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之一:揭开隐秘的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17:30 SMG《七分之一》

  目前,震惊全国的邱兴华连环杀人案正在等待二审开庭,案件主角邱兴华的内心世界,对于人们来说始终是一个迷团,今天《1/7》的新闻人物——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正在努力破解这个秘密,李玫瑾参与过马加爵疯狂杀人案、杨新海跨跃四省杀害67人案,黄勇杀害17人等重大恶性案件的研究,并协助警方破获多起大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她如何解剖杀人恶魔们内心深处那个隐秘的世界。    (字幕:2006年10月20日邱兴华案一审宣判) 

  被告人邱兴华,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解说)  10月20日,连杀十余人的邱兴华被一审判处死刑,但是这个震惊全国的杀人案并没有终结。就在二审即将开庭之前,邱兴华的妻子要求为他进行精神病

司法鉴定。而邱兴华是否真的患有精神病,就会直接影响判决的结果。  

  (采访)  邱兴华在作案的时候,他把道观的门封上,然后他在逃亡期间换过六次鞋,这个过程足以说明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而且他也知道如何去逃避你们的追捕他这个理由(精神病)不成立。  

  (解说)  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国内犯罪心理学专家。她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判断,不仅仅是依据多年来研究大案主犯的经验,更重要的在于,她刚刚对邱兴华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 

  目前邱兴华案二审还未开庭,而围绕在他身上的疑云也没有散尽,而现在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农民,怎么会变成了一个杀人恶魔?  

  (资料/邱兴华采访)  这个正是一条过道,他以为我没有发现他,其实我已经发现他了。这个道士摸了她(邱兴华妻子)一下,她并没有反感的表现,我亲眼看到的。    (解说)  

  邱兴华说的两个人就是妻子和已经被他杀死的道长熊万成。难道仅仅因为怀疑自己的妻子与道长有奸情,就连杀十人?李玫瑾认为邱兴华给自己找的理由有些牵强,究竟当时邱兴华是怎么从道观的这道大门开始,一步步走向疯狂的?在心理调查问卷中,李玫瑾详细地了解邱兴华的兴趣、信仰和生活习惯,去探寻邱兴华内心的秘密。  

  (采访)  记者:你对邱兴华做了,问卷调查之后,你对他的判断是什么呢? 

  回答:他的家庭也比较贫困,那么他靠自己的一些小聪明一直在挣扎在生活当中。但是这个过程,他屡受挫折。他会一些手艺,比如说给人修一些农具,但是他修农具过程当中他就想他修完了不是没事了吗?他给人留一点小的毛病,这样让你修完过不了多久你还得回头来找我。所以他用这些小聪明,恰恰又是我们(通常说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解说)  邱兴华的家从外面看起来和一般的农家没有什么两样,但里面却是家徒四壁。在李玫瑾看来,邱兴华一生中最大的成功,就是娶到了现在的妻子,生下了一对儿女。但是,邱兴华的生活依然没有太大的改观。  

  (采访)  事前他也讲过这个话,也就是说妻子曾经埋怨他,说别的人结婚以后都大包小包开着

摩托车回娘家,我跟你这么多年,我都不敢回娘家。也就是说这个话,其实邱兴华已经流露了他的一个信息,他心里很在意这个问题,也就是老婆越来越看不起他,老婆越来越抱怨他,所以他很担心老婆这时候看上别人,跟别人走。 

  (解说)  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个内心的矛盾和改变自己的命运,邱兴华听从了算命先生的说法,要把自己祖先的墓碑放进道观,在整个过程中与道长熊万成发生了冲突。    

  (采访)  当道长和他发生争执的时候,他老婆在场,那么这个过程应该说他没有道理,而这个道长说他的时候,这个老婆可能看了道长一眼,而这个道长又比他年轻,又比他能干,他最担心的是老婆在这个面前看不起他。尤其他把愤怒迁到了道长的身上了。 

  (解说)根据李玫瑾的判断,生活中的不如意、对妻子移情别恋的恐惧,邱兴华长期积累的怨恨与愤怒,因为一次误会全部倾泻到道长的身上。而为了灭口,邱兴华杀光了道观中的其他人。 

  (解说)  邱兴华案件,为李玫瑾的犯罪心理研究增加了一个新的个案。李玫瑾告诉我们,这样的研究不仅仅有学术上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在破案中发挥重要作用,这就是进行"犯罪心理画像"。 

  很多观众都会记得这部美国影片,《沉默的羔羊》。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变态杀手连续杀害女性,女特工凭借极少的线索追拿真凶的故事。  

  (影片实况)  他是一个白种男人,杀手倾向于杀白种女性。他不是流浪汉,他有自己独立的房子。  

  (解说)

  这一段分析就是所谓的"犯罪心理画像",也就是通过罪犯的作案方式等线索,推断罪犯有着什么样的行为习惯、性格特征,圈定调查对象,找出真凶。  

  (采访)  回答:客观地告诉你们,这就是电影。他实际是演绎的一种心理故事。  记者:跟现实有多大的差异? 

