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从农家子弟到“汽车之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5日18:53 中国青年杂志

  2006年北京车展,以“实现梦想”为主题的比亚迪汽车吸引了众多车迷的眼球。人们感兴趣的,不仅是赚钱的F3轿车,更是“电池大王”的电动汽车。王传福,这位新生电动汽车业的先行者,已经把目光瞄向了2008年的绿色奥运……

  文-谢玲 齐齐 图-齐树峰

  短短12年间,王传福由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摇身变成“电池大王”,再绚丽转身成为“汽车之子”,先后获得了“亚太最具创造力之华商领袖”“深圳市市长奖”等荣誉。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只要灵魂不屈,就一定会走出一条康庄大道。”这是王传福常挂在口边的名言,在这句话的激励下,他抓紧一切机遇,演绎着成功创业的传奇。

  创业传奇从那个破旧荒凉的地方开始

  1966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快乐的童年是短暂的,家中接连出现变故,疼爱他的父母相继离他而去。深受打击的王传福,只能每日沉浸在学习中,以此忘掉痛苦孤独。

  沉默与思考,造就了他刚强、独立的性格。

  1983年,王传福以优异成绩考入位于长沙的中南工业大学。四年后,21岁的他成为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王传福研究的是电池,经过五年努力表现,他很快被破格提拔为研究院301室副主任,年纪轻轻就成了处级干部。随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格力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得到了成为该公司总经理的机会。

  此时,随着移动电话的迅速发展,国内对电池的需求迅速急迫起来,一部普通的“大哥大”要两三万元,而一块“大哥大”电池要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眼光敏锐的王传福很快洞悉到了电池的潜力市场。身在国企诸多限制,1995年他决心自己创业,可创业资金从哪里来?

  他找做生意的表哥借钱,表哥却不予支持:“我和你不一样,你是国家干部,职业稳定,前途无量,为什么要冒险下海呢?一个决定错了就全盘皆输,到时你怎么办?”

  王传福胸有成竹地说:“我是研究电池出身的,也有电池企业的管理经验,我相信自己能做好,你也知道我的能力。至于市场,你可以不相信我的眼光,但你一定要相信电池行业的潜力!”

  久经商海的表哥听了这番话,最终果断地借给了王传福250万元。

  拿着这笔钱,就在深圳莲塘的一个旧车间里,王传福聘了20多个员工,注册成立了比亚迪实业公司。一个创业传奇,从这个破旧荒凉的地方开始。

  当时,日本的三洋、索尼、东芝、松下等电池品牌几乎垄断了整个中国的电池市场。中国仅有的几家移动电话电池生产商,都是在国外购买电芯,然后在国内组装出售,利润微薄。研究电池出身的王传福敏锐地意识到:提高利润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掌握电池的核心技术——电芯。于是,他将有限的资金投到了电芯的研发上。就在这时,日本宣布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王传福又抓住了这个机会,拍着胸口说:“它不造我来造,这是中国电池企业翻身的机会。”

  研发电芯,生产镍镉电池,这肯定是正确的决定,但是更大的困难接踵而至。

  当时,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王传福根本买不起。怎么办?

  朋友建议说:“不如再向你表哥或别人借一笔钱吧,不然干脆放弃。”王传福明白,在没有任何效益的前提下,再借钱很难,只能背水一战,自己解决问题!经过认真考虑,王传福向员工宣布:“我们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不买全自动生产线,自己研发‘半自动半人工’的流水线,充分利用我们的人力优势!”

  说干就干,王传福和员工们研发出了具有比亚迪特色的生产线,并且获得了巨大成功。那一年,公司卖出3000万块镍镉电池。第二年,比亚迪公司成为台湾无线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产品大量出口。1997年,比亚迪公司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世界第四位。

  王传福成功了,但他认为这只是一小步。不久后,他看上了锂离子电池,决心向这个领域进军。有业内人士嘲笑他说:“你做镍镉电池可以,因为日本人放弃了。可现在锂电池领域是日本人的天下,你凭什么和日本跨国公司对决?”

  王传福置之一笑,以一贯的魄力毅然前行。在他的领导下,公司研发成功一系列核心技术,并一一申请了专利。最终,比亚迪成功跻身锂电池领域。很快,比亚迪公司的营业额达到25亿元,利润6.58亿元。随即,比亚迪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国际资本的追逐对象。

  2003年,经过八年的发展,比亚迪的镍镉电池生产量列世界第一,镍氢电池生产量列世界第二,锂电池生产量列世界第三。比亚迪成为世界上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王传福则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电池大王”。

  当社会公益和经济效益发生矛盾,如何平衡?

  仅仅在电池生产领域如鱼得水还不够,王传福又把眼光瞄向了汽车业。

  他并不把自己的思路局限在传统的汽车生产中。随着汽车的需求年年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原油消费也越来越大,他决心生产更环保、更节能的电动汽车。

  2003年,王传福在陕西-广东经贸合作推介会上,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陕西省投资集团签订了合资组建比亚迪电动汽车生产线的合同,项目投资达20亿元人民币。王传福说:“我要结合电池和汽车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打造中国电动汽车的第一品牌。”

  为什么要发展电动汽车?他说:“第一,功利地说,我是商人,我看好电动汽车的发展空间;第二,现实地说,我是电池专家,开发电动汽车我的优势最大,别人竞争不过我;第三,高尚地说,是社会责任感,如果我能用领先的电池技术打造污染小、能耗小的电动汽车,就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环境和

能源问题作出了贡献……”

  王传福的理由足够充分,可是能够成功吗?世界汽车业位列三甲的美国通用汽车,也曾研发过电动汽车,可最终放弃,王传福又有什么本事比美国通用做得更好?业内专家公认,电动汽车确实具有远大的前途,但想在中国市场第一个吃螃蟹,可能要付出惨烈的代价。

  顶着舆论压力,王传福一意孤行。比亚迪的研发团队在经过一系列的试制和波折后,终于开发出了第一部电动汽车,续航能力为充一次电走280公里。对此王传福很不满意,“280公里,对于电动汽车的商业化还不够,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必须改良!”

