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谈邓公彭定康只说了一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4日10:34 国际先驱导报

  十年后谈邓公,彭定康只说了一句

  无论英国人在十年后对邓小平留给中国乃至世界的遗产有怎样的评说,他们的态度中大概都不会缺乏一种因素——尊敬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赵菲菲发自北京 对英国人来说,邓小平这个名字永远会让他们想起一座城市——香港。

  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在邓小平逝世十周年前夕,接受《国际先驱导报》记者书面采访时只写了一句话:“邓小平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这是较量之中败下阵来的一方的尴尬掩饰?还是经历十年沉淀之后的心服口服?这看似显而易见、其实却耐人寻味的一句话,颇有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意思。

  “终结”大英帝国史

  熟悉那段历史的人大概还记得,1997年6月30日,彭定康哭了。当年在香港《广角镜》杂志9月号刊登的一篇专访中,彭定康谈起那个时刻:“……我的内心略带忧伤。那晚是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是英国在世界上殖民主义的结束。”

  香港是让英国人感伤的,看看1997年7月1日的英国报纸就可以知道。《每日邮报》当天的大字标题是:《泪别皇冠上的最后一颗宝石》。《卫报》的头条是:《最后一声欢呼,一个帝国结束了,中国又成为香港的主人》。这些煽情程度各不相同的报道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英国留给香港的“遗产”,用爱德华·赛义德的话说,也就是“我们给世界带来文明”这个大主题之下的一部分。最能体现这种思路的大概就是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的宣告:“捍卫大英帝国的历史成就”,她“问心无愧”。

  无论有多少“历史成就”的大英帝国已经成为“历史”。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大概的确是“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香港问题是中英关系史上最棘手的问题。从1983到1984这一年多里,双方经历了22轮艰苦谈判。当时,针对英方“用主权换治权”的要求,邓小平对与他私交甚厚的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说:“中国1997年收回香港的政策不会受任何干扰、有任何改变,否则我们就交不了账。我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就是李鸿章。谁不解决这个问题,都是李鸿章。”

  “有时候很强硬甚至不客气”

  对于时任英国驻华大使、参与了香港问题谈判的理查德·伊文斯来说,邓小平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邓小平传》中写道:“邓小平是一位外交天才。……他欢迎所有的来访者,但并不以为他们比自己的人民更有道德或更有智慧。他与外宾谈话时,有时候会很强硬甚至不客气,但有时也很幽默。”

  “他(邓小平)把国家统一看作是首要任务。”在伊文斯看来,邓小平是实现中国统一的重要人物。他说:“当时,英国对中国的最大问题是不信任。但邓小平的远见、自信与坚定令他们不得不信任他。”1984年签署《中英联合声明》时,撒切尔夫人也不得不承认,“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最富天才的创造”。

  被邓小平赞为“一个绝对一流水平的首相”希思有着很深的“中国情结”,他一直把邓小平当成好朋友,二十多年一直保持通信。他说,通过一国两制实现香港回归,“这无论对中国、英国、香港本身还是对世界都是最圆满的结果”。

  十年后的认同

  “香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社会依旧稳定,百姓对特区充满信心。”曾任英国外交大臣的杰弗里·豪,在香港回归五周年之际就肯定过邓小平的成功。他说:“在经济上它们相互依赖,在机制上却相互保持独立,这也是‘一国两制’构想得到成功实施的有力佐证。”

  “香港回归近十年来,特别是2003年以后,经济繁荣,股市兴旺,失业率创历史新低,这清楚地表明香港回归后取得巨大成功。”现任英国驻港总领事柏圣文,在2007年新年之际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04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