  回答:差异很大。真实画像比影视画像要复杂得多,要血腥得多。   

  (解说)  李玫瑾就曾经接手过一个这样血腥的案子。2005年夏天,湖南醴陵接连有多名年轻情侣被抢劫,还有人被杀害,当地警方的两名侦察员找到了李玫瑾。  

  (采访)  记者:当时湖南警方找到你的时候,这个案子是一个什么情况? 

  回答:这个案件在升级,他们也感觉到比较棘手,虽然有嫌疑人,吃不准,不敢去确定。 

  (解说)  当时湖南警方根据目击证人的描述圈定了一个犯罪嫌疑人,但是这个嫌疑人却不具备作案条件。案件一下子进入了死胡同,警方希望李玫瑾能够帮他们另辟蹊径,找出新的侦破线索。  

  (采访)  记者:你的判断是什么? 

  回答:我认为这个人应该比较年轻,而且他可能有早年失学的背景,然后他没有正当的职业,或者有一定的职业但是钱是不够的。我当时认为他应该和母亲生活在一起,而且母亲关系不错。父亲好像不在眼前,因为他这么肆意妄为,应该是眼前没有人能管得了他。    

  (解说)  与罪犯素不相识,却给出如此精确的信息,李玫瑾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她关注的是警方一开始就忽略的东西。  

  (采访)  回答:那么当时我看了他那个材料也跟他们讨论这个案子,他主要针对是一对一对的恋人,都是年轻人。他们结伙,有时候他一个人作案,比较胆大,一般就是青壮年多见。 

  记者:跟母亲的关系很好的判决依据是因为?

  回答:他从来不伤害女性。说明他和女性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解说)  警方根据李玫瑾的分析,扩大了调查范围,最终找到了嫌疑人肖国辉,他交代了所有的犯罪事实。李玫瑾的"犯罪心理画像"在侦破中起了巨大的作用,更让人惊叹的是,肖国辉确实是辍学在家,和母亲一起生活,父亲在外打工。这与李玫瑾之前的的分析是惊人的一致!  

  (采访) 

  记者:像这种心理画像的判断准确率会有多高?  回答:总体来讲有些案件就是我现在知道的已经破的一些案件,我涉及的一些案件在心理分析上,就是说还是有一些点是非常靠近的。  

  (解说)  就在我们拍摄期间,李玫瑾不时接到各地警方的求助电话,她甚至被誉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那么,李玫瑾这种过人的分析本领又从何而来呢?     (解说)  李玫瑾现在是三级警监,不过她从来不佩带枪支,也不像一线警员一样面对凶案现场,她更多的时候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教给这些未来的警察们。人们都希望凭借犯罪心理分析,拨开罪案的重重迷雾。 

  (采访)  记者:你最早开始关注犯罪心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回答:在82年工作的时候,那个时候进入公安领域,当时也觉得挺迷茫,不知道研究什么东西。后来印象很深,那一年我们开展严打/结果有些犯人很年轻,在宣判死刑之后,居然摇头晃尾的喊着说,20年之后我还是一条好汉。说过去人不判死刑都瘫了,都是架出去的。现在怎么这么不在乎?  

  (解说)  正是因为当年的好奇,李玫瑾开始从事犯罪心理研究。二十几年来,凭借着基层的实践经验和大量的犯罪个案研究,李玫瑾从一名普通的女警察成长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专家"。而让这个有点生僻的专业和李玫瑾为公众所知的,是在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用斧头残忍地杀死自己的四名室友,李玫瑾对此案的研究让她声名鹊起,同时也是饱受争议。   

  (采访)  马加爵说我跟同学打牌吵架,他们说我偷牌,说我作弊,说我为人很差,我很生气,所以我就把他杀了。这个理由让大家感觉到非常的困惑。  

  (解说)  当时,关于马加爵的杀人动机是众说纷纭。有人自称是马加爵的同学,在网上说马加爵穷到买不起鞋而无法上课。一时间,贫穷被认定为是马加爵犯罪的原因。但李玫瑾说,他们都错了。

  (采访)  记者:他的贫穷和他杀人有直接关系吗? 

  回答:他作案的动机不是因为贫穷。很简单一个理由。因为他杀的四个人当中三个人比他还穷,如果因为贫穷,我穷你羞辱我,我为了这种自尊我杀你,也就是你比我还穷,你有什么资格羞辱我?  

