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西安事变70周年专题 > 正文

国民党对杨虎城遭遇表歉意 欢迎其后人入台(图)(3)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2日09:10 国际在线

  看见蒋介石和张学良吵架

  “我记得,公馆大院东边二十米远是杨主任秘书周梵伯的办公地……”王志屏一步一顿,“变化大喽!押蒋介石的那个地方也变了吗?”顺着记者手指的方向朝北望去,老人紧皱的眉头舒展了,“哎哟!还是那个样子,这个地方像!”三步并两步赶到黄楼南门前,老人踱起步仔细打量,“大楼颜色变了!以前发灰,没这么亮!”自西向东数到第四棵树,
老人停住,像找到坐标,“12号上午我就面向南立在这儿。8点多,蒋介石被孙铭九搀扶着从我跟前经过,披件长袍,白裤子挽到了膝盖上,腿也蹭烂了,光脚穿双布鞋,没见过委员长这么狼狈!”王志屏说,12日上午10时许,国民党派来了三十多架飞机,擦着楼顶飞。“记得张学良特意叮嘱‘要是飞机打枪,也不要还枪’。后来才知道,飞机是何应钦派来的。结果,也没打枪,也没撂弹,飞机示威后又飞走了。”

  老人很快指出了蒋介石被关押的东厢房。“12号上午,张学良来劝解,和蒋介石在这个屋子吵起来,我在这里站着。门没关严,看得很清楚。张学良出来时很警惕地叫我把别在腰上的枪装进套子里,就怕蒋介石闹情绪趁机拔枪自杀。”为安全起见,第二天张、杨便劝说蒋介石搬到金家巷高桂滋公馆,“开始蒋介石还怕张、杨是要趁机害他,抵死不搬,直至在蒋的顾问端纳的劝说下于14号搬离了黄楼。”单修治说。

  站在黄楼南门凭栏眺望,没人打搅时,王志屏眼中泪光盈盈。曾经,面前是空旷的教导营操练场,每日吹号出操的场面仍在他脑中上演。如今,这些已盖起的和正在翻盖的大楼虽将视线遮挡,但往昔的记忆却依然如潮。本报记者陈樱

  ■专家观点

  建议青年路改“虎城路”

  西安市举办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座谈会

  昨日下午,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政协办公厅、市委党史研究室、市社科院、西安警备区政治部共同举办的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座谈会在市委会议厅召开。

  应邀出席的嘉宾有中国社科院原纪委书记杨克,甘肃省军区原副政委杜华,解放军政治学院原副政委、西安事变的亲历者宁必成将军,毛泽东主席的女婿王景清,杨虎城将军长孙杨协,孙蔚如将军长子孙存汉,赵寿山将军长孙赵武原。

  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参加了会议。

  西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军说,西安不仅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而且是具有优良革命传统的城市。西安事变,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之笔。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西安事变所体现的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精神,全力推进西安又快又好发展,推进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建设。

  许多研究西安事变的专家表示,张、杨二将军在西安事变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而无私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西安事变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祥林还建议,把青年路改名为“虎城路”,组织力量编写一些以西安事变为题材的小人书、连环画,在西安增设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纪念标志。

  “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系列报道结束语

  我们将继续关注

  1936年的今天,兵谏枪声发自西安,震惊海内外,杨虎城的名字从此为后人铭记。

  “西安事变70周年”前,杨虎城之孙两次致信

国民党中央,要求为祖父平反,一石激起千层浪。两岸众多学者也呼吁“国民党为杨虎城平反”。自11月21日起,本报推出“纪念西安事变七十周年”系列报道,在近一个月时间里,用广聚的镜头去捕捉这位爱国将领的足迹,触摸历史的刻痕。从《你所不知道的杨虎城》里凛凛“刀客”、守卫西安、发动兵谏、不幸遇害,到《杨虎城遗迹寻访》中通铁路、修水利、兴教育、促医药,历史碎片得以拼合,杨虎城将军的形象重新鲜活在我们眼前。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昨日,国民党党史馆馆长邵铭煌代表国民党中央党部,对杨虎城当年的被害遭遇表示歉意。这是国民党方面对一段历史关键的重新审视。我们将继续关注国民党对杨虎城将军的平反问题,继续关注这位“民族英雄”。 (华商报 记者康正 王瑞强 王晓亮)

[上一页] [1] [2] [3]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