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静乐县履新县长贾玉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1日11:47 《决策》杂志

  本刊记者 贺海峰

  交锋

  2001年3月的一天,山西省静乐县四套班子正在召开紧急会议。此次会议的目的只有一个:迅速化解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批示,山西省省长刘振华交办的一起信访案件。

  会前,刚刚履新县长一职不足半月的贾玉文与县委书记商量了一个解决方案,但会上,有位分管领导却因闹情绪想撂挑子。血气方刚的贾玉文顿时火了:“你到底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你的工作无能,还是别有用心,想让书记和我好看?你要是不准备继续干下去,我建议你立即辞职!”

  会场一片沉寂。这位分管领导的前额开始渗出汗水。

  原来,几年前,县里的水泥厂因经营不善,承包给了一位外地客商。随着经营状况的好转,前任厂长开始纠集工人向这位客商发难,扬言要赶走他。为此,这些人将厂部大门上了锁,并先后赴北京、太原、忻州上访,惊动了国务院和山西省政府,省长刘振华指示必须在3天内解决。

  事态一触即发。更让人惊讶的是,厂里80万元的技改资金不翼而飞。在县委书记的主导下,会议当即决定,由县政府张榜亮出县委、县政府的立场,宣布水泥厂明天上午9点准时恢复生产,无故不到者当场除名!

  第二天,30名警察开赴厂部待命,贾玉文亲自督战,他指挥干警砸开铁锁:“谁破坏投资环境就抓谁!”结果无一人再敢闹事,矛盾很快得以化解。

  孰料,一波刚平,一波又起。紧接着,鹅城镇风沟村的农民故意撂荒事件又浮出水面,他们频频堵住县政府大门,有人甚至扬言要看看这位“贾县长”是不是“假县长”,能不能解决问题。

  贾玉文经过调查得知,一年前,治理汾河工程指挥部在该镇风神山一带建设生态精品工程,开发了1000多亩机修梯田,但当时没有进行生土熟化。本地一位姓吕的村民为当上村支书,便借题发挥,挑唆村民拒绝下种,结果造成土地全部撂荒。如今又是下种季节,上访农民提出7项不合理要求。为向县政府施压,吕某以请省电视台记者的名义在村里集资,后来节目没有如期播出,吕某又诬告记者收受贿赂,但事实上,所有的集资款仍在吕某手中。

  在县委、县政府联席会议上,贾玉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解决方案:责成分管副书记、副县长率领工作组进驻该村进行调解;县公安局依法拘留煽动闹事的吕某。结果,吕某被吓得溜之大吉,事件也得以妥善处理。

  “这个贾县长硬气着呢!”当地不少人由衷地钦佩。但此时,贾玉文却陷入了沉思:静乐,这个巴掌大的穷地方,为什么会长期成为省委、市委的一块心病?如何从根本上平息这些屡屡上演的上访闹剧呢?……

  对话去!

  贾玉文选择了向全县公开手机号码。在他看来,这是敞开言路、化解民怨的有效形式。

  过去,静乐人胆子小、顾虑多,很少有人出去打工。有位静乐籍的包工头在广州揽了一个建筑工程,安排人回家乡组织队伍,结果没有农民愿去。这位包工头只好从广州给贾玉文发短信求援。贾玉文到几个村子里一看,很多年轻人在打麻将,一问村民,才知道大多数农民不放心孩子出去闯荡,担心会有什么闪失。他吓唬这些年轻人说:“你们年纪轻轻的,不出去挣钱,却躲在家里赌博!现在,限你们3天内出发,否则我让派出所抓你们!”小伙子们吓得卷起铺盖就走,到了年终,每人都赚了好几千元回家,还给县长发来短信:“谢谢啊,是你让我们了解到外边的精彩!”

  更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贾玉文又开始走上街头、走进农户、走到工厂,和群众展开公开对话,集中解决最突出问题。他的开场白总是:“大家不要有什么顾虑,想到什么就直说。不要怕难听,我就是来听大家骂娘的!”

  2001年底,在一个最偏僻的村子里,有位老人向他反映过年吃饺子连好白面都没有,因为兑换来的白面质量太差。晚上回到县里,贾玉文连夜召集民政局、粮食局负责人,要求他们立即调运3万多袋精制面粉,给全县每个农户送去一袋。以后每逢春节前夕,全县农民、教师、下岗职工、环卫工人、乡镇卫生员等都能领到一袋精制面粉,他们兴奋地说:“这是政府给咱送的年礼!”

