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维和警察:世界舞台和平使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5日17:29 中国青年杂志

  寂静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一道道亮光如闪电稍瞬即逝。“啪、啪、啪……”狙击手扬手射击,百米开外的靶心上,10发子弹98环!

  ——这是中国维和警察在河北廊坊的中国维和民事警察培训中心进行夜间射击科目的训练。

  “中国维和民事警察培训中心”正式成立于2000年8月8日,是亚洲最大的维和培训中心,国家投资1.5亿元人民币兴建,占地200亩,建筑面积达到1.7万平米,建有教学区(包括20多个专业教室)、标准运动场、驾驶训练场、射击馆、游泳馆以及餐饮娱乐中心。还建有两个学员公寓:一个是用于接待国内学员的内训学员公寓(房间均双人间);另一个是用于接待国外学员的外训学员公寓(房间均为单人间)。还有三栋别墅,被称为外交公寓,主要用于接待外宾和外籍教官。

  中心的教职工中有6人具有联合国任务区的维和经历,8名专任教员均具有硕士学位。所有的教官都曾到香港参加过培训,并到任务区进行过考察。中心还不定期地邀请国外维和专家前来授课。到目前为止,中心已经完成21批800名维和警察的培训,其中包括三批维和警察防暴队417名学员的培训。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维和警察呢?

  选拔:“突然死亡淘汰法”

  掏枪、上膛、瞄准、射击,“叭”的一声,齐立玮打出最后一枪,子弹又打在靶心,这一系列动作在5秒内完成。看着枪口冒出的青烟,他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是来自河北的齐立玮在进行维和警察选拔考试。

  从事公安工作、正当而立之年的齐立玮,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一张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招贴画,顿时被维和警察手握冲锋枪、脚蹬战斗靴、头戴蓝色贝雷帽的形象“勾了魂”,开始向往起自个儿在异国风情的土地上执勤,代表中国为世界和平作贡献。

  2006年2月,得知公安部招考维和警察的消息,齐立玮便报了名。

  3月初,在中国维和民事警察培训中心进行选拔考试,参加此次选拔考试的600多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警界精英。经过英语、驾驶、射击、体能等考试后,五分之四的人被淘汰出局。而在通过的112名警察中,河北省除了齐立玮外,还有一名秦皇岛的民警。

  由于联合国甄选小组每年都要到中国来进行一次甄选考试,所以中国警察只有闯过联合国考官这一关,才有资格最终成为一名联合国维和警察。6月中旬,齐立玮接到通知,到中国维和民事警察培训中心接受为期15天的强化培训。

  学员中,有英语过专业八级的,还有双硕士学位的。“我感觉到了压力,”齐立玮说,“我大二时就考取了驾照,又经常开车。单位经常组织打靶比赛,射击应该没问题。但我感觉最难的就是英语。参加工作这么多年,虽说没把英语完全扔下,但仍感觉力不从心,而且学的是哑巴英语啊。”

  没办法,他只有咬牙苦练。在英语培训期间,齐立玮平均每天学习16个小时,即便是练车、射击的间隙,也要抓紧时间练听力、练口语。

  15天的培训转眼就到了头。联合国甄选考试按照英语考试、汽车驾驶、枪械拆装、5米速射、7米慢射的顺序进行,采取“突然死亡淘汰法”,有一门不及格就会被立即淘汰出局。

  7月3日这一天见真章。联合国派来的考察人员面无表情,每考完一场,就当场阅卷,而齐立玮和战友们则在忐忑不安中等待,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害怕听到别人叫自己的名字,因为一旦念到“齐立玮”三个字,也就意味着他被淘汰了。

  “越到最后压力就越大,因为越在后面被淘汰,遗憾就越大。还好,我非常幸运!”112名初试通过的警察经过最终甄选考试,只有51人通过,齐立玮幸运地成为河北省本批唯一通过的警察,最终取得了联合国维和民事警察资格证书。当然,他也知道,取得维和警察资格证书后,根据维和任务的需求,自己随时可能被派往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而在外派执行任务前,他还要随时接受相关培训。梦想成真,齐立玮激动得难以入眠……

  采访中,中国维和民事警察培训中心副主任高心满向记者介绍,维和警察主要分两种:一种是维和民事警察,另一种是维和警察防暴队。维和民事警察的具体选拔条件是:必须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大专以上学历,英语通过四级,参加公安工作五年以上,年龄在25周岁以上,具备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具备两年以上的驾龄,身体必须经县级以上

医院体检合格。符合以上条件者方可报名,通过报名后即可到该中心参加为期两天的选拔考试。考试内容具体包括:英语听说读写、汽车驾驶倒库和路考、手枪5米速射和7米慢射、引体向上等体能测试以及
心理测试
、面试等六项。其中,对英语水平的要求尤为严格,因为任务区的维和民事警察来自全世界的各个国家,工作和交流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英语不过关是无法开展工作的。至于维和警察防暴队选拔条件,高心满介绍说,要求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公安工作,志愿为世界和平作贡献,参加公安工作五年以上,有一定的公安防暴工作经验,年龄在25周岁以上,身体健康,有较好的体质;指挥官、联络官、执勤官、后勤官则必须具备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训练:必须把自己培养成“水陆两栖动物”

  Nous sommes DSOL,merci pour votre cooperation!

