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CCTV《纪事》主创聊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0日16:45 新浪嘉宾访谈
CCTV《纪事》主创聊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实录)
刘鸿彦

CCTV《纪事》主创聊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实录)
陈竹强

CCTV《纪事》主创聊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实录)
罗勇

  【点击此处观看新闻视频

  CCTV新闻频道《纪事》栏目推出6集系列纪录片《最好的时光》,再现当年的纪录经典,寻访故事的主人公,续写没有完结的老百姓自己的故事。1月10日15:00,新浪网主持人马骧(blog)特邀《纪事》栏目的创作人员做客嘉宾聊天室,和网友一起交流纪录片和我们生活的关系,讨论影像和人们私密空间的距离,寻找心灵深处的回响,聆听时代的足音。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新浪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浪宽频直播间。我是主持人马骧。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和大家聊一个电视的专题片,也是一个特别节目。今天请到了我们的老朋友,央视《纪事》栏目的三位嘉宾。坐在中间的这位是《纪事》制片人刘鸿彦,坐在刘鸿彦左手的是《最好的时光》的总编导陈竹强,另外一位《纪事》栏目编导是罗勇。在交流一开始,我想问刘鸿彦一个问题,一年没见了,这一年的收视率怎么样?

  刘鸿彦:收视率还行。和我们预期的差不多。不算好,也不算坏。

  主持人:跟往年相比呢?

  刘鸿彦:因为今年比较特殊,收视样本做了调整,单年是比较低的,但抛开其他因素,比往年是提升的。

  主持人:除了通过电脑参与,您还可以通过手机访问新浪网,在移动中关注聊天全程。手机新浪网的网址是:sina.cn

    上次来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纪录片是比较尴尬的类型,是要求收视率,还是无所谓?现在一年过去了,你觉得做长时间纪录片,是一种坚持?还是享受?还是无奈呢?

  刘鸿彦:既坚持又享受,在享受中坚持,在坚持中享受。无奈也有,无奈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更主要的是积极的做事。

  主持人:现在的收视群体怎样?

  刘鸿彦:和上次差不多,有一个数据上的统计,男性比例大一些,中青年的,包括四五十岁的年龄段多一些,受教育程度比一般的高一点。

  主持人:一年过去了,跟观众的互动方面有什么进展没有?

  刘鸿彦:我们这一年更多是着力于做事情,再加上这一年期间,栏目组也有点其他方面的调整,互动方面做得不是太多,年底做了这样一套系列节目,这个节目有特殊意义,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多做沟通。

  主持人:接下来我们聊一聊特别节目,关于节目的总体情况我们稍候再说。《最好的时光》12月18日已经开播了,连续播了两期。简单的介绍让陈竹强来完成。

  陈竹强:嗯,好。做这个节目的初衷是这样的,我们《纪事》的很多主创人员从《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出来的,那个栏目在十年前左右的时间段,在中国属于划时代的栏目,把纪录片带到电视屏幕上,中国老百姓对它的印象也非常深,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当时拍了大批精彩的故事。做纪录片有一个期望,看了故事片之后,对后续的东西产生很大的兴趣,这个故事拍完之后,这些主人公的命运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很有兴趣,观众也很有兴趣。这次我们把《生活空间》以前很优秀的片子挑出来,想方设法找到这些主人公,做了这样一个系列。一共是12个故事放在6集的片子里。

  主持人:十年过去了,有一个问题是,当时的主人公对自己上过电视栏目记忆犹新,观众是否记得?

  陈竹强:观众不一定记得每一个主人公,对当时的《生活空间》肯定是有印象的。当时“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不但是我们栏目的宣传语,而且成为一个流行语,现在还在用。

  刘鸿彦:另外,因为都是十年前的作品,或者是八九年前的作品,观众可能会对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能传递出当时社会是什么状况,能够把人拉回到那样的气氛中去。

  陈竹强:而且本身这些片子是我们挑出的比较优秀的片子,都挺好看的,故事本身就很吸引人,相隔十年,用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环境,有不同的视角,和刚刚播放的时候是不一样的。我们有讲改革的,正好是在1997年、1998年所有制合同的改革,当时编导以这种记实的形态拍这个片子,现在回过头来看1997年、1998年的那场改革,会有一个更高层次地看待它。

  主持人:当时刘鸿彦已经在栏目组了,你最有印象的是哪几个?

  刘鸿彦:第一集播出的是“红色”里面“为了爱”。“绿色”里的“临时爸爸”,我觉得是否是我参与过的倒不重要,重要的是当年很精彩的故事,十年间人物的变化是很吸引人的。

  主持人:我看了介绍,我对“临时爸爸”特别感兴趣,让我第一眼想了解的是“临时爸爸”。罗勇参与了哪几个部分?

  罗勇:第一集是我的,前期拍了四个人物,拍了四个故事,后期的时候参与了两期节目的编导工作。

  主持人:如果让你像我那样选择,最了解、最感兴趣的是哪个?

  罗勇:怎么说呢?都是一批很好的片子,片子本身都特别好,谈不上具体哪一期,我会觉得特别感兴趣。因为这是我们前期看了很多片子之后挑选出的12个故事,既然我们能够把它挑选出来,就能够证明都很喜欢这12个片子,才做后续的报道和拍摄的工作。前期看得挺多的。

  主持人:给我推荐一个。

  罗勇:这个星期天要播的“蓝色”里面的“金钟”,都很喜欢。它是讲金钟乡办文学社的故事,我当时看片子就很感动,他们每天要去种地、放羊,他们希望在精神事业方面有所寄托,几个农民办了一个文学社,因为是记实影像,能够让都市里的人看了之后非常有感慨。我们过了八九年再去拍的时候,他们有一些变化,但文学社依然在办。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去说更好,但我觉得这个片子很好,这是在周末会播出的。

  主持人:为什么会选择蓝色定节目的格调,当时怎么窜出来的想法?跟法国的“三色”有关吗?

  陈竹强:可能无形当中也有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关系。当时我们几个人开会,在想用什么结构来构成,也想了一些办法,如果想通过特别理性的划分,等于是把这个面做窄了,其实很多故事是多意性的,可以带来很多面的思考。如果你用特别理性的东西规范它,你就规范了观众的思维和认识。后面就想用虚一点的东西,用纯感觉的东西。红白绿蓝,不强加什么,就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一种颜色的基调。

  主持人: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看到刘鸿彦和罗勇都盯着你笑。笑的原因是什么?

  罗勇:是因为想起了一些美好的时光。因为我们在策划阶段的时候,都是比较放松的。大家也不是固定在办公室开会,我们在北京的郊区、乡野之间,开策划会非常愉快,所以想起了一些美好的时光。

  陈竹强:开策划会的阶段是打开思维的阶段,所以挺激发创造力的。可能现在出来,有些并不能实现当时的设想,但有哪些想法还是挺好的。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