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世成经营城市的背后:实质上是与民争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6日12:30 南风窗

  青岛?青岛!

  青岛,又一个上海?

  本刊记者 石 破 发自青岛

  青岛与上海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海滨城市,都是100多年前开埠的、带有殖民地色彩的海上贸易港口,都形成了五方杂处、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色。至今,在上海和青岛,都随处可见有着鲜明西方风格的建筑;两座城市的街道,也大多以全国各地的地名来命名,给人以“海纳百川”的宽广感。

  然而,近几年里,两市的房价一路高涨,房地产热经久不息,普通百姓望楼兴叹。在2006年的下半年,两个城市的市委书记——陈良宇和杜世成,均因严重违犯党纪先后被免职,并被立案检查。

  房价像风筝一样飞

  今年1月中旬,记者搭乘出租车在青岛市采访时,谈到市委书记杜世成被免职一事,女出租车司机立刻唾沫乱飞地骂杜世成是贪官,被免职是“活该”。

  女司机说,她一家3口住50多平方米,是20年前单位分的房子。10年前,她在单位开车,月工资1200多元,现在开出租,一个月挣3000多元,在青岛也算是高收入了。但她不吃不喝,3个月的薪水才能买到1平方米的房子。

  青岛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不高,在山东省仅排第四位。在楼价跳到顶峰的2005年,青岛市人均月收入只有1084元,房价超过3000元/平方米就很难承受。

  女司机指着香港中路南侧的一栋商品楼说:“这里的楼价,2002年还是2000多元一平方米,现在涨到1.5万元。”

  青岛的百姓普遍收入水平差,跟高房价形成鲜明对比。杜世成惹起民愤,主要就在这里。

  杜世成曾任多年烟台市长、市委书记,没把烟台房地产炒起来,为什么来青岛短短几年,就把青岛房地产炒出了天价?受访者普遍认为,除了杜书记的长官意志支配之外,还因时势使然。

  杜世成有一个引起网民愤慨的“高房价不能倒”理论,原话是这样讲的:“……不能人为地把房价打下去,它只要不是虚拟的和泡沫,不能人为拿下来。如果人为打压,那么已经买房子的人就意味着贬值,(因此)要非常谨慎保持目前房价的稳定,保证房子不贬值。” (2005年3月12日,杜世成作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发言)

  一名青岛市民就此质问:“那些高价房都是谁买的?普通青岛市民有谁买得起?”他认为,高房价造成了青岛市的阶层对立。

  当地一名房地产界人士说,青岛的房价降不下来,不是因为考虑到降价对已购房子的人不公平,它的真正和深层原因,是政府想多收土地出让金。

  青岛市政府东迁前,香港中路的地价是5000元/亩,市政府搬来后,初期地价2万元/亩,现在竟然拍到了1000多万元/亩。

  目前,青岛一类地区的地价为4800元/平方米以上,楼盘工程造价按800~1500元算,开发商只有卖到6000元/平方米以上才够本。

  国土资源部规定2004年8月31日为协议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限的最后期限,此后一律要实行公开竞价出让,但直到2006年,协议出让土地的方式在青岛依然占据主流。政府公开的资料显示,青岛市内四区去年1至7月划拨转让土地19处,其中8处为经济适用房用地;有偿转让土地56处,以协议方式出让的土地有48处,只有8处以“招拍挂”的方式出让。

  女出租车司机说,她曾载过一名市政府干部,这名干部说:政府不卖地是不可能的,那么多人等着用地;你不卖地,把上上下下都得罪了。

  2006年12月14日,即杜世成被免职之前10天,新华社发表了一篇文章《“我被开发商‘腐败攻关’击倒”——青岛市原崂山区委书记王雁狱中自白》,这篇将近4000字的自白,中心意思只有一句话:“表面上看,土地开发程序极为复杂,缺少一个环节都不行,但实际上都是各个环节的一把手说了算。”