  从此,与各阶层公开、平等对话成为贾玉文工作的常态。2005年4月,他赶到五家庄村,召集乡村干部和老百姓对话。村民白静安提出,山区通讯条件落后,买了手机不能打,用移动公司的电话,人必须首先移动到山顶,因为只有山顶上才有信号。《山西日报》用了一个整版的篇幅,原汁原味地记录下了这场对话,还配发了一篇短评。巧合的是,山西移动公司总经理高步文看到了这篇报道,第二天,他便带队赴静乐实地考察,并当场拍板投资3000万元建设100个基站,彻底解决山区群众通讯不畅的难题。消息传出后,乡亲们奔走相告,都说县长和咱对话对出了3000万元,真是神了。半年后,静乐全部实现“三网合一”,能打电话,能上网,能收看有线电视,这在中国农村还不多见。

  封闭的结果只能走向画地为牢,而开放的胸怀则无所排斥。在内耗中日渐麻木的静乐终于乍现复苏迹象。

  反贫困攻坚战

  静乐是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最穷的30个县之一。2000年底,全县生产总值仅为2.75亿元,财政收入仅为151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881元,这些指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山西平均水平的1/3。在当时,有两个“14”令静乐人无地自容:一是全县14个乡镇全部戴着贫困帽,二是在忻州14个县区中静乐一直“稳坐第14把交椅”。

  怎么办?贾玉文上任之初,天天到乡下、厂矿调研,很多人说:“咱静乐有煤,能发电,能烧焦炭;有河有坡,能养牲口,能搞种植,为啥富不了?还不是人的问题?”他意识到,长期的贫困和内耗,使大家失去了发展的信心,刺激静乐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解开思想上的症结。

  贾玉文决心在极端保守的静乐打响一场反贫困攻坚战。

  那时,有人这样形容静乐县城,“全县只有两座楼,自行车要推着走,逛遍全城一刻钟,街上没有一盏灯。”在县城仅有的几条断头街上,到处堆放着垃圾,猪狗满街乱窜,下水道也根本无法走水。由于县城空间局促,临街商户开始争相蚕食占道,很多领导对此也是无可奈何。贾玉文从全县仅有的1500万元财政收入中一下子拿出600万元,挥刀斩向违章建筑。

  3个月后,“五街两道”改造工程全部竣工。傍晚,华灯齐放,是夜,数万人扶老携幼,涌上十里长街,个个脸上泛着喜悦和自豪。有位瘫痪在床的老人,听说县城变了样,执意让孩子们用轮椅把他推上大街,一直转到深夜12点还不肯离去。

  紧接着,他又干了一件石破天惊的事情:把价值1900万元的焦化厂白白送给太原一家大公司。

  静乐人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所有人都在议论这件事,有些老干部破口大骂:“这个县长是个败家子,今后静乐更没有希望了!”

  要卖出去的这家焦化厂是1997年上马的。在省里的支持下,静乐开工建设了21万吨焦化项目,这在当时是轰动全市的新闻。可是,前期1900万元资金投入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项目被迫搁置了下来。

  在四套班子会议上,不少人提出反对意见,贾玉文坚持说:“零资产转让,是很多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我们必须面对现实,那就是我们太穷,我们只有背水一战,让优势资产与强势企业对接。仅仅依靠自己,焦化厂10年也启动不了!如果决策搞砸了,我向市委辞职!”

  随后,太原这家企业便注入资金1.2亿元,把原有的21万吨焦化项目扩大到30万吨,同时新建了煤矸石发电厂,解决了当地800多人的就业问题。当年年底,焦化厂就上缴税收2000多万元。

  焦化项目的成功,吸引了不少外来投资者。贾玉文因势利导,根据资源布局和县域煤、焦、电、化产业的区域性发展,在静乐建设3个工业园区。两年后,仅工业园区每年就上缴税收6000多万元,相当于他刚上任时财政收入的4倍。

  2003年,随着煤炭市场的升温,静乐境内私采滥挖现象猖獗至极,拖欠工人工资的情形时有发生。“资源是国家的,政府不能只背‘黑锅’,更不能对这种破坏和盗窃资源的行为坐视不管。”尽管当时国家的产业政策没有相关依据,但贾玉文决心冒险一搏,“不能越过红线,就是踩着红线也要试一试!”

