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川大锦城学院千余学生自办农场开公司挣学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04:17 新京报
川大锦城学院千余学生自办农场开公司挣学分

在锦城学院,学生可以通过在农场干农活获得学分。本报记者 刘伟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川大锦城学院千余学生自办农场开公司挣学分

每个学生公司都要获得学院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才可营业。本报记者 刘伟 摄


  学生干农活、开公司均可获取学分,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自创立起即开始进行这种教学尝试。作为一所16家大企业作为股东的独立学院,校方称此举是为培养出企业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尽管参与者日增,目前已达千人,但校方管理层称这一模式在其他高校并无推广可能。

  □本报记者 刘伟 四川成都报道

  12月9日,星期六。“陈总,去农场呢?”

  “是啊,看看去”,一身蓝色运动装的“陈总”微笑着回应。他的身后,紧跟着十几名“员工”,这个略带调侃的搭讪,并没有引起大家注意。

  10分钟后,“陈总”和他的“员工”来到农场,简单的分工后,便拿起农具在20多亩的农田里四散开去。

  “陈总”全名陈强,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土木系大二在校生,该校“耒丰农场”总经理。身后的十几名“员工”,都是他的校友,这样的“员工”,“耒丰农场”一共60人。

  在整个锦城学院,这样的农场一共有6个,一切运营都由学生打理。同时,该校还有30家完全由学生“掌控”的创业公司,经营着该校校内包括洗衣、超市、网络、休闲中心等业务。

  但包括陈强在内的所有学生,都不必承担农场或公司的盈亏风险,考核他们的唯一标准,就是在参与这些活动之后,他们将获得该校2个必修学分。

  劳动创业作为必修课,该院院长说,这并非炒做。“我们只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对于目前高校教学模式做一次探索”。

  作为建院一年多的新学校,目前已有1000多学生参与这些活动。该院管理层也表示,这种模式在目前的其他高校,并无推行的可能。

  6个农场与30个公司

  每个农场都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都按照公司的制度建立了财务科、办公室、生产科等科室,也都是由学生担任。

  锦城学院向西,步行大约一刻钟,一大片绿油油的菜畦冒了出来,这就是“陈强们”的农场。

  农场的总体占地是120亩,在该学院的总体规划中,以学院的院系为单位,划成6块。“耒丰农场”占地26亩,是6个农场中最大的,于今年的7月10日正式运作。

  “现在已经开发了20亩,主要是种一些萝卜等比较容易管理的蔬菜。”陈强说,对于生姜等种植技术要求较高的作物,他们还不敢尝试。5个多月来,农场上种植的萝卜、香菜、菠菜和小白菜已经有过几次收获,主要是卖给学校的食堂。“和外面市场同价,例如萝卜,都是3毛一斤”在陈强的账本上,目前卖菜的收入是400多元。

  但在总体财务报表上,耒丰农场仍处于亏损阶段。每个农场都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进行企业式经营,都按照公司的制度建立了财务科、办公室、生产科、供销科等科室,也都是由学生担任。

  “最大的难题是产品的销路”,陈强说,当6家农场同时收获的时候,学校的食堂已经不能全部同时接纳农场的产量。目前,他已经派出5个“员工”利用周末联络校外的买家。

  与陈强相比,但程博觉得自己更像“老总”。这名05级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另一个身份是锦城学院“水吧”的总经理。他觉得,与农场相比,水吧更像是一个现代企业。

  校方介绍,之前媒体的报道主要集中于农场,实际上,这远非锦城学院教学尝试的全部。

  学工部资料显示,目前学院学生一共组成86个团队,成立包括水吧等在内的30家创业公司,涉及领域包括电子商务、速递物流、广告、网络建设与开发、会议策划等方面。

  目前,参与6个农场与30个创业公司的学生人数1000多人,约占学校总人数的四分之一。

  每一个参与的学生,所获得的将是两个“劳动”或“创业”的必修学分。锦城学院院长助理、教务部部长白俊峰强调,参加农场和创业公司并不是获得学分的唯一方式,“参加创业设计和创业课程考试合格,也可以获得学分。”

  耗时半年当上“老总”

  “我们用了三个月,在课余时间里跑遍了学校周围和成都的大部分水吧,就是为了获得一手的资料”

  在当水吧的总经理之前,但程博13年学生生涯里一次学生干部都没当过,“对那些不感兴趣”,而这第一次“当官”,他与他的团队花了整整半年时间。

  水吧原是学院经营。该院学工部副部长唐果介绍,今年5月17日,学校校内的书店、水吧和洗涤中心的经营权向全校同学公开招标。

  “想体会一下父母是怎么经商的。”但程博报了名,他的父母都是经商的,对他这个想法很赞成。

  按照学院的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成为“公司”,向学校阐述竞标的创业方案,其中要包括企业名称、经营理念、主营产品、市场分析、盈利模式、财务分析和主要风险等方方面面。

