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四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7日07:43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蒋巨峰代省长在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举要

  回眸2006:“十一五”喜开局

  过去的一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动员和组织全省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三大产业争相发展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通过“一保四补”,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特大旱灾造成的损失。全年粮食总产量3247.7万吨,减产161.5万吨。肉类总产量1025万吨,增产69万吨,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7%。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819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3386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51.5%。劳务输出1874.1万人,收入913.5亿元,增长26.5%。

  工业经济增效提速。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工业经济效益、速度双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净利润430.7亿元,增长33.6%;实现增加值2597亿元,增长24%。高新技术、优势资源、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增加值1904.7亿元,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3.3%。

  服务业快速发展。精品旅游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旅游总收入979.6亿元,增长35.8%。其中入境游人数达140.2万人次,增长31.9%。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6亿元,增长14.8%。

  ☆

宏观调控政策落实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认真清理新开工项目,全省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中,钢铁投资额下降12.8%,水电、交通运输、农副产品加工投资额分别增长34.8%、39.6%、4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24.5亿元,增长30.1%。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034.8亿元,增长24.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07.2亿元,增长26.6%;一般预算支出1347.5亿元,增长24.5%。2006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802.1亿元,比年初增长19.1%;各项贷款余额7833.3亿元,比年初增长15.6%。

  土地及

房地产市场管理加强。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得到认真落实,农用地转用和耕地占用控制在国家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内。通过实施“金土地”工程,开发整理土地103万亩,新增耕地13.8万亩,建成稳产高产基本农田62万亩。

  ☆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全省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比例达100%,矿业权招拍挂出让成交额达到15.8亿元。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20.7%,占GDP的比重达到46.9%;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9.3%。高层次、高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进出口总额达到110.2亿美元,增长39.5%,其中出口66.2亿美元,增长40.9%。实际利用外资14.7亿美元,增长23.4%;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096.4亿元,增长53.1%。来川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25家,驻川外国领事机构达到6家。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四川战略,启动了创新型企业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加快。工业企业完成技改和技术创新投资978亿元,增长25%。新增22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又有26个产品被授予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新进展

  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天然林资源得到有效管护,完成营造林690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到30.27%。退牧还草1300万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72万亩。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狠抓“三个整治、一个确保”,139户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按期完成治理任务,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42%、58%,32条重点小流域治理全面展开,依法划定了246个城市、3472个农村建制乡镇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初步建立,免收993万人的学杂费,免费为250万人提供教科书,补助85.8万贫困住校生生活费。又有8个县实现“两基”目标,“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98.7%。中小学课本招投标试点进展顺利。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

  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疾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初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84个县(市、区),覆盖农村人口3765万人。

  文化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新闻出版、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取得新成绩。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5.7%和96.8%。群众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好成绩。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新解决20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60万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符合条件的41.9万“五保”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通过实施人饮工程和红层找水打井工程,解决了140.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和172.3万人的饮水困难。省级财政投入6.1亿元用于抗灾救灾。新建通乡通村公路1.2万公里。新解决2495个行政村的通信问题。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45万口。完成户办工程81.7万户。

  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城镇新增就业63.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32.5万人。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城乡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低保实现应保尽保,人均补助水平提高6.5元。在全省农村建立了低保制度,保障人数达155.5万人。233万城乡贫困群众得到医疗救助。

  ☆社会政治保持稳定

  社会治安形势好转。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提高。

  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规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向前推进。制假售假、价格欺诈、商业欺诈、商业贿赂、偷逃骗税、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受到严厉打击,食品、药品安全和农资专项整治有效开展。

  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重点行业和领域专项整治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重特大事故起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全面下降。

  党的民族政策得到落实,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加大,宗教工作得到加强。

  展望二○○七:在推动发展全局上有新举措在发展关键环节上有新突破在更好更快发展上有新进展

  主要预期目标: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6‰以内。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目标: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途径: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四项补贴”,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资价格。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全省财政拟安排“三农”支出330.5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77.9亿元,增长36.4%。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推进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观光农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小微型水利和节水工程,启动一批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建成一批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提高单产,力争粮食总产量恢复到3320万吨以上。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推进“订单式”劳务输出,力争农村劳动力转移1950万人次。努力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子女义务教育、住房等方面的现实困难。

