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官员腐败是最大失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18:31 《廉政瞭望》杂志

  □文 水 风

  官员信用是否等同于政府信用?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在一些人眼中,官员就是政府的化身,因此等式是可以成立的。

  但笔者认为,两者也不可一概而论。

  一个官员,公权与私德两个领域并非完全重合。比如说官员的个人欠债问题、品性不诚实问题,就不应该都牵扯到政府信用上面,政府何辜?

  不过,在某种情势之下,为身份所累,一些品行高洁的官员也会说一些“言不由衷”的假话,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更多的时候,官员的个人信用与其职位的政府公信力是无法厘清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政府信用,可能因官员个人魅力“增值”,也可能因官员个人的恶行而被“掏空”,尤其是腐败的出现。

  一宗宗腐败案件、一个个腐败官员的出现,都将带来政府的信任危机。

  最不可原谅的失信

  腐败,是官员个人的最大失信,也是政府的最大失信。

  入党的时候,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当官的时候,宣誓“廉洁奉公、执政为民”,这是个人的铮铮誓言,是共产党人的“大节”,“人民公仆”的职业操守。而他们的腐化堕落、肆意践踏百姓利益,就是最可耻的“变节”,就是最大的不忠。

  而当政府的公权力被少数腐败分子操纵滥用、成为他们敛财工具的时候,老百姓就很难相信政府的话。

  民众可以原谅一时的政策失误,可以理解封锁消息的苦心,可以期待政府服务水平的逐步改进,可以慢慢等着政府把欠款还清;但对于腐败,却是零容忍。因此,如果政府对腐败惩处不力、遏制不住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就会最大程度地挫伤政府的公信力和号召力。

  巨大的情感落差

  如今,民众对官员的不信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贪官的“演技”太精彩,炉火纯青,真伪难辨。

  王宝森在劣行败露饮弹自裁之前,在大会小会上都大唱反腐败的战歌,一副与腐败者不共戴天的正人君子样;胡建学在贪官嘴脸被揭穿之前,曾出版过《胡建学文集》,里面收集了许多反腐倡廉的檄文高论,标榜自己对腐败现象恨之入骨;胡长清在丢乌纱帽和脑袋之前,一贯装出崇拜高雅艺术、热衷琴棋书画、藐视功名利禄、厌恶官气铜臭的才子型领导派头,连回乡省亲也不惊动地方官员,轻装简行,睡地铺,喝稀粥,与乡亲拉家常嘘寒问暖,赚得极好口碑……然而一旦揭开“画皮”,底下是令人作呕的龌龊嘴脸。

  从某种程度上说,当初贪官的演技越好、越打动人,案发后对老百姓的感情伤害就越深、信心打击就越沉重。比如说,苏州、上海等地建国以来一直宣传的是“百官共廉”,这几年却大案频发,清廉形象几乎在一日之内全盘推翻!

  在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下,民众心理会造成极大困惑,进而怀疑一切,不相信我们这个社会还有廉洁奉公的好官,官员所有的举动和表态都可能被怀疑是做秀和伪装。在某媒体和新浪网所进行的“信用度最低的职业群体”调查中,政府官员被选在第一位。而在回答“您对当地政府官员的认可程度”时,有63.68%的受调查者回答是“很不信任”,回答“不太信任”的也达到了25%。

  催生“仇官”病态

  当前,民众存在某种程度的“仇官”心态,就是官员因腐败丧失公信力所催生的一种极端表现;就是一些官员“生病”而导致官员整体为之“埋单”遭受忌恨的病态现象。

  如今,社会上但凡发生官与民争之事,反倒“是官低一头”。

公务员与人发生纠纷,围观者往往偏帮另一方;官车与民车相撞,也一定会揪着官车不放,这些都凸显民众的道德天平已经明显偏离。尤其是一些官员非正常死亡后的民众反映,更使人深感忧虑。

  中国人历来的善良,就是对死者的宽容。没有什么比死亡更大、更能化解怨恨;因此,人们一般都不会说死者的坏话。然而,近来一些官员非正常死亡的消息公布后,网上却有相当多的人因为死者的官员身份,丝毫不见起码的同情心,反倒是叫好。这种无情的“叫好”,显示了人们对官员道德形象的普遍怀疑和潜意识中的对立情绪,虽然不是主流民意,但仍然值得当政者的高度重视。

  有识之士指出,“少数人有一些‘仇官’的情绪并不可怕”,但“这种情绪如果持续受到强化和误导,有可能成为我们国家的动乱之源。”-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