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台湾战车密度将达世界第一 导弹数量超过万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00:04 环球时报

  台军又搞出“大手笔”,最近决定在5年内购买近5000辆各种轮式战车,此举将使台湾成为全球战车密度最高的地区!这个新闻对熟悉台军畸形发展的人来说,其实并不稀奇,因为此前台军的许多武器装备按地区密度算都夺得过“世界第一”,比如它的导弹密度、弹药库密度之大,都曾让岛内媒体感叹过。这么狭窄的海岛上部署着这么多武器,台军战斗力是不是也很强呢?

  台军装甲车数量可比英法军队

  陈水扁上台以来,一直在大量生产、采购各种武器装备,而东森新闻等台湾媒体近日透露,台军为“提升机动战力、更新部队运输能力”,又编列了总额约200亿元新台币(4元新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的巨额预算,要采购1200辆新型“中型战术轮车”。岛内军事分析人士指出,如此一来,加上台军之前就装备的1900多辆重型和轻型坦克、1700辆装甲车以及即将投产的1700辆“云豹”8轮装甲战车,台军目前各种战车,包括新旧坦克、轻重装甲车算到一起,数量已经超过6000辆。台湾《军事家》杂志称,在如此狭小的岛屿里,战车密度堪称世界之最。要知道即使像英军、法军这样的军队,也就保持数千辆装甲车。

  不仅如此,台湾媒体还报道说,岛内军工厂商三阳公司今后5年将总共制造4788辆中型轮式战车,被用作通信车、通用行政车、车载导弹运输车、机械化步兵运兵车等,未来将逐渐替换台军现役的M-151指挥车、M-35载重车与“

悍马”车。这样一来,台湾的战车密度可能还会再创新高。而且台湾的战车在地域分布上很不平衡,像台北这样的重点地区,密度还要更高。有消息称,台湾“国防部”今年底已经规划在大台北地区再增编一个陆军装甲旅——第584旅,届时台北地区的战车密度是当仁不让的“世界第一”。

  台湾导弹、弹药库、特种部队密度都很高

  除了战车,台军还有好几项指标都名列世界武器密度榜首。

  首先,台军储备的各类导弹数量超过1万枚,其中地对空导弹6300余枚,装备50多个防空导弹连,包括自制的“天弓”,外购的“爱国者”、“奈基”以及“霍克”等。现役的空对空导弹有“天剑”、“米卡”、“魔术”、“响尾蛇”、“麻雀”等3300余枚。现役反舰导弹则包括“雄风”、“鱼叉”等1000余枚。另外,还有1000余枚“陶”式和“地狱火”反坦克导弹。在台湾约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密麻麻地部署了30多种型号的1万多枚导弹,这样的密度在其他地区是很难想象的。而在台军防守的重中之重的大台北地区,导弹部署密度更是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不到300平方公里的面积,部署了包括“爱国者-2”型、“天弓”导弹、“霍克”导弹以及“复仇者”导弹,总数多达1100枚各型导弹执行低、中、高空防卫任务,也就是说,每平方公里导弹密度达到了创纪录的3.7枚,又是“世界第一”,单就导弹数量而言,甚至超过了冷战时期莫斯科的首都防空圈。

  另外,台湾当局还在岛内储存了大量常规弹药,大约是7.8万余吨,弹药库超过350个,其密度也排名世界第一。在弹药库密度最高的金门地区,大约有150万发各型炮弹分布在金门15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也就是说,金门每平方公里就有1万发炮弹,这还不包括岛上的50余万枚地雷,以及500余万发子弹。

  前不久,岛内媒体还报道说,虽然台湾不是国际恐怖袭击的目标,但自“9·11”之后,台湾打着配合美国反恐政策的旗号,将精锐的反恐部队的人数由200人激增到1200人,是美国反恐部队人数的1/5,不管是按每平方公里的反恐部队密度,还是按总人口算出的比例,台湾都高居世界前列。台湾目前有3支反恐部队,在北方的是宪兵特勤队,中部是陆军特勤队,南部是海军陆战队特勤队,此外,陆军还有反恐加强连及特战狙击排,可以说台湾的反恐部队已经远远超出了反恐需要。

  陈水扁上台以后,台当局又增加了一项世界第一,那就是台军演习数量剧增,其执政至今,大小演习已经累计超过1000次,平均每两天就演习一次。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2001年,那年被称为台军的“训练年”,一年内举行的各类军事演习达300余次,其中大规模军事演习150余次。而在陈水扁上台之前,台湾军队年均演习仅为47次。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30,000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