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产妇香港生子成风 与本地孕妇展开争床大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10:09 中国新闻周刊

  出于各种原因,内地产妇去香港生孩子,已经成为一种风潮,引起了一些港人的注目

  眼泪“啪嗒”“啪嗒”地掉下来,落到眼前那盘碧绿的炒凉瓜上。是如潮水般袭来的阵痛,更是床前冷清的委屈,让这位身着粉红色病号服的准妈妈哭了。

  此时正是12月23日晚,香港的圣诞大假已拉开帷幕,在威尔士亲王医院的待产室内,准妈妈们大多被亲人们包围着,有家里的煲汤和老公的探问。而福建泉州来的晓敏,床前空空,独自面对着每隔15分钟一次的宫缩和这盘炒凉瓜。

  “还有别的菜吗?”她用普通话问护士。

  护士摇摇头,说了句粤语,不知是听不懂,还是没菜可换,不等晓敏再问,已经转身走了。“这个护士会说普通话,但她就是不说。”晓敏小声说出心中的不满,但却没有继续争取,为了肚子里的丫头能在香港出生,为了有力气生孩子,她拿起筷子,咽下在家从来就不碰的凉瓜。

  12月24日早晨,晓敏生了,病床边的不是丈夫、妈妈,而是香港月嫂吴太太。虽然精心策划了整个赴港生产计划,但人算不如天算,因为没有掐准预产期,丈夫的旅游签证转眼到期,不得不在23日匆匆离开,女儿现在还看不到爸爸。

  万分之一

  晓敏只是万分之一。

  据香港医管局统计,2006年头11个月,已有1万余名内地孕妇在香港产子,比2001年的620名暴涨了16倍。以晓敏所在的威尔士亲王医院为例,头10个月便已接待了1900多名内地产妇,占产妇总数的近4成。

  同样惊人的还有增速。2003年8678人,2004年12125人,2005年13347人,内地产妇的人数在三年内急增了53%。在经历了连续数年的生育低潮之后,香港公立医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高峰,既无思想准备,也无招架之力。据香港医管局测算,公立医院现有的产床,每年最多也就能处理39000宗分娩个案。

  临近深圳罗湖口岸的香港北区医院,据传是内地孕妇的热门分娩地。但是,记者在急诊室及大门外,看到多张牌子,都写明“北区医院不设产科服务/儿科服务”。即便如此,据急诊室的张展鹏大夫说,今年前11个月,也有45名内地孕妇在急诊室生子。

  产科“名牌”广华医院则被香港媒体称为“沦陷区”,因床位有限,该院2007年7月前的名额已满,不再接受预订。另外,因为人手紧缺,该院还暂停了原本火爆的产前讲座,并取消了丈夫陪产服务。

  东区医院,离过关口岸较远。该医院的新闻发言人说,“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我们这里受冲击较小,现在产床的使用率是90%,内地产妇大概占2成。”可是,该院产科的一位护士则透露,因为助产士缺乏,“挖角”现象严重,医护人员加班越来越多,“我们也是受害者”。

  资源紧缺,当然会殃及孕妇。22日,广华医院产房外,正等着太太生产的香先生,又气又急,他没想到生孩子也有“加塞”的。“我太太本来早该推进产房去的,可是突然来了个内地孕妇,来的时候羊水就破了,连产前检查都来不及做就推进去了,害得我太太拖了3个小时才送进去。”香太太是二胎,2002年她生第一胎时顺产可以住院四天,现在由于医院资源变得紧张,病床周转率增大,只能住两天了。

  因对人手紧缺的公立医院失去信心,施先生选择了条件较好的私立仁安医院。结果,第一个孩子在公立生,花了400元,第二个孩子,花了4万元。

  在仁安医院安排的亲子时间中,每个父亲都要拿出证件认领婴儿。这时,他发现50多个小孩的父亲中,大概有3成说普通话,拿港澳通行证。而在2003年,他家老大出生时,6人间的病房中只有1个是内地来的。要不是那个孕妇因为签证过期,被医院举报,在病房里录了口供,他可能对此毫无印象。

