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顾:

北京小车占用70%道路资源 转变公交定位破拥堵(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5日09:31 国际在线

  尴尬的自行车

  “过去我们几乎是一人一辆自行车,而现在是一家一辆了。”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中国城市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江玉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我们国家现在只有大概34%人拥有自行车。”

  “虽然比例在下降,但是骑自行车群体还是十分庞大的,可是他们的权利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江玉林说。

  十年前,可能在北京骑自行车还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但是现在,在城市改建或者在扩建的过程中,有一些地方纷纷挤占自行车道。自行车与机动车混行状况严重,骑车人不得不在马路和人行道上搬上搬下,或者在汽车缝间穿行。

  “自行车是所有交通工具里面最健康、最环保的绿色交通工具,但是只能在短距离发挥作用,而这种距离刚好是小汽车不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段里仁这样评价自行车的作用,“在市中心,一定要重视自行车道的建设。”

  据段里仁介绍,在英国等发达国家,任何的城市道路,只要是有自行车的地方,就会给予自行车一定的空间。像英国,自行车只占有交通量的2%,但是,城市里都有自行车专用道。

  “这是一个社会公平的问题,也是个社会和谐的问题,不能忽视。”段里仁说。

  很多舆论认为自行车不好管理、速度慢,会影响城市交通的效率和秩序。还有电动自行车安全问题,是禁还是放,各地方也争论不休。

  “在自行车问题上,中国和很多西方国家的路径相反,我们是在减少,他们则在提倡。”江玉林介绍,在人均拥有汽车比例十分高的美、日、英、法、德等发达国家,也在积极推广自行车,大力建设自行车道。

  江玉林认为,自行车环保、节能、经济、方便、灵活等优势可以弥补机动车的不足,还可以强身健体,“我们现在接近30%的拥有比例已经比较危险了,应该要维持住才行。”

  建设部副部长仇宝兴近日也指出,中国应当保持自行车的数量,而且应当保障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通畅和便利。建设部同时也出台了相关措施,对于那些已经在城市建设中挤压,甚至取消自行车车道的城市,要求其迅速恢复。

  (资料:什么是马路?马路就是马走的路呗。古时候没有汽车,只有马车,走马车的路自然就叫马路了。

  其实不然,马路最早诞生于18世纪末的英国,正处于工业革命的热潮之中,英国对交通运输的要求愈来愈高,昔日那种“人走出来的路”,再也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了。

  在这种情况下,苏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发明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央略高而且光滑平坦,便于排水,特别是在多雨的伦敦,再也不必因为下雨而影响交通。人们便取这种路的设计者姓氏,称之为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以表纪念。

  由于“马路”的出现使得英国不仅水路畅通而且陆路也很便利,为迅速发展英国工业和贸易往来提供了方便条件。)

  北京干道高峰期车速12公里中心城功能过于聚集

  北京时速12公里

  “北京越来越慢了,越来越多的车在路上‘爬’着,甚至是‘趴’着……”一位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

  “首堵”北京

  “北京市主干道平均车速比十年前降低约50%,市区183个主要路口中,严重阻塞的达到60%。”2006年12月3日,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全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会议上说。

  根据零点调查公司在2006年年底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2003年之后,北京市区部分主要干道高峰期的车速已降至12公里/小时左右,有的道路机动车时速还不到7公里/小时。而1994年,三环以内主要路段的汽车平均时速为45公里/小时,1995年降至33公里/小时,1996年再降至20公里/小时。

  公共汽车的运营速度也已经从1994年的16.7公里/小时下降到不足10公里/小时;每逢上下班的高峰期,近1/5的路口和路段车速不到5公里/小时;有85%的人一次公交出行时间为62分钟。

  根据北京市交通管理局的统计数字,北京市严重堵车路、路段在1993年为27处,1994年为36处,1995年为55处,1999年猛增到99处,2003年经过专项治理,仍达87处。

  此外,北京交通的应急能力太差,雨雪风沙雾都会加剧堵车程度,一旦遇到事故、施工、大型活动、突发事件等,北京交通就会变得更加脆弱。

  大雨、大雪天气,堵到凌晨两三点才能到家,对于北京市民来说已经有了充足的经验和心理准备;平时毫无理由堵得一动不动也不稀奇,甚至出现过司机下车席地打牌的场景。

  在2006年元旦期间,东三环京广桥惊现“大坑”,导致断路,“皮儿薄馅儿大”的CBD虽满是精华,但经不起折腾,一时间全城皆兵,广播、电视轮番报道,甚至给每个市民都发了短信,建议绕路行使,才算过了这一劫。

  在2006年9月20日发布的《2006年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中,北京在全国287个城市中仅排名第14位,比2005年下降10位,主要问题就是房价和交通“拖了后腿”。

  报告指出,在交通通畅性满意度较低的10个城市中,北京排在最后一名,而且比倒数第二名的苏州低了11.9%。

  北京“摊大饼”、建“睡城”

  除了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加,北京中心城功能过于聚集,也是许多专家公认的、造成北京拥堵的重要原因。

  不管是不是北京市民,都可能听说过北京的环路,从二环到六环,一圈圈地向外延伸,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北京二环内的老城区。人们常说首都北京是中国的心脏,那这62平方公里的地方,就是“心脏”的心脏了。

  在北京的二环内有20多个中央部级机关,100多个局级机关以及北京市市属的250多个单位,有西单、王府井等多个商业中心,有金融街、建国门等商务区,有众多古迹和旅游景点,聚集着北京主要的文化场所,也居住着大量人口,行使的功能繁杂而重要。

  据了解,北京这种单一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专家以莫斯科规划为蓝本帮助确定的。“以旧城为中心,向四周扩建”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了北京城市规划的思路,这种方式也被北京市民戏称为“摊大饼”。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北京市中心地区就已经开始出现严重的交通堵塞状况。于是,在1993年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北京提出要改变人口过于集中在市区的状况,大力向新区和卫星城疏散人口。

  在北京众多规划发展的新城区中,望京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望京地区是被规划为全亚洲最大的居住区,总用地规模为17.8平方公里,规划总居住人口约33万人,现有居住人口约20万人。

  每天早晨,十几万甚至数十万的人从这些大社区出发,赶赴城里上班;每天傍晚,这些人又从城里回家睡觉。于是这些大社区与市中心的连接点,被人戏称为名震京城的超级“堵点”。

  其实,在望京的规划中,有大量的市政、绿化用地和工厂用地,用于修建各项配套设施,完善社区的商业、娱乐、医疗、文化等各项功能。但由于不断飙升的房价,这些用地大量被转化为住宅用地,这就导致大部分居住人口还需要在区域外工作、学习,甚至是看病、购物和娱乐,因此带来的交通压力非常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