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阳:用电视调高纸媒新闻分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4日14:58 新浪嘉宾访谈

  主持人:事件本身的魅力有很自然释放的过程。

  哈学胜:我举一个例子,我看大量的报道,最开始报道打出来有很厚的一摞,翻了一遍后几个案例同时打动我,有一个退休的检察官,发现了84个阵亡烈士的阵亡通知书还没有送出来,几十年过去了。他决心利用自己的余年把这84份阵亡通知书送到阵亡烈士家属的手上,这是千山万水的历程,有的烈士家属还不在大陆,甚至根本就没有线索。他现在已经送了一部分了,但是还是很少的一部分,他完全是自费,用自己的精力来做这件事情。这件事在现在这个忙忙碌碌为自己挣生活的社会里,它的价值在哪里?可能很多人就认为它没有价值。

  王朝阳:为了送通知书他还挨过打。

  哈学胜:但是古代文化里有一个义字,这叫有义之人,这是

传统文化光辉活生生的案例。这是我看了两寸厚的报道后深受感动的一个案例,显示了人性的光辉。

  主持人:这件事情让制片人印象很深刻,也让大家非常感动。《封面2006》已经在沈阳、南京、重庆、广州举办了四场主题论坛,请分别介绍一下这四场论坛的情况。

  哈学胜:这让马斌来说,马斌跟夏丹马不停蹄的在4个城市做这项活动。

  马斌:我们在沈阳把东北的各家平面媒体报道聚在一起,包括一些媒体关心的问题,比如媒体价值、媒体守望,电视媒体和平面媒体如何有效合作,具体来说就是报纸和我的读报节目怎么有价值地契合。

  另外,我们选择的这些城市都是有意识把我们的论坛选在高校里,面对文科生,主要是新闻传播方面的学生。我们希望给同学们也搭建这么一个平台,让他们看看实际操作当中的媒体现状是什么样,同时也让学生活力、清新的气息在我们的论坛中活跃起来。我们也想在潜在的精英阶层大学生层面上,打造我们节目的影响力。

  第三,通过区域论坛,我们希望把读报节目,把《第一时间》的价值判断、方式方法给第一线地区的受众进行传达和传播,因此我们在沈阳、南京、广州、重庆做了论坛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包括各个地方的高校参加我们媒体的反应很好,当地媒体的反响也很好。我们通过走一走,串亲戚,走朋友家,把平台搭得比较稳定,互通有无,互相能够弥补,互相能够搀扶一把。我们相信到现在我们做最后这个推介晚会就是水到渠成。另外,我们也希望这件事情结束以后,在开春或者是稍晚的时候,真正搞一个关于读报的研讨会,比如是早间节目或者是读报节目,或者是关于全国报业和电媒的研讨会,开一个大的论坛,做这样一个沉淀。

  王朝阳:马斌在做的事情和《第一时间》节目做的事情就是用电视调高纸媒的新闻分贝。再一个,作为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的栏目,你能掌握全国多少个信息?现在我们能掌握的基本是通过网络发现的关于地方的一些信息,但是更多在都市里发生的鲜活的事情不一定知道,所以地方报纸源头的活水就非常重要。通过电媒和网络媒体、平面媒体结合,互补性就越来越强,我们现在是兄弟般的关系,干的是同样的事业、同样的事,这样凭借着《第一时间》的《马斌读报》给发挥出来,为什么说这是一个新鲜的事情呢?就是因为以往没有有意识做,现在是有意识做。

  马斌:我们现在深入到每一个都市媒体最鲜活的街头巷尾之间,灵感度是非常强的。我们希望借助这个联系,把它的敏感度传递到我们这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生活,更加能够表达、表现生活,来审视判断生活,提高我们的敏锐度。

  哈学胜:我们说精品推介、佳作共赏,我们每天通过马斌的口推介给观众,这个事件是最感人的,那个事件是最受社会关注的,还有的是跟你的生活最关注的,节目自身每天都是一个推介,只不过《封面2006》是顺理成章把这些事情做成了,就是马斌说的水到渠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93,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