  (解说)  如果不是因为贫穷,会是什么原因呢?马加爵落网后,在公安部的安排下,李玫瑾专程赶到云南,计划对马加爵进行心理分析。虽然最后因为条件限制,她没能对马加爵进行当面访谈,但她研究了所有问讯记录,掌握了所有的一手材料。李玫瑾还特地托办案人员问了马加爵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在李玫瑾看来,对确定马加爵的犯罪动机至关重要。   

  (采访)  回答:这个动机问题很简单。就是他在寒假期间有没有性行为? 

  记者:当时你托他们问马家爵这个问题,为什么当时没有透露出来? 

  回答:我为什么这个问题不敢随便问?因为当时媒体非常关注,我不希望这个问题被媒体炒烂。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马加爵这个人的自尊问题。

  记者:你问了他的问题之后,他的回答是什么?  回答:他的回答当时是语无伦次,然后是说有,在校外,好几次。   

  (解说)  这个问题看起来跟马加爵的杀人动机之间风马牛不相及,那么得知答案之后,李玫瑾又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她又注意到了马加爵的一个私人物品。  

  (采访)  回答:他大三买了这台电脑,他一定会看,就是他这个年龄要关心的问题,就是性。我们也知道马加爵在那个阶段他没有女朋友,他要看这个东西,实际上用我们话讲叫浑身不舒服。所以我让问这个问题就是证实我这个问题,结果他承认了这一点。    (解说)  这是马加爵的家里,他和被害的四名室友都来自贫困山区,环境闭塞,性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禁忌。而马加爵曾经因为浏览过

黄色网站,被室友发现。   

  (采访)  记者:这是你判断他杀人的动机?  回答:对,在说出来之后,在场的人全都听到了。而全都听到之后,马上就要开学了,如果同学把这些笑谈传出去,那他无脸见人,马加爵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很传统,他很自尊,所以当他面临这种情况的时候,他是会觉得很绝望。 

  (解说)  这就是李玫瑾的分析结果:马加爵因为浏览黄色网站加剧了性冲动,却又无处发泄,就去外面做了见不得人的事。而马加爵认为这样的丑事不能被人知道,于是就杀人灭口。

  2004年6月李玫瑾发表了这样与众不同的观点,引发了诸多争议,有人尖刻地指责她是"女叫兽"。  

  (实况)

  记者:但问题是你看到那么多的这样的留言,尤其是反对的,质疑的这种声音把你叫做"女叫兽",那么你会不高兴吗? 

  回答:我在这里讲了,我说作为一个学者研究问题,我们就要追求事情的真相,所以我说这个分析个案一定要慎重,就是说这个问题至于其他的攻击我无所谓,我只要我说的是客观是真相就可以了。  

  (解说)  马加爵案件早已终结,在判决书上,关于这一令人惊愕的案件的犯罪动机,是这样叙述的:马加爵因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琐事与同学积怨,即产生报复杀人的恶念。直到现在,李玫瑾还会收到网友发给她的邮件,探讨马加爵的心理问题。  

  除了研究这些大案而饱受关注之外,李玫瑾的生活过得规律甚至有些简单。李玫瑾谢绝了我们去她家进行拍摄的要求。从事犯罪心理学研究多年,她对个人隐私以及对家庭的保护意识很强。   

  (采访)  记者:在平常您的生活中您是个什么样的人?

  回答:生活当中是属于比较简单化的人,我就喜欢最简单的,包括什么吃饭、屋里的摆设,我都希望越简单越好。 

  (解说)  波澜不惊的生活背后,是对破译犯罪心理密码的坚持。2003年,河南平舆杀死17名青少年的黄勇,李玫瑾对他进行过访谈;2004年,流串华东四省,杀死67人的杨新海,李玫瑾对他进行心理画像,协助破案;对这些人,包括马加爵和邱兴华进行研究,李玫瑾提醒记者注意到他们共同的东西。 

  (采访)  记者:研究了犯罪心理学这么长时间,你觉得会犯罪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我认为人之所以犯罪,他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非常敬畏之心。什么叫敬畏呢?最重要是人在做这个事情之前,他自身有没有理念,他自身有没有敬畏,比如对生命的敬畏。对人自我的敬畏,这种敬畏是什么?有些事情我绝对不能做。  

  (实况)  这是82年1月份,我们刚来这个学校,多快啊。   

  (解说)  这张照片,是李玫瑾刚成为警察时和同事的合影,她经常会到这里来看看。对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她来说,无论是二十几年来埋头研究的寂寂无名,还是近来因为研究大案被屡受关注,都不是自己最看重的。最近,李玫瑾正着手建立中国的犯罪心理分析档案,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预防犯罪,减少社会的伤痛。出镜记者:任 静  编 导:张明博  摄 像:王 毅  录 音:张沪新  后 期:戴伟琦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