  半年后,全县22座煤矿顺利完成转制,私采滥挖的煤矿全部被关闭。改制后的煤矿,陆续注入资金上亿元,生产规模扩大到100万吨,有的工人一夜之间领到好几万元补发工资。而这一举措的实施,比省里早了整整两年。

  2005年,原先在忻州最差的静乐财政收入过亿元,一跃而为全市最具潜力的“四小新秀”之一。

  干事,干事

  贾玉文常说自己只是一个心无旁骛的业务干部,只关心如何把事干成。

  这位从田埂上通过拼命硬干成长起来的县长,高中毕业后曾先后担任过小学教师、村支部书记、镇财税所所长、县委通讯组副组长,是河曲县出了名的“才子”。1985年,忻州地委组织部一纸调令,使他成为地区工商银行办公室副主任、调研信息科科长,在这个位置上,他一干就是10年。

  彼时的忻州,正激荡着一股强劲的改革之风。1983年,年仅38岁的吕日周,被破格安排到这里担任原平县委书记。他仅用3年时间,就使原平一县的工业利税超过了忻州地区其他13个县市的总和。“原平经验”轰动全国,李鹏、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视察并做出肯定。这些对贾玉文触动很大,“我很钦佩吕日周。”他对《决策》记者说。

  这10年,也是贾玉文叱咤风云的10年。这期间,他潜心研究金融理论,创办并主编了《银行家与企业家》杂志;他敏锐洞察市场先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办了全地区第一家经济信息咨询公司,第一年就赚了60多万元;他通过市场化运作,牵头举办了中国(五台山)金融技术发展研讨会,邀请吕日周等一大批知名人士给企业家讲课;他去省城、上北京,与厉以宁等进行多次长谈,历时两年,编撰出一套5卷本《中国金融企业大全》,该书由薄一波题写书名,后荣获日内瓦世界图书博览会金奖……

  1995年,贾玉文被破格提拔为忻州地委副秘书长,6年后,他担任静乐县县长,开始施政一方。2006年6月,贾玉文调任定襄县县长,但他仍旧一腔激情,不脱“敢为天下先”的闯劲,短短半年时间,又在山西刮起阵阵定襄旋风。

  定襄是老一辈革命家薄一波的故乡。这里煤炭资源匮乏,但民营经济较为活跃,是“中国锻造之乡”,年出口法兰占到全国出口法兰的75%以上。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居全省前列,但政府可用财力还不如静乐。

  贾玉文到定襄没多久便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政风。他马不停蹄地走遍了所有乡镇和70多家重点企业进行调研,以吃透下情;频出重拳改制国企,以甩掉包袱,轻装上阵;聘请著名企业家给民企老板开讲座,并对他们进行职业经理人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素质;筹备组建担保公司,以解决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筹建铸造业“航母”,甚至准备上市……思路之清、效率之高,令定襄官员为之一震。2006年11月中旬,在贾玉文的运作下,定襄在太原举办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这在全省119个县市中还是第一家。那些天,太原人感叹“街上到处都是打着红领带的定襄人”,山西的媒体则惊呼“定襄风越刮越猛”。

  在定襄,颇有几分侠骨柔肠的贾玉文强推“教育新政”。他要求每个村委会必须给教师规划一块蔬菜用地,有条件的村要代种、代管,收成归教师;他延续在静乐时的做法,在教师节给全县教师每人送去一袋饺子粉;他痛斥一些学校把学生带到马路上做操、上体育课,“发现一起撤掉一个校长”;他主张刚分配的年轻教师要轮岗上山教书,并且年限必须在5年以上。而更显其铁腕本色的,则是其整顿优秀教师流失问题的一系列极富争议的举措。他参照一些国家部委的做法,提出凡是外流的优秀教师,必须缴纳培养费,本科生20万元、专科生10万元、中专生5万元,否则,一月劝返,两月停发工资,三月除名除编、封存档案,并追回已经享受的待遇,诸如房子等。

  面对争议,不怕做“出头椽子”的贾玉文坦言自己痛恨唯唯诺诺和因循守旧,“不敢惹人的政府是软蛋政府,四平八稳的干部是保官干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