  时至今日,如果你乘车从海尔路口沿滨海大道东行,过石老人,一直到沙子口镇,可看到路边的别墅和多层建筑鳞次栉比,密不透风。从外表看,这些楼盘都是近5年内兴建的。滨海大道以北的楼盘依小山坡而建,层层上升,有些楼房的阳台足有一间房大,业主坐在如此阔绰的阳台上,本可沐着阳光,舒服地看海,可惜海滨大道以南,也密密麻麻地建起了楼宇,成功地将路北业主看海的愿望变成了“看房”。

  2005年,作为震惊全国的青岛房地产腐败大案的主角之一,王雁与青岛市规划局局长张志光、崂山区国土资源局原局长于志军一同被逮捕判刑。导致他们落马的前因,是2002年,审计署对鞍山、济南、深圳三个城市的国土资金进行试点审计,审计报告披露的违规资金高达70亿元,引起国务院高度重视。次年5月,令狐安副审计长下令,再选一些经济活跃城市进行审计,其中包括青岛,但并不是专门针对青岛而来的。

  然而,对青岛的审计却钓出了“大鱼”。审计结果显示:青岛市崂山区低价协议出让土地、土地出让金收支混乱、村委会自行卖地等问题特别突出。当地的镇、村干部打着村庄改造的名义,大肆侵占耕地来建楼房。一名知情者说,王雁任崂山区委书记时,房屋拆迁是宣传车、铲车、警车、消防车一起出动的。

  在这次审计中,审计组不仅揪出了崂山区王雁这条“大鱼”,还发现青岛市擅自改变土地用途,利用集体土地、划拨土地进行房地产开发等问题均很严重。全市一共查出“3大类,29个小类、133个具体问题”,其中崂山、城阳、李沧三个郊区及平度、胶州等县级市问题尤为严重,青岛市政府亦“违规协议出让土地26宗,面积512亩,出让金合同总额6亿多元”。

  “大白菜时代”

  从2001年开始,青岛市市南、市北、四方几个区的楼盘,每年起码都要涨1000元/平方米,每个楼盘销售都很火爆。

  2003年,“海泊人家”开盘,起价4300元/平方米,“海泊人家”地理位置不算很好,楼盘在市北区,过一条马路就到四方区了。因此,青岛的房地产专业人士都觉得这个起价很高了,但没想到的是,几百套房子,竟有上千人冒雨抢购。

  “海泊人家”开启了青岛人买房的“大白菜时代”。此后,青岛的楼盘不分好歹,刚一出地面,开商发就说卖完了,“抢房像抢大白菜”。每个楼盘附近围着一圈中介,有的楼盘整体交给了中介,等你买到时,已经是二手房了。

  2003~2004年,青岛房价像是断了线的风筝,越飞越高,开发商每周都要调高一次房价。开盘价3800元/平方米的楼房,你不要,一周后就涨到了4200,又过一周涨到了4800。有的地皮,开发商把地一圈,树个牌子,就开始卖楼了。到了2005年,与“海泊人家”相距不到1公里的另一楼盘,起价就卖到了6000元/平方米。

  2001年,海信桥南的“天泰阳光地带”开盘,起价2800元/平方米,还赠送阁楼,闻讯而来的购房者你争我抢。到了2005年,还是这个小区,一手房没有了,二手房的价钱卖到7000元/平方米。

  如今,青岛市北区的房子均价6000元/平方米以上,市南区均价8000元以上,海边的房子,均价在1万元以上。崂山区沿海最好的位置大都建起了别墅。青岛市最贵的楼盘就在崂山,4万元/平方米,全部精装修,一只浴缸好几万元,据说屋顶能打开,主人可以躺在床上看星星。

