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双墩六安王陵:微观西汉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1日14:49 三联生活周刊

  2006年3月,安徽省考古所工作人员在六安三十铺镇双墩村做修建高速铁路前的文物勘测,两个数十米高的独特土墩引起了他们注意。近一年的发掘整理工作后,2007年1月7日,考古专家证实,双墩一号汉墓的主人为西汉六安王刘庆,围绕着一号汉墓是一片王陵墓群。安徽省历史学会理事姚治中教授说,据史料推测,双墩地带墩墩成双,双双相望,极有可能是五代六安王的家族墓葬。“果真如此,五代六安王墓葬的系统整理可能让我们从地下‘挖出’一部‘完整’的西汉历史。”

  记者◎李翊

  刘庆时代的“六安国”

  在墓主身份的认定和王侯生活复原的过程中,来自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队员很像在做一种类似福尔摩斯断案的游戏,借助历史学家的知识背景和外藏室出土的陪葬品,有关西汉一个诸侯王国的种种细节正日益清晰。

  一号汉墓墓室用约1000多根长92厘米、宽和高都是24厘米的木桩搭建而成,外藏椁所采用的是大约1米左右的长木桩,同时这座墓葬还拥有东西两条墓道。考古工作者判断,这位墓主应该拥有诸侯王级以上身份。而同时发现的另一座墓葬,和它距离很近,水平位置相同,考古工作者进一步推测,这里很可能会是一个王陵区。古代的习惯是“以右为大”,一号墓葬正好处于右边,照理就是王者本身的墓葬。

  开掘人员在墓葬封土西侧发现3座并列小型汉墓、西南发现1座车马坑、东北发现一残坑,出土文物有鼎、壶、五铢钱和金箔银箔等。墓葬封土高11米,墓葬平面呈“中”字形,东西向,由前后墓道、墓室组成,全长45米。墓室内为“黄肠题凑”结构,东面为门,“题凑”内有木椁、石椁各一,石椁内有双层木套棺。“题凑”外西、南、北面各有一外藏室,用方木构筑,有各种立柱、横梁和穿榫、半榫等精巧的木结构。

  “黄肠题凑”是指用柏木堆成的框形结构,后来逐渐发展成木结构的地宫。发掘现场负责人汪景辉研究员说,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和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都是属于帝王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帝王身份的标志。如果是诸侯王,必须通过皇帝的特殊赏赐才能享用,否则有杀身之祸。

  按照汉代葬制,“黄肠题凑”应该采用柏木,但经省林业厅的专家识别,六安王墓葬采用的却是栗木。考古人员推测,这么多木材应该都产自大别山区。因为刘庆毕竟只是个诸侯王,不可能像皇帝一样为了修建陵墓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材料,只能就近取材。

  根据西汉葬制,皇室可以用金缕玉衣,王侯只能用银缕玉衣,由于尸身已被破坏,盗洞里仅发现一块很薄的玉片,专家认为,有可能有银缕玉衣,被盗墓者洗劫,也可能根本没有。

  虽然一号汉墓的规格较高,但出土的文物却都不特别华丽奢侈,姚治中说,这和墓葬曾被盗有关,也和刘庆特殊的身份有关。据史书记载,“七国之乱”后,汉景帝为防止事端,废除了诸侯王任免官吏的大权,将权力收归中央。前122年,也就是汉武帝继位许多年后,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均因反叛阴谋暴露自杀。平息叛乱后,汉武帝将原淮南王国领地改回秦代已设的九江郡,原衡山王国领地改为庐江郡,都直辖中央。在九江、庐江两郡之间夹进一个六安国,汉武帝别有一番苦心。

  汉武帝有一个同父异母、又是姨表兄弟的弟弟刘寄,在封为胶东王后准备反叛败露,发病而死。由于考虑到特殊关系,对方方面面有个交代,汉武帝将刘寄的长子刘贤封为胶东王,而将刘寄的幼子刘庆封为六安王。当时六安国的领地只限为5个县,即:六(约为今六安市金安,裕安两区)、蓼、安丰、安风、阳泉(今霍邱一带)。小小的一块封地是为了应付母亲和姨母,此其一;取六安之名是明白告诉刘庆,皇帝希望“六地平安,永不反叛”。是期许,也是警告。就在这一年,颁布《左官律》,规定凡是王国官吏都比同等职务的中央官吏低一级;再颁布《附益法》,禁止王国之间,王国与各级官吏之间有任何联系。从此各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而没有任何实权了,藩王反叛的根本铲除了。所以,几代六安王都没有足够雄厚的财政实力,来营造像马王堆一样辉煌而奢侈的墓葬。

  刘庆封王于前121年,在位38年,比汉武帝晚4年薨。刘庆在位38年中,皖西地区发生的最重大事件就是汉武帝巡狩南岳。刘庆居六安王之位,小心翼翼,凡事都中规中矩。按当时的制度,他死后的谥号要由皇帝根据其生前表现赐予。

  刘庆被谥为“共王”,“共”即“恭”,“正德美容,敬顺事上曰恭”。就是说刘庆能端正自己的德行,甚至容颜举止都很注意,能够尊敬顺从地侍候皇帝。姚治中说,“此次从墓地发掘出的青铜器上面的‘共府’字样也印证了他的身份。显然,汉武帝对刘庆这个六安王是满意的,刘庆死后的墓葬规格是仅次于天子的‘黄肠题凑’高规格葬制,可见他的殊荣”。

  刘庆墓葬中究竟有没有鼎也是一个令人探究的话题。按《周礼》的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士三,平民百姓是不准用的。刘庆作为诸侯王,应该有7个鼎陪葬。但这次却一个鼎也没有出土。姚治中认为,鼎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鼎盛于周朝,之后就渐渐没落,到了西汉时期已经不是很流行,战国和西汉的贵族陵墓中,漆器大量出现,而钟鼎等大型青铜器呈减少趋势,所以六安王墓葬里不一定有鼎作为陪葬品。此外,鼎不但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一种用来煮食的炊具。西汉时期的饮食习惯较商周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不流行用鼎来煮肉吃了。按照西汉“事死如事生”的习惯,生前不流行的东西死后应该也不会放入墓葬。而且,西汉时期的铜大部分都用于制作生活用品和货币,很少用来做礼器了,所以在墓葬里发现铜鼎的机会不大。

  六安王墓的外椁出土铜壶上刻“沈氏容十升重三十一斤”。按秦制:1升=201毫升,10升=2010毫升(1斗),1两=24铢=今15.90(克),那么秦的10升酒或水重7889.5克。而在开启外藏室时,考古人员在一个铜壶里发现了一壶特殊的液体,闻起来有一股酒糟味。经初步鉴定,专家认为这壶液体里含有酒精,初步推测应该是谷物酒。姚治中认为就此可以断定,至迟在西汉时期,六安地区就在酿制谷物为原料的酒了。在壶上刻明如此清楚的“量”与“衡”的换算,可以推定西汉酒类储存与买卖的计量方式。有考古人员开玩笑说可以就此开发“六安王陈酿”。

 [1] [2]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