  但程博的团队有8个人,来自好几个系,在这次竞争中他们的对手共有40个这样的学生团队。

  但程博的团队为此整整努力了半年。“我们用了三个月,在课余时间里跑遍了学校周围和成都的大部分水吧,就是为了获得一手的资料”。

  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自由组合的团队在整个过程都按照正规公司进行运作,学校择优选择“公司”进行经营。

  但程博的团队在取得经营权后,又提供了一个关于水吧经营的模拟策划案,包括经营的范围、理念、甚至还包括第一个月的财务报表,“通过学院审核后才能经营”。

  目前,水吧已经赢利,每个月要向学校财务部还款1000元,这是因为水吧启动的时候,程博贷款了13000元。

  冯正广说,学生模拟公司所需要的流动资金由公司向模拟银行(学院财务部)以贷款的形式获得,所需经营场地以货币形式租用,水电气使用费也是按照市场价支付给学院。

  “不用交税,不过要审计账务,”但程博说,“金算盘会计事务所”不久前刚刚审计过水吧的账务,水吧还支付了50元的审计费。

  “金算盘”也是一家学生公司,由该学院财会系设立。总经理陈杰平透露,目前他们已经审计了6家较大的学生公司。

  陈强所贷款的2000元至今一分没还。因为他的农场一直在亏损。冯正广说,亏损将由学校来承担。“学校准备了100万的创业基金,亏损了不怕,但是要找到原因,这样才能得到锻炼”。

  按照学校的文件,学生公司的管理者连续三个月不能完成经营计划,确实无力胜任工作岗位,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的,都要更换。

  相反,如果创业公司赢利,参与者将有可能在年终时得到利润分成。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

  “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企业家、创业家,我们现在就给他们这样的锻炼机会,现在就学会更多的生存技能。”

  劳动列为必修课,是锦城学院最让外界关心的话题,这也引起一些学生的议论。

  在该校内部论坛上,一位05级学生留言,“学校就是让我们学习的,怎么能劳动呢?”陈强说,私底下也有“员工”积极性并不高,“特别是农村来的学生,在家里常干农活,他们觉得来了大学,是否还有这个必要?”

  白俊峰解释,参加农场劳动、工厂劳动以及其他社会公益劳动等,都归属于劳动范畴,没有人限制说学生必须参加农场劳动才算是劳动,“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精力在这三种方式中进行选择”。

  而且,即使在农场劳动,也并不等于一般的干农活,更不是想让这些学生毕业后当农民,“创立农场的初衷,希望可以使他们培养劳动习惯、锻炼品质意志、学习管理本领。”该学院学工部部长冯正广表示。

  在校方看来,无论是参与农场或者创业公司,都是学校在培养“企业需要的人”,而这正是学院在创立之初所确立的办学特色。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2005年成立,是四川大学申办、16家中外企业投资、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

  院长邹广严说,学校的股东都是大企业,更知道人才能力缺失的方向,这样做就是为了探求培养人才的新路径。“实际上,我们也不是新创,国外的很多大学都在这样做,只是国内鲜有这样做的。”

  邹广严曾当过主管工业的副省长,也下过海,目前仍是中国企业家联合会的副会长,四川省企联会长。他说,曾有一位企业老总说过一个故事,对他触动很大:这位老总高薪聘请了一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做秘书,结果出差时,秘书连宾馆的门卡都不会用,这位老总还得去帮他开门,“到底是我请他给我服务,还是我给他服务?”

  邹广严说,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的指责比较多,但是过多指责并没有什么意义,关键是要探索出合适的培养路径。而在锦城学院,他们所做的尝试就是,要通过创业活动推动教育模式的转变,“我们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就是企业家、创业家,我们现在就给他们这样的锻炼机会,现在就学会更多的生存技能。”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30,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学生 创业”的相关新闻
谢作昱:大学生创业不能把风险都自己扛 (2006-12-07)
22岁女老总欲筹办创业联盟帮女大学生创业 (2006-10-14)
大学生创业就业有财政帮扶 (2006-09-28)
宜春学院构建学生创新创业体系 (2006-09-14)
创业工程以百万年薪聘用大学生首席营运官 (2006-09-11)
青岛高校牵手助创业 年内“孵化”千名学生老板 (2006-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