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交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10:21 南方周末

  李非(厦门大学两岸关系研究所所长)

  首2006年,两岸关系看似平静,实则暗潮涌动。一方面,随着两岸交流日趋频繁,两岸坚冰逐渐消融;另一方面 ,台湾当局仍一味阻碍两岸交流,将两岸经贸政策调整为“积极管理,有效开放”,正可谓“我破冰来你造冰”。

  大陆频出“软招”,绿营忙拆招

  2006年两岸经贸交流热潮迭起,“亮点”频现。年初胡锦涛在厦门考察时,表达了期盼实现直接“三通”的愿望 ;在4月的首届两岸经贸论坛以及10月两岸农业合作论坛上,大陆送出了许多“优惠礼包”。大陆一直致力于在两岸包机常 态化、解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问题、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推动两岸金融合作等方面不断展现善意。但是,台湾当局把 这些举措解读为“统战伎俩”,甚至人为设置种种障碍。

  两岸三通筹码,待出手的王牌

  2006年两岸“春节包机”在搭载对象、航点、航次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随后两岸又在“节日包机”上达成共识 。现阶段民进党可能在“小三通”、两岸客货包机、节日包机、周末包机等问题上做文章,在2008年大选之前,甚至可能 会在“直航”上采取某些措施做点让步,以谋求政治利益最大化,但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直接“三通”却任重而道远 。

  “苏修路线”半途而废,恰似无言的结局

  在2006年台湾“经续会”中,苏贞昌将“取消台商对大陆投资40%上限”、“两岸直航”等议题列入会议的“ 其他意见”,被戏称为“苏修路线”,受到李登辉和陈水扁的双重夹击。面对批评,苏表示沿袭陈水扁“积极管理,有效开放 ”的紧缩政策,最后落个无果而终。基于“深绿”阵营是苏贞昌能否获得民进党提名的关键因素考虑,“苏修路线”恐难走远 。

  “日月光效应”,台商用脚投票

  

半导体龙头企业日月光是台湾土生土长的企业,也被台湾当局的两岸政策逼得“连根出售”。美国凯雷集团全资收购 日月光集团。日月光经营良好,却愿意接受收购,主要是想“借壳上市”,通过化身成为外资企业,绕开台湾当局对本土企业 投资大陆的政策限制。日月光出走是台湾企业用脚对当局大陆政策投反对票的最佳举动,并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P1196085)1??

  舆论战场:赢者未胜输者未败

  2006年台湾舆论呈现赢者未胜、输者未败的局面。舆论的主导权几易其手,但仍未见鹿死谁手。

  2006年台湾舆论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舆论主体

  2006年台湾舆论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中间舆论力量的崛起,标志性事件就是“百万人倒扁运动”。这是台湾解禁以 来最大规模的非政党领导的群众运动,它超越蓝绿,超越党派,代表着一种新兴的舆论力量正在崛起。

  长期以来,台湾舆论界存在“两极对立的第三人现象”,那就是在舆论主体的两极中,常常存在一个“第三者”,比 如,围绕马英九和陈水扁这两极,存在着:王金平、宋楚瑜、李登辉、吕秀莲、苏贞昌、谢长廷等第三者。相比起这些“第三 者”,“倒扁运动”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舆论诉求,并长时间地影响和左右台湾的政局。它不仅可以打击陈水扁,也可能降 低马英九的满意率,成为蓝绿两极都不敢小觑的舆论双刃剑。

  二、舆论议题

  舆论议题是政治风云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变化的风向标。2006年台湾的舆论议题最值得关注的变化就是“统独” 议题的相对弱化。

  其深层的原因,则是2004年台湾“立法委员”选举、特别是2005年“三合一”选举的“统独”议题失灵,标 志着台湾民意板块有了历史性的变化,以前无往而不胜的选举利器不再那么行之有效。这样民进党选举的两大法宝:反“黑金 ”和“台独”神主牌,一个由于弊案缠身,只有被咬一口的份,一个由于时过境迁,不再那么灵验。