  就连军队也跟社会上的公司联合,搞起房地产开发来。

  1999~2003年,青岛一夜暴富的人很多,有些官员手里积蓄了多套房子。可以说,当时青岛有房的人,10%的人手里都有三四套房子,有十几套的也不稀罕,有的中介手里竟然有四五十套房子。有些拆迁户,原来只有一套旧房,拆迁后也换到手四五套新房。

  海内外的房地产大鳄们,原来并未看好青岛,以为这是小地方,兴不起风浪,到2004年,一看青岛房价竟然飙升到全国前五名,和记黄埔、浙江绿城、宝龙集团、万科地产、上实集团等也都过来了。

  在这轮炒房热中,大企业是“大炒”;有能耐从开发商手里拿到房源的官员、关系户是“二炒”,漫山遍野的中介只能算是“小炒”,赚个辛苦钱。

  这几年里,青岛二手房市场同样火爆。街上每10来米就有四五家中介店面。有人说,以前青岛是“三步一个洗头房,五步一个练歌房”,现在是“一步一抬头,看见中介房”。2004年以来,该市二手房交易量与一手房基本持平,房价竟也与一手房差不多。

  青岛市民最需要的是小户型楼盘,因为大户型太贵了,买不起。但青岛小户型的楼盘不多,因为开发商觉得赚钱少,不愿开发。

  “经营城市”是与民争利

  杜世成到任后提出的口号“经营城市”,一开始青岛市民莫明其妙,有人还为之叫好,等到后来明白了“经营城市”就是卖地,不少人转而破口大骂。

  2000年之后,青岛的地价越卖越高。每卖出一个高价,当地报纸上就宣传:这是青岛市“经营城市”的伟大成就。

  “老百姓为什么恨杜世成?”一名机关干部对记者说,“因为他搞的‘经营城市’实质上是与民争利,‘经营城市’的利益没有真正反哺到老百姓身上,经济适用房买到了也住不起。很多老居民本来住在市南区,给他们盖的经济适用房应该在市南,但是房子拆了,让他住到城阳、李沧,他会乐意吗?城阳离市南起码30公里,上下班开车也得两小时,他连房都买不起,还能买得起车吗?”

  在作客人民网强国论坛时,杜世成说:“青岛房价现在是比较高的城市之一,应该从两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第一,房价过高,会对一般的市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这样我们采取两种方法:一、住房保障体系,用廉租房,最贫困的人口甚至可以不花钱和少花钱就可以租到房子,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通过这个途径解决了住房。二、建设经济适用房,使青岛一般的工薪阶层能够买到比较便宜的房子。三、利用二手房转租的方法解决低收入人口的住房问题。还有一个方法,在城市另外区域建造一些比较便宜的房子。青岛的房价虽然很高,在沿海一线的别墅可能已经到了2万元一平方米,但是如果顺青岛一条街往北走,那就是2万、1万、8000、5000,3000,最便宜还有1000的。”

  这些话,杜世成此前已跟青岛市民“推心置腹”地讲过了。那是2005年夏天的青岛“市民月”,杜世成在当地电视台演播厅里讲的,他边讲边指着地图比划。有心人留意到,当杜讲到“青岛市也有1000元/平方米的房子”时,他的手竟然指的是平度市。

  那次节目中,杜世成的做作让青岛市民反感,他面前放了一盆花,遮着稿子,讲一会儿,瞟一眼讲稿。这期节目做完后,青岛市民给杜起了个外号——“一路向北”。

  据青岛媒体报道:1998年至2005年底,青岛经济适用住房累计竣工811万平方米,为近1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2003年底,市委书记杜世成在视察调研该市经济适用房建设情况时,还强调:“青岛经济适用房建设已到了关键时刻……经济适用房不许卖高价。如果卖了高价,对出让土地单位和用地单位都要进行处罚,不能坑了老百姓。”

