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工业支撑浙江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09:58 《小康》杂志

  欧洲和日本都曾经过农村工业化时期。农村的家庭工业,一方面缓解了当时欧洲农村的过剩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方兴未艾的工业革命。

  ★采写/《小康》记者 秦海霞

  朱文和他的家庭工厂

  一大早,朱亚美就到自己家的“工厂”做工了,她熟练地操作着焊接和切割设备。这样一些在很多人眼里应该是男子们做的事,朱亚美上小学时就已经懂得如何操作,虽然她现在她只有30多岁,但在自己家的“车间” 工作却有近20年了。

  不远处,她的父亲,家庭工厂主朱文正在和一个客户商谈加工事宜。他自1987年开始开办了一家小小的家庭工厂,至今有20年了,现在家里临街的整座房子成为他的“车间”。这种临街式家庭工厂,后面自己家住的楼房格局在朱文所在村子,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东吴镇河头村,很是常见。

  朱文老人没上过中学,但凭着他的心灵手巧,他在1980年代末曾接受杭州、上海体委的订单,为航空模型车出了自己设计的定时器。老人给《小康》记者拿出了当时的装置,很精密,完全是手工制作,很难想象这出自一个连中学都未上的老人之手,出自这样的家庭小工厂。这项装置还获得了奖项,谈起自己的过去,老人一脸的自豪。

  朱文有四个女儿,除了小女儿读完博士后在宁波工作,其他三个女儿都在家里做工,其中手艺最巧的二女儿朱亚辉不久前应聘到了附近一家大型企业,并很快就升职为车间主任,管理着很多大老爷们儿,她对记者承认:如果没有在家里的经验积累,是不可能很快在技术上取得老板的信任的。

  记者在河头村发现类似朱文家的开办家庭工厂的家庭有很多,在大队,一个村干部对记者估算了一个数字:大约1/3的住户在家里从事自己的“事业”

  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的方元龙处长向《小康》记者介绍了浙江省的家庭工业情况。现在全省从事家庭工业的统计在册的有64万户,但他说:“虽然统计是64万户,但是事实上要超过100万家,因为很多从事家庭工业活动是季节性临时性的,有了订单就做一些,没有订单就不做,这样的在农村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在浙江经济相对落后的衢州,记者注意到,在乡下,就是连老太太都没有闲着的,只要地里没有活儿干,就在家里给各种玩具、文具等小商品做着小小的配件。

  原籍衢州的方元龙介绍说:“丽水、衢州等地主要是来料加工,依托的是义乌的小商品市场。虽然一天也只有十几块钱,但一个月下来,一个家庭凭此的收入还是不错的。有些做得好的更多些,所以在他们看来比到外面打工还要好些。”

  家庭工业成就浙江

  2006年11月,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一次调研中发现了家庭工业在浙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12月14日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积极引导传统家庭工业向现代家庭工业转变”。在强调现代大工业建设,强调产业升级的时候,再次强调家庭工业,这一趋势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浙江的学者眼中,这是家庭工业发展多年之后的应有之义。浙江的工业化进程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自农村工业化开始,而农村工业化自家庭工业开始。浙江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杨建华研究员对《小康》表示:“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县域经济发达,块状经济发达等等特点都与家庭工业的发展基础相关。”

  而这种格局的形成也有其特殊情况,在建国后的30年中,因地处前线,资源贫乏,浙江在国民经济规划中没有得到重视和投资,如温州30年中国家的投资才5亿多,而当地人多地少,单单种地连温饱都没法解决。正是在这种困境下,地方政府对自发的家庭工业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

  河南的白文军对记者讲述了他少年时对浙江人的惊奇,1980年代早期他在父亲办公桌上就多次看到浙江省苍南县的一些印刷业务的函件,他不仅惊奇的是浙江人怎么知道他父亲这个小小的单位,而且还知道父亲的名字。当年浙江人正是凭着这样的不懈努力取得了经济上的长足进展,现在苍南县已经成为商标基地、创意基地,而且都是家庭工业起步的。

  方元龙分析认为,“浙江自近代以来的工业基础并不是很好,尤其是温州台州等地,不像国内其他地方自近代以来已经具有较深厚的工业基础,所以只有从家庭工业开始,然后再由家庭工业逐步发展为家庭联合工业,此后才有规范的现代企业产生。”

  但在杨建华研究员眼中,正是类似朱文这样的家庭工业在支撑着浙江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2005年浙江工业总产值30000亿,其中规模以下企业共达到7500亿,而家庭工业的产值有1500亿元,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但在方处长看来,除了经济方面的效果外,家庭工业在就业方面的意义也很重大——2005年在64万户家庭工业中的从业人员有330多万人,事实上从业人员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