  在更高的要求下,比亚迪研发团队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研发出了最新的两款电动汽车。一款是ET概念车,这部车的四个轮子由四个电机独立驱动,配备先进的动力锂电池,加速度很好。另一款是EF3电动汽车,这是世界第一款用锂离子推动的串联式混合动力车,充一次电能走350公里。

  王传福的巨大投入和诚心,不仅打动了陕西省政府,更打动了致力于打造世界环保宜居大都市的深圳市政府。深圳市政府为了扶持自主研发的节能环保项目,给比亚迪特批了牌照,让王传福成立了专门的

出租车公司试运。2004年第一季度,深圳成为全国第一个电动车示范区,比亚迪发放了200辆EF3锂离子纯电动车在深圳投入出租试运,效果不错。

  但,王传福仍不满足,“现今社会就是个不断进步的社会,我们的电动车也需要不断进步,我要让顾客和媒体看到超过他们期望值的电动车!”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改进,由比亚迪上海研发中心推出的新一代纯电动车,充电一个小时即达到饱满状态,行程达570公里,最高时速达到每小时150公里,综合数据指标位居世界前列。

  虽然在电动汽车研发和生产方面的投入巨大,成绩有目共赌,但他为此始终背负重重压力。在电动汽车没有充分的市场占有率之前,研发、生产电动汽车注定是项“赔本的买卖”。

  一方面,他出于环保节能意识和社会公益心做事,另一方面,作为上市公司的当家人,他也要保证经济效益,为众多的投资者负责。

  如何平衡?

  我瞄准的是2008年绿色奥运会

  王传福决定以车养车:用传统汽车来养电动汽车。既然自己能把电动汽车做到最好,在传统汽车生产方面,未必不能脱颖而出!

  同样在2003年,王传福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公司77%的股份,进军传统汽车制造业。这一冒险行动使比亚迪

股票在香港股市的价格一跌再跌——投资者们觉得“电池大王”疯了!

  可是,王传福却不为所动,一路追加投资。在电池领域积累的节省成本的新生产模式,他也套用在汽车制造上。收购秦川汽车的第一年,他依靠“秦川”原有的福莱尔品牌,陆续推出了加宽型、三厢福莱尔轿车等多款新车。当年年底,他公开销售了105万辆车,全年收入5亿元,利润为1000多万元,使“秦川”利润翻倍。

  取得了开门红,王传福再走险招:制造比亚迪自己品牌的汽车!

  此消息一经传出,境外基金会觉得不可思议,直言不讳地说:“你刚踏进汽车业,根本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技术研发新车。我们不会支持一个不自量力的人!”

  王传福也不卑不亢地回答:“街上到处是外国进口的车,但外国车是按照他们的人体工程学和生活习惯设计的。我是中国人,懂得中国人的习惯和需要,我要制造中国人的车,要制造属于比亚迪自己的车!”

  为了开发研究、制造新车,他持续投入了8000多万人民币,终于推出了一款新车。2004年,他请来上海地区的经销商来试驾。车子开在崎岖的路上,一个小时刚过,前挡风玻璃的喷水器坏了,下坡时由于抖动厉害,刹车片又坏了,传动轴断裂。

  经销商摇了摇头说:“不行,绝对不能上市。”

  眼看投入巨资研发的车型被否定了,王传福痛苦得夜不能寐。痛定思痛他再作决定:“一定要研制出上得崎岖小路的汽车!”

  经过不懈努力,克服种种困难,王传福与制作团队研制出一款型号为F3的轿车。因为有前车之鉴,王传福没有着急上市,尽管因此公司的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等等“每天都要花很多的钱”,他坚持以品质和成本为核心。公司对F3进行了一系列的碰撞测试和长跑测试,然后再根据结果进行各项改进——F3到了第9代才正式上市,已经是一款“几乎没有任何缺陷的汽车”。

  2005年9月22日,F3车型发布的第一天。比亚迪的销售展厅里人头攒动,当收到一份份订单时,王传福的激动溢于言表。作为比亚迪公司第一辆正式上市的车,能够得到客户和市场的信赖认可,这其中的艰辛,一言难尽啊。当天F3汽车的销售加上订单,比预算超出了2000辆,大获成功。

  如今,F3仍在持续热销。从2006年年初到6月,比亚迪汽车销售达到了3.2万台,经销商也扩展到了300多家。之前一度反对的境外基金会也重新表示支持,说:“王传福的确让我们吃惊,他所做的一切,都太成功了!”

  以车养车,F3汽车一役的成功,让王传福由“电池大王”绚丽转身,成为“汽车之子”。人们最感兴趣的,不仅是赚钱的F3,还有难以赢利的电动汽车。因为电动汽车才代表着王传福的眼光、理想、社会责任感。

  如今,这位新生电动汽车业的先行者,已把眼光瞄向了未来:“2008年奥运会是绿色奥运,电动汽车比燃油汽车更能体现绿色奥运的含义。想必在不久的将来,国家会用法律使电动车进入商业化。”

  已经站在巅峰的王传福,仍坚持不懈,敢于挑战权威,热衷创新和战斗,面对无数的质问怀疑,只以务实的行动和骄人的成绩加以回答——这样的人,即使不是电池大王,不是汽车之子,也会拥有充满魄力和魅力的精彩人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