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使在伊拉克的400天:住所曾被流弹击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09:58 《环球》杂志

  跨出机场,赫然看见美军设立的警示牌:您已经进入“战区”。一件厚重的防弹衣随即被武警战士披到身上,防弹车在巴格达紧张的空气里,驶过有“死亡之路”之称的机场路,穿行在危机四伏的街巷中,那种无形的压抑感,那些和平氛围里无从经历的紧张情绪,骤然加剧。抵达巴格达的那一刻,也许将永远定格在中国驻伊拉克大使李华新的脑海中。

  《环球》杂志驻巴格达记者/闫珺岩

  李华新大使赴任巴格达近400天了,400天里充满危险和艰辛。

  2004年和2005年,十余名中国公民在伊拉克先后被挟持,时任外交部亚非司副司长的李华新,在北京积极参与了营救工作。2005年底,他又踏上了新闻事件的实际发生地,成为中国驻伊拉克使馆的“掌舵人”。

  作为一名外交人员——他不愿意用“官“这个字眼,李大使觉得,对于驻在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对于那里人民怀有的深厚情感,给外交工作的开展增添了一种人性的力量。

  动荡里的中国外交家身影

  李大使在任的2006年,见证了伊拉克战后政治、民主、生活艰难前行的进程。

  2006年2月,什叶派阿里哈迪清真寺被炸,在伊拉克掀起了大规模的教派冲突。从年初到岁末,伊国内安全局势整体趋向恶化,月均死亡人数超过3000,数十万人举家移民或避难,而伊战以来在暴力中死亡的平民已超过60万。

  这期间,由各种恐怖、极端势力发动的针对外国人甚至外交官的袭击、绑架、暗杀事件不断。外交人员被蒙头缚手执行枪决的画面,反复出现在电视、报纸、网络的新闻里,给工作在巴格达的各国外交人员以巨大的心理震慑,死亡的威胁真实地潜伏在他们身边。

  就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中国驻伊拉克使馆的各项工作仍在有序地进行。大使出行,要冒着经常发生汽车炸弹、路边炸弹爆炸的危险,在拥堵的路段行车,有时真像是一场“轮盘赌”。

  一年时间里,李大使多次拜访了伊拉克总统塔拉巴尼、总理马利基、外交部长兹巴里以及一些有关部门的负责人,他还会见了一些宗教、党派的领导人、知名人士和友人,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宣传中国的外交政策,表明中方在相关问题上的立场,商讨如何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送去中国人民的友爱与祝福。

  李大使的突出感受是,伊拉克人对于中国人有着非常友好的情感,对于中国的有关政策十分赞赏,对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与合作怀有美好而热切的愿望。

  驻伊使馆紧密把握伊拉克形势的发展,有效地保持了与伊拉克政府的畅通联系,在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了各领域交流与合作,为两国关系未来发展创造了条件。

  2006年,李大使与伊拉克

财政部长共同签署了一项合作协定,向伊海关提供技术支持。在中国驻伊使馆的推动和配合下,中国为伊拉克培训了一批经济、石油管理官员,选派了近40名伊拉克学生赴华
留学
;伊拉克文化部长、石油部长、廉政署长等高级官员先后访华,伊方还派人参加了在京举行的中国和阿拉伯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两国贸易额增长幅度超过20%,到中国进行贸易、访问的伊拉克商人等各类人士达数千人次。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31,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