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探秘特殊工种:苦乐尽在其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5日10:55 安徽市场报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我们很陌生,可是他们却又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专门在夜间行走在大街小巷听何处下水管漏水的听漏工,有以目测的方式侦查何处有火情的山林防火员,有预测阴晴冷暖的气象观测员……我们姑且把这些不为大家所熟悉的行业称为新360行。日前,记者走近了这样的一群人,之所以在春节前刊发这组稿子,是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节日里更忙碌,别人休闲时,他们却仍然坚守在岗位上…… 气象观测员:孙亚东 阴晴冷暖我先知 在天气预报的最终结果传达到受众时,这短短的数据已经有了复杂的经历,经过了许多运算模式的计算和高科技手段的处理。这样一份复杂经历之初的工作是由气象观测员做的。日前,记者来到合肥国家气象观测一级站,和这里的气象观测员孙亚东工程师聊起了气象观测工作。 气象观测是气象部门的基础工作,为天气的预测提供第一手资料,“我们每天主要就是收集大气要素,整理加工后上报,”见记者一头雾水,从事气象观测工作已经十几年的孙工很无奈地笑笑说:“因为气象观测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工种,一般人就知道天气预报,不会知道这天气预报是怎么来的,解释起来也很复杂。现在的气象观测设备比以前要先进许多,但是我们还是保留了一些原始的设备作为参考依据。”气象观测在遭遇极端天气、转折性天气、灾害天气时,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气象观测的终端机器每一分钟刷新一次,气象观测员每3个小时要发一次数据给大气探测中心,所以每天24小时,气象观测站都离不开工作人员。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孙工说他已经十几年没陪父母过春节了。“父母在老家,每天晚上都看天气预报,看了天气预报就好像看到我了。”说及此,孙工的脸上有内疚。虽然现在很多的观测都借助自动化设备,但是,作为气象观测员,每天还是得靠肉眼观测一些项目,如云的观测,要看云状、云的高度、云的能见度。这些肉眼观测到的数据往往给天气预报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作用。 “为什么有时候天气预报说哪天有雨,却没有雨呢?是不是你们观测得不准确?”听到记者的提问,孙工幽默地说:“不是说天有不测风云嘛。”笑罢,孙工很认真地说:“中长期预报的准确性,是世界性难题,通俗地说,就是人类的科学程度。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气象资料的收集,是一个不断更正的过程.预报的准确性受影响的要素太多。”也许这还需要我们所有的气象人不断学习、不断钻研吧。 阴晴冷暖、雨雪风霜,他们———气象观测员,每时每刻都在为我们服务着、工作着。 听漏工:黄恒福 透地三尺听水声 凭着一根小棒子,在夜深人静时侧耳倾听,就能判断埋在地下的水管是否漏水。这说出来有点天方夜谭,然而,在合肥供水集团,的确有这样几位“神奇”的人,他们就是“听漏工”。日前,记者就和合肥供水集团蜀山区供水管理所的听漏工黄恒福一起,亲身感受了听漏工的酸甜苦辣。 听漏工需要安静的工作环境,所以听漏工大都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工作,所以,记者第一次看到黄恒福,见他眼睛布满血丝,询问才得知这一工种的特殊性,当记者要求与他一起去听漏时,他答应得很勉强,“晚上在外面走着听漏,可不比逛马路。”在记者的一再坚持下,黄师傅终于同意了。日前记者与他一同进行了检漏。黄师傅在黄山路电力职工林学培训中心门前发现了情况,于是拿出听漏棒开始了“绝活”。“你别小看这工作,听漏工的职业水平就体现在听听敲击管道的回声就能判断地下的管道是否有漏点,这可一点都不能马虎,否则就会让自来水白白流失了。”不一会工夫,黄师傅便判断出这里的地下管道断裂了,具体的方位是DN200mm。这一判断经历了三个步骤。一是捕捉到的水声确定了漏水的范围;二是钢钎打洞找管子,听音棒确定漏水位置;第三是电子听漏仪核实。定点后,黄师傅当即通知相关人员连夜开挖抢修。“其实这没有什么,”面对记者一脸钦佩的表情,黄师傅说,“现在的设备比以前先进很多,以前就是凭着一根木制的棒子工作。”听漏工这一职业现在只有在大型水厂才有,想成为一个专业的听漏工并不容易,不仅需要敏锐的听觉能力,更需要在风霜雨雪中长年坚守岗位的敬业精神。黄师傅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去年他就“听诊”出地下管道中的66处漏点。“听漏工就是减少自来水的泄漏,我们合肥是缺水城市,这需要我们把地下的每处漏水的地方及时发现、及时堵住,我们就是再累也是值得的。”黄师傅,这位安徽大学94届本科生,从事听漏工作已有10多年,说起这样一份没有多少人理解的工作,他没有炫耀自己的本领。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常地使用到自来水时,真的应该感谢这些天天在夜色里为我们服务的听漏人。 森林防火员:王万梅 眼观六路降火魔 都说水火无情,有“绿肺”之称的合肥市西郊大蜀山一直没有遭受任何火情,众人在感受大蜀山美丽的同时,有谁会想到有这样的一群人,是他们默默的工作,保证了我们的“绿肺”不遭受任何意外的伤害 ,他们就是大蜀山森林防火队员。日前,记者找到了他们中的一员,在防火岗位上已经工作了24年的森林防火员王万梅。 已经40多岁的王大姐打第一眼就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因为她的眼睛特别有神,“我们就靠眼睛吃饭呢。”王大姐笑称。记者问到防火的具体工作时,王大姐这样告诉记者:“很多人以为防火可能就是走走看看,应该很轻松,其实不然。每年的11月1日到次年的4月3日是防火的关键时期,这时候,得24小时有人,大蜀山有6个瞭望点、9个巡逻点、1个灭火突击队,到防火关键时期,我们一点也不敢马虎,眼睛一直不停地朝山上看,生怕一不留神出现状况。”说到怎么看才知道有没有火情时,记者从王大姐口中得知,瞭望点防火主要是靠看,王大姐说是白天看烟,晚上看光。看烟有学问,起火的烟是走动的,而一般的烟是不动向上的。看来,这防火也不仅仅是看看而已。当记者问到王大姐工作24年的感受时,她再次笑着称:“在这个瞭望点一干就是24年,长年累月,说不枯燥是假话,但是,天天就这么看着防着,对眼前的山有了感情,不希望它遭遇一点意外 。今年冬天少雨天晴,特别容易发生火灾,所以工作起来精神高度紧张。” 尤其到了节假日、双休日和传统的祭祀日,游客游山,群众上坟等,火灾隐患严重,“这些时候,我们就一秒钟也不敢马虎,眼睛真是眨都不敢眨,回家后,眼睛是真疼。” 记者在随后的采访中,从大蜀山森林公园林业管理站王辉球站长那里获悉,大蜀山的防火工作离不开所有防火队员的辛苦劳动,如今的防火工作已经从当初的被动防火变为主动防火,主要体现在组织防火队员定期清除山上的枯叶,砍除杂草,建立生态防火隔离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大蜀山8000多亩风景区不遭火灾。就为了这样一份保证,所有和王大姐一样的防火队员把一生交给了这样一份不为大家所知的工作。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