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片人哈学胜:新闻记录历史 封面定格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4日14:58 新浪嘉宾访谈
制片人哈学胜:新闻记录历史封面定格记忆
《第一时间》制片人哈学胜

  主持人:跟合作媒体的联系也是感觉更近了一步。

  哈学胜:对,没错。

  主持人:咱们这次活动的主题词是:理性、良心、推动力。为什么选择这几个词?

  哈学胜:是根据我们接触到的作品,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而得来的。缺什么就要呼唤什么。我觉得理性是转型期社会目前为止非常需要的,很多事情搞不清楚,包括很多情感、理论的东西都搞不透,媒体众说纷纭,这时需要一些理性的声音以避免过于感性而随着情绪走的情况出现。从良心角度上说,新闻记者都应该有良心,不然做不出有突破性的事情和有价值的作品,不能人云亦云,要听从自己良心的召唤。至于推动力,从这几年的发展来看,好的作品或者是对社会贡献比较大影响到社会进程的作品,最后都归结到一个词就是推动,能推动一个立法的建立,推动一个地方的舆论产生,推动某一项政策的改变,所以我们就把它叫理性、良心。

  主持人:挑选报道的标准是什么?

  哈学胜:作品太多了。一开始进入我们视野的作品就有一千多篇,后来经过筛选变成500篇,又变成200篇,最后变成100篇。这些作品大部分是媒体自己供稿,有一部分是我们认为非选不可的,我们把符合标准的拿了上来。为了让这个活动不要变得过于感性,我们就定了四个指数作为专家推介的依据。第一是发现指数,要求作品必须具有发现性,也就是原创性,最初的原创。第二是传播指数,一个好的作品应该有足够的传播面,这样对社会影响才会大,才会推动这个社会进步,所以我们就看报道的传播面到底有多大,有多广来筛选。第三,推动指数。一个报道出来之后对社会的干预力度有多大,比如能否对某一件事情的解决起到作用,从媒体本身来讲这篇报道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第四个就是公益指数。让媒体除了理性的东西之外还有很多感性的成分在里面,也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公益指数。这是交给我们的专家评委,让他们推介作品的依据。

  主持人:刚才制片人提到了主持人马斌想到了做推介活动的点子,请问马主播是怎样想到做这样的活动?

  马斌:我觉得这是水到渠成的。因为在最初我们节目刚开始的时候,想着的是要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耕种好,在做了三年以后,也就是在10月20日我们节目开播三周年的时候,我们和媒体的老总沟通,大家都有意愿希望共同搭建一个平台,对媒体合流进行二次传播。在和哈老师沟通聊天的时候,我就提到看能不能做一个论坛,把所有大家比较感兴趣、有价值的新闻用电视化的手段表现出来,所以就出现了这次的《封面2006》活动。

  主持人:是水到渠成的整合过程。

  马斌:对。

  主持人:请问一下总导演王朝阳先生,我们这个节目在2月1日就要进录播室了,您能不能谈一谈《封面2006》晚会筹备情况?

  哈学胜:让王朝阳把我们的方案先给泄密一部分啊(笑)。

  王朝阳:在设计节目晚会汇聚一堂、高朋满座的场面的时候,我们首先考虑的还是刚才哈老师说的那句话:精品推介、佳段共享。这次大型活动《封面2006》对所有征集来的、包括推介委员会推介来的优秀作品有一个整体的展示。跟其它类似的节目不同的地方是,这次节目的主体是平面的精品展示。平面报道怎么搬成电视的报道展示,或者说是推介委员会推介的优秀作品怎么变成电视化的东西,这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还有要考虑的是这些感动了或者是引起了推介委员会的专家、委员思考和感动的故事怎么变成画面的内容。怎样通过我们所提供的平台再传达给观众,这是非常关键的。结合刚才哈老师提到的理性、良心、推动力,我们初步考虑了一下节目分为几个篇章,比如说关怀篇、真情篇、责任篇。理性、良心可以说是对应着社会责任感。媒体理性良心的出发点、推动力,包括群体对个人的关怀,国家对群体个人的关怀,实际上都落实在一个个具体的新闻事件故事上。在我的角度考虑的是推介委员会怎么推介,他们的目光集中在哪些作品、优秀报道上。我们还有自己主观感性的判断。比如有哪些故事打动了我,有哪些故事打动了剧组年轻的记者、年轻的编辑,觉得是2006年绝对不能忽视和忘却不了的故事,我们遵循着此前平面媒体的记者曾经报道过的故事,循着他们报道的目光,再把故事再看一遍,再感动一遍。

  今年当大家看到晚会的时候,我想大家可能记住的就是年度的媒体故事,同时让我们想到个体的故事,想到群体生活的变化,最后整体感觉到制度在完善和整个国家、群体、社会的进步。这些故事都是此前媒体已经报道过的,我们只不过是在一群故事里把闪亮的故事给穿插起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93,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