  但是,青岛的经济适用房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早在 1998年,青岛就有了经济适用房,由于距老市区较远,这些小区未受到太多关注。从2001年起,青岛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多了,但大部分都在李沧区,而且经适房3200元/平方米,周围的商品房是3500元/平方米,差不了多少。一名机关司机告诉记者:“我去参加经济适用房的摇号,等到我摇号时,已经只剩下130平方米的房子了,我也没那个实力买……”

  实际上,青岛老市区也不是没有经济适用房,但这些小区,大部分都是某些单位利用自己的地皮,打着经适房名义盖的家属楼,普通市民根本买不到。还有的经适房,说是由市政府统一管理,实际上是为了解决公务员住房。

  记者得到的确切消息,青岛某地段本来建的是经济适用房。建好后,1/3安置拆迁户,余房都由政府收走,以3000元/平方米的价格分给了公务员,后又改成限价商品房(经济适用房10年内不能上市销售)。而该地段的商品房价格是5000元/平方米。

  2006年9月,李沧与城阳交界处的流亭,建了一座“帝都嘉园”,这是青岛市首次公开销售限价商品房,本以为中低收入家庭会蜂拥而来,开发公司也进行了大量宣传,但直到摇号结束,1049套限价商品房,却只有772人报名申购,还有277套房子无人问津。

  “帝都嘉园”北面是一条干臭的排水沟,紧邻钢厂、汽车制造厂,与化工厂、碱厂遥相呼应,旁边的商业大道——重庆路上昼夜车水马龙,尾气超浓度排放,头顶是飞机航道,噪音污染胜过雷鸣。已买了“帝都嘉园”的业主在网上戏谑地说:“小区的质量和物业我预计都没啥问题,所担心的是,这样的环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

  三代框架

  青岛的第一代城市框架,是1930年代沈鸿烈当市长时搭好的,以中山路为中心,局限于海滨一带;第二代城市框架是俞正声当市长时,拉大到香港中路,相当于用10年时间造了一座新城。

  俞正声是1989任青岛市市长,1992年任青岛市委书记的。之前青岛市提的口号是“发展西部”,在西边建保税区。俞正声上任后,把市委、市政府搬到东边,发展东部。那块地以前是浮山公社,尽是荒草、土路、滩涂。俞正声决定搬迁市政府时,惹来骂声一片,但后来它成了城市发展的一个经典案例,全国很多城市都学青岛,把市政府搬迁出市中心。

  1997年俞正声离任后,在拉大城市框架方面,青岛市一直没有大的进展。直到2000年10月,杜世成到任青岛市长,这座百年岛城开始了新一轮扩张运动。

  俞正声东进到浮山湾就停下了,杜世成则把路一气儿修到了崂山,并且开始兴建全长280公里的滨海大道。俞正声主要是线型发展,杜世成搞的是多点开花,品字型发展,要建成包括青岛、黄岛、红岛在内的“大青岛”。

  一名研究海洋法的教授告诉记者:“青岛近年来搞了不少围海造地,市政府让我们写《近岸海域管理规定》,我写上一条:胶州湾不能造地。结果不行,不能写。历史上,胶州湾500多平方公里,现在不到300平方公里了……”

  这名教授分析说:“经营城市主要靠卖地。围海造地,就变成了市政府可以卖的东西。”

  某中央媒体驻青记者站站长也批评说:“青岛市的规划没有远见,哪块地值钱就先卖哪儿,路窄了再扩,等扩不动时,就形成了大疙瘩,现在青岛到处是这样的大疙瘩……20年后问题更多。”

  地价贵了,房价高了,拆迁成本也水涨船高。政府想按3年前的补偿标准给钱,拆迁户们不干;政府拆不动了,说你不走拉倒,我把规划的宽路改窄些!东西快速路施工中,有两个路段由三车道变成了两车道。结果,“东西快速路”一通车就成了“东西停车场”。

  外地人到青岛,总喜欢去南部海边游览,这里是青岛的脸面。但越往北走就越破旧。有人说“青岛是个镶着金边的抹布”,杜世成很反感这个说法。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