  产床之争

  公立医院,产房越来越挤;私立医院,价钱越来越贵。审计署关于内地孕妇拖欠医疗费的报道,更触动了香港孕妇脆弱的神经。她们觉得,内地孕妇是“鸠占鹊巢”。

  就在晓敏落泪的同时,10名香港孕妇正挺着肚子在政府总部门前请愿,她们手持横幅,高呼“重视本地孕妇权益” 的口号,并向路人发放表明诉求的圣诞卡。领头的刘太太表示,此举是对香港医管局2天前通过的新政表达不满。

  2006年底,香港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内地孕妇赴港生子的“新政”,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大幅调升她们在香港的生产费用。从2007年起,香港公立医院的内地产妇分娩套餐(包括2晚3天的住院护理和接生服务),由原来2万元的,增至39000元,未作产前检查者再加9000元,即最高48000元,增幅达1.4 倍。

  4万8,对香港本地人来说也是天价。由于有优厚的政府补贴,香港本地孕妇在公立医院生孩子相当便宜。从住进医院到孩子降生,包括手术费、麻醉费,一日三餐,医院只收取每天100元住院费。相对于喝一瓶矿泉水也要8元的香港社会来说,这几乎就是免费。而内地孕妇,住在普通病房,也要3300元一天。

  提价当日,便有一福建籍的吕姓孕妇,因为只带了2万多元,交不足5万押金,而没有入院。她在亲戚家待产,直到临盆才叫救护车,但孩子已经等不及了,只好由其母亲和亲戚接生,幸而母子均平安。

  即便政府已经“翻番”提价,游行的香港孕妇仍然认为,这还不足以帮她们“夺回”产床。“重视本地孕妇权益”组织的发言人刘太太说,对她们而言,限制内地产妇入境,或者不给孩子以香港人身份,才是解决产床被“霸”的根本。

  1个月以来,这已经是香港孕妇们第3次上街请愿了。

  当地媒体更使用了“攻陷”“逼爆”“阻吓”等词语报道此事,特首曾荫权到北京述职时,也把它作为民生问题的首要话题。

  身份之争

  在这个节骨眼上生孩子,晓敏并不计较医护人员的漠然态度,她只求顺产,尽快拿到红色的港生证,早点带着孩子回家。

  “一打听才知道,在我周围香港孩子内地父母的情况还真不少!”在泉州比较富裕的晋江和石狮等地,有个香港孩子早就不新鲜了。那些孩子妈肯定地告诉她,“只要孩子在香港出生,就可以拿到香港户口,计生办就管不了。”

  从事行政工作的晓敏一向谨慎,选择到香港生孩子,更做足了“功课”:

  孩子的香港户口是依据特区《基本法》24条规定获得,“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生的中国公民,即为香港永久性居民”。

  孩子获得香港身份后,将享受香港社会的全部福利。虽然还不清楚香港的福利到底好在哪里,但是,亲眼看见临床陈太太生个孩子总共才花300元的待遇,就已经让她羡慕不已了。还有一些更为实际的利益,包括轻轻松松上香港大学,在136个国家或地区享有免签证入境待遇的特区护照等等,也很诱人。

  然而,正是晓敏看中的好处,让施先生对二儿子的前途忧心不已。“现在是争产床,将来可能是争学校,争工作。”他担心,这些“港生”的孩子还会占用三分之一的学校,和三分之一的工作机会。

  从事媒体工作的施先生分析,由于内地孕妇的婴儿在港出生后,会返回和留在内地,港府不会将他们纳入香港人口,但是,这类儿童随时有权来港。若他们在一定年龄一起来港上学或工作,“就是建100所学校也难招架”。

  “香港是个很小的地方,实在没有什么资源可以跟别人分享。”他指的别人,就是那些“港生”小孩,不过,给不给这些孩子以香港公民待遇,已不是第一次讨论了。

 [1] [2]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