  而台湾舆论议题惯常并列的两大主轴:反腐议题和“统独”议题,在2006年变成一个为主一个为辅。我们要看到 ,尽管在一定时间内,“统独”议题在台湾还会有一些市场,因此它还将被政客操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越来越 厌倦“统独”议题的老调重弹,人们的注意力将越来越关注自己眼前切实的民生利益。

  

  反腐议题比“统独”议题在民意的影响来得更直接更猛烈,看北高选举,无论陈水扁的“机要费”还是马英九的“特 支费”舆论风暴,在每一次重大的揭弊议题爆发时,各位候选人的民调都受到重大影响,证明了在当下的台湾社会,民众对眼 前切实的民生议题比对意识形态化的议题更加敏感。台湾民意的这种变化,以及台湾政治人物将如何跟着这种变化随之起舞, 值得认真分析。

  三、舆论形式

  2006年台湾舆论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台湾的舆论活动越来越像行为主义艺术,特别是“百万人倒扁运动”变成 了一个备受争议的

嘉年华会,标志着台湾的舆论进入了一个舆论艺术化的时代。

  舆论活动广告化的好处是,有足够的吸引人眼球的噱头,省下大笔政治广告费,成功吸引全球的主流媒体。舆论活动 艺术化的缺陷也是明显的:被艺术化的愤怒却没有多少杀伤力,舆论一旦艺术化,势必削弱甚至丧失其现实的功利性。

  舆论艺术化并不仅仅表现在“倒扁运动”,我们从邱毅的揭弊形式,也可以看到艺术化的痕迹。邱毅的揭弊是精心设 计、有程序、按步骤进行,有时故意说错,有时欲说还休。

  2006年台湾舆论的标志性现象就是非政治的专业人士从幕后走向前台、从幕僚变成主导者。代表人物是范可钦, 这位广告界的奇才,曾号称可以用广告打动500万张选票。他把“倒扁”运动搞得有声有色,他的一系列创意不仅可以成为 广告学、传播学的教材,甚至可以成为政治学的经典案例。

  笔者曾撰文提醒人们关注台湾舆论战中的专业队伍,他们是主持人、策划人、导演、文案写作者……2006年之后 ,应更加重视这支队伍。政治人物尽可以成为出品人和总监制,但负责政治策划活动的专业人士将像导演一样在政治活动的质 量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台湾的选举,将不仅是政治人物个人的素质和魅力的大比拼,还将是专业团队的大比拼。

  四、舆论战法

  2006年,台湾舆论战的最大特点是只有战术、没有战略。不仅民进党看不到战略,

国民党也看不到战略。

  而一旦进入战术层次,国民党就明显技不如人。本来,在“国务机要费”的节节追打下,民进党眼看要大势已去,“ 马英九特支费”风暴却让民进党打了一个漂亮的防守反击。这立即就可以看出两个阵营的舆论战水平。

  2006年马英九的团队被人诟病最多的是危机处理,其实马英九团队最严重的问题还不是危机处理,而在于他们在 舆论的前期就不善于处理,更遑论事后。马英九的团队不仅在政治上不成熟,而且在舆论战术上缺乏历练和智慧。决定一个政 治人物的命运并不仅仅是看他本人,还要看他的团队。马英九团队要打好接下来的选战,不可乐观。

  2006年民进党弊案连连,为什么在选民结构的大盘没有多少变化,这归根到底不是民进党太厉害,而是国民党太 不厉害了。说严重点,国民党目前的舆论只有别人的舆论、没有自己的舆论,因为全部的落脚点都在反对陈水扁身上,民众将 会问:你自己在哪里?国民党除了“反扁”,你能许台湾一个未来吗?如果能,它在哪里?

  谁能把握变化、顺应时代提出台湾民众心仪的舆论主张,谁就能在未来的舆论中占据主动。从漂泊的台湾,到无望的 台湾,没有什么比台湾的未来更能打动台湾民众的心。台湾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谁能许台湾一个未来?也许历史早已有了 答案。但谁又能成为预言者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