  二、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

  目标:把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作为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

  主要支撑,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途径: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实施技术领先战略,做强做大优势产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重点抓好400项技改项目,技改投资力争突破1000亿元。

  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抓好115个工业重点项目,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43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建设一批集约化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

  强化工业运行保障。加强对重点地区、行业、企业和产品的跟踪分析,搞好预警预测,做好煤电油气运的保障。

  三、积极发展服务业

  目标:完善旅游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途径: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着力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大力拓展入境游,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培育壮大旅游企业,力争旅游总收入1150亿元,增长17%。

  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信息、中介、咨询、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积极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

  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改造交通运输、仓储、贸易、通信、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加强农村商品流通市场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

  四、着力加强自主创新

  目标:把加强自主创新作为推进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积极推进创新型四川建设。

  途径: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围绕发展优势产业,整合科研力量,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力求在一些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

  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重点抓好100项技术创新项目,完成技术创新投资92亿元。

  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依托,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体制和机制。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全省财政科技投入拟安排15.5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5.6亿元,增长14.9%。鼓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引导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五、注重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集约用地

  目标:下最大决心、用最大气力,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的约束性目标,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途径:认真抓好节能降耗工作。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鼓励和引导节约资源,约束和制止浪费行为。切实抓好239户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

  扎实推进生态省建设。认真落实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责任制,积极推进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污染防治工作,抓好200个重点工业企业和50家规模畜禽养殖场的限期整治。

  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坚持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继续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全面提升综合利用水平。

  六、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消费增长

  目标:保持投资增长,扩大消费需求,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途径: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农林牧渔、水利、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薄弱环节建设,加大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着力促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大力支持有利于缓解煤电油运紧张、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建设,严格控制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项目建设。

  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不断拓宽消费领域,积极培育消费热点,促进居民消费结构升级。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目标:继续深化改革,大力提高开放水平。

  途径: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领域改革。

  发挥我省市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等比较优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吸引更多有实力的国内外企业来川发展。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垄断行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

  八、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目标: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途径:加快城镇化进程。按照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推动城镇建设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城镇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抓紧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区域统筹、优势互补的原则,加强资源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垂直分工,促进特色产业区、产业带的形成。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强分类指导,突出县域特色,强化产业支撑,努力建设一批经济强县。

  九、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目标: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途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积极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省财政教育投入拟安排208.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29.9亿元,增长15.6%。

  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全省80%的县(市、区),在地级以上城市基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省财政医疗卫生投入拟安排62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16亿元,增长39.1%。

  繁荣文化事业。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强省。

  发展体育事业。围绕奥运备战,抓好奥运参赛项目的训练工作,抢抓奥运商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

  重视人口计生等工作。保持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提高人口素质。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

  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目标:始终不渝地把为全省各族人民谋利益作为政府的神圣使命,把民生问题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

  途径:认真实施“十大惠民行动”。省、市、县三级联动,省级各部门积极支持配合,确保惠民行动收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今年全省拟安排资金279.1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拟安排43.7亿元。

  努力扩大就业。拓展就业渠道,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确保零就业家庭中至少有一名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再就业。

  加强社会保障。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加快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做好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障工作。做好失地农民安置补偿工作,加大对特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和

住房公积金监管。

  搞好扶贫救灾工作。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解决20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60万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把政府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按照省委“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要求,坚持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全局意识统筹发展,以务实作风推进发展,建立完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强化依法行政。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减少执法层级,完善执法程序,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推进综合执法试点。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执法过错追究和行政赔偿制度。坚持各种行之有效的民主监督制度,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依法、公正、有效运行。

  强化职能转变。推进政企、政事、政资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将抓经济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和方式,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经济活动。

  强化科学实干。坚持科学行政,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强化廉洁从政。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