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增长方式是“第一突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08:40 东方网-文汇报

  在连续15年高速发展之后的历史新关口,上海如何持续发展?昨天,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认真聆听并审议、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他们说,“上海要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第一个要突破的瓶颈,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海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加快实现“四个率先”作为上海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贯穿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全过程。

  注重经济发展质量

  过去,上海抓住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战略机遇,以资金和资源大规模投入为主,经济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是今后要长期如此,不可能也不现实。对此,代表和委员们昨天纷纷指出,今后上海要更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不是总量。

  陈坚代表用去年四组重要数据的变化来说明上海经济可喜的转型。第一,上海GDP增速高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这说明税收、税赋的负担降低,总体投资环境的变化将促进上海经济持续发展。第二,零售总额增速超过GDP增速,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凸显。第三,非公有经济对于增量的贡献率达到40%,有助于上海未来经济结构的调整。第四,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第一次非常靠近。前者为10.8%,后者为10.4%,体现了农民增收的主题。

  代表和委员们指出,提升经济质量的重要一点,就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增长方式的转变。比如,产业结构上,上海的服务业与制造业大体是各占“半壁江山”,还可以继续优化。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上海要突出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有质量的经济增长,还将大大提升老百姓的

生活质量。经济质量提高了,就会增加就业,增加市民收入和消费能力,还会不断降低能耗、提高环境质量、促进社会分配公平与和谐。说白了,就是让每个市民在口袋里有钱的同时,还能拥有就业机会,分享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

  突出发展服务经济

  要建设“四个中心”的上海,其实不应该是一个生产型城市,而应该是一个服务型城市。跳出上海看上海,中央对上海的要求也一直是“服务全国”、“现代服务业不能短腿”。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去年,上海

股票市场成交额5.78万亿元,增长2倍;期货市场成交额12.61万亿元,增长92.8%。在现有基础上,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如何加速,同样牵扯着代表的心。朱荣林代表提交议案,把目光放在了尽快制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特别法上。无独有偶,顾益鸣代表认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应该以发展资本市场为核心,从资本市场寻求突破口,推动各类金融资源集聚上海。

  包起帆委员则向记者透露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有个项目入围“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现代港口物流示范工程。今天晚上,他将代表上港集团赴北京对该项目进行最后审定。包起帆委员认为,对上港集团这样的大企业而言,应当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核心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身先士卒,成为现代物流行业的“领头羊”。

  张幼文代表认为,与制造业相比,服务业的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发展需要更多地依靠无形资产,尤其是人才,而不是有形的厂房和生产设备。所以,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是抓人才集聚、营造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的公共平台。陈军委员强调,在加快推动新兴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也应当注重运用现代化的理念和经营管理方式来提升传统服务业,否则现代服务业将失去“根基”。

  提升先进制造业

竞争力

  在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同时,上海也要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依靠技术和品牌,着力提高竞争力。

  上海市经委的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本市技改投资占全社会的比例达到40%左右。其中,工业纯技改投资189亿元,同比增长25.4%;包括扩建和技改,2006年投资535亿元,同比增长26.8%;而新建项目投资仅增长2.4%。技术改造大大提升了产业技术能级,尤其是上海装备制造业的极端制造能力。吕亚臣代表介绍,上海重型机器厂投入近3亿元进行冶锻技术改造,现在已经形成国内最大的单件浇注能力,一次钢水量可达700吨。

  而本市今年装备制造业将推进重大装备和首台业绩突破的举措,也引起了与会代表和委员们的关注。孙庆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的电站设备、核电设备和轨道交通设备要形成先发优势,而她所在的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在前两个设备研究领域都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倍受鼓舞。目前,他们已经在大型核电的反应堆贯穿件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此外,在工业发展的同时,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下更大决心、用更大力气、采取更有效措施,务求取得实效,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王坚代表表示,今年本市有关部门将从源头抓起,把源头控制与末端治理相结合;不断提高节能技术含量;利用市场、法律、行政等调控手段,加快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势企业。

  本报记者张晓鸣顾一琼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