不少村干部参与其中。

  其次,乡与乡主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目前宫集地区农民所带的乡大多是有了多年乞讨经验的,他们最初大多被诱骗甚至拐卖而来,但是随着经验的增长,有部分人已经开始脱离乡主自己单干,有的则在与乡主的对话中,掌握了更多的利益,并且两者斯泊婀叵怠W≡谏虾P鲁ぐ猜霉莸牟屑补媚铮?2月5日当天,是自己要求离开救助站回到乡主身边的,而据了解,这也不是她第一次“回归”。

  一名残疾儿童父亲的话发人深省,他坦承自己的儿子还在被别人带着乞讨,但是现在儿子的乡主是在自己多方打听下、知道其口碑不错,同时每月给的钱也不少,才让他带走的。记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做,他说,“穷,没有别的办法!”

  而朱磊至今仍未告诉自己的弟弟、妹妹们自己曾经要过饭,他似乎也还没有完全从那段梦魇中走出。他的父亲在采访中一再向记者表示,一定要供孩子读书,“再穷,也不能去要饭!”他说儿子已经有了先天的残疾,再去要饭只能毁了儿子一辈子。同样面对穷,两个父亲作出了两个不同的选择。(安徽商报 记者强飞)

[上一页] [1] [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