  (我们是维和警察,正在执行公务,请予配合!)

  清晨6点,在晨光的辉映下,一名头戴蓝色贝雷帽的女孩正在流利地朗读着法语。她叫诸颖,是中国第四批赴海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的防暴队员之一,此刻她正和其他维和防暴队员一起在中国维和民事警察培训中心集训。

  海地处于加勒比海地区,当地的官方语言是法语。为了圆满完成维和任务,法语和英语是每名维和队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每天早晨的晨读则是队员们的必修课。

  “我们必须把自己培养成为‘水陆两栖动物’。”防暴队队长刘育青打趣地调侃,他坦言,“当听到要去海地执行维和任务时,心里直发怵,生怕砸了锅,语言不通啊!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强化训练,现在已经感到信心十足。”

  其实,许多维和队员和刘育青一样都是从零开始,现在,他们的英语、法语已经说得顶刮刮了。采访中,一名队员摊开教材对记者笑嘻嘻地比画道:“你瞧,其实英语和法语有很多相似之处的,许多单词甚至拼写相同只是发音不同。”掌握了学习规律,自然感到学习语言也是一种乐趣,然而在这“乐趣”的背后,队员们吃了多少苦则可想而知!

  拿不到结业证,过不了关,也就意味着没有出国维和的机会,这是每个人心里再清楚不过的事。短暂的训练结束后,联合国将适时派员对防暴队员们进行甄选考试。“让考试来得更猛烈些吧,我们已准备充分。”维和队员如是说。

  驾驶也是维和警察防暴队员的基本功。自接到赴海地执行维和任务后,陈定武就在自己的卧室里挂起了一张海地地图,每天仔细研究海地的地形和路况。“从地图上看,海地70%为山地,道路状况复杂,没有过硬的驾驶本领,在那里可以说寸步难行。”陈定武说。

  在培训中心的训练场上,有一个高5米、呈45°角的“双驼峰”陡坡。每天,队员们驾驶着越野车在这里上上下下,进行拐弯、爬坡、下坡等练习,早已是驾轻就熟。而距培训中心几十公里外的天津盘山,也是维和防暴队拉练的场地。经常是这样:在曲曲折折的盘山道上,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万丈深渊,数十辆印着蓝色“维和”字样的越野车来回穿梭……

  记者在培训中心采访时还看到,操场上,队员们在指挥员的口令下整齐划一地练习着数十种手势。这是什么技能呢?

  原来,解救人质、要人警卫、物资押运……维和防暴队需要执行许多充满危险性的任务。比如一所房子里有几名人质、几名劫匪?劫匪手上有几支枪、几把刀?执行任务的队员都需要互相沟通,而行动则要求悄无声息、出奇不意,于是手语就成了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使用失误会直接导致任务的失败,我们对这些看似简单的手势从不敢掉以轻心。”队员们强调说。

  海地维和:威胁与荣耀如影随形

  对任何一名联合国维和警察来说,与代表祖国赴海外维和的无限荣耀如影随形的,永远少不了各种各样的威胁。

  2005年2月,海地发生兵变,前总统阿里斯蒂德被推翻后,海地局势持续动荡,社会秩序十分混乱。为此,联合国通过了“1542号决议”,决定向海地派遣维和部队。应联合国的请求,我国维和警察防暴队首批共125人于当年9月、10月先后抵达海地首都太子港(目前仍有5人留守营地)。这是我国首次派遣成建制维和警察分队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抵达海地任务区后,恰好面临海地大选。当时局势非常动荡,海地非法武装组织多如牛毛,且手中都有枪支,那里起码散布着5万多支非法枪支。这还仅仅是官方数据。据队员们观察推测,实际数量远比这个数字多得多,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中。除了枪支威胁,疾病(常见的疾病有疟疾、登革热、

艾滋病等)也对防暴队员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此外,那里的生活艰苦程度也出人意料。联合国生活物资的配给十分单一,八个月的维和时间,队员们每天吃的都是牛肉、羊肉、土豆、白菜和葱头这些东西,以至于第一支防暴队回来,队员中间体重最多的减了10多公斤,一般的体重都减了5公斤左右。

  撇开这些现实的威胁与困难,队员的心理压力也非常大。维和警察防暴队任务十分繁重,外出执行任务时,在高温酷暑下,队员们要身着防弹背心等总重量12公斤左右的装备,心理高度紧张,一般连续执勤12小时,有的甚至连续执勤24小时。回到狭小的营区后,疲惫不堪不说,现有条件也很难开展娱乐活动,从国内带去的为数不多的书籍早已被队员们翻烂了,而队员们除了执行任务外出,其余任何时间根本不允许走出营区,所以大家只有呆在营区里收看唯一的CCTV国际频道节目。那些负责后勤保障的人员,比如枪械管理员、炊事员等,在海地呆了半年,从没出过营房,连海地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

  ——而所有这些,如果队员们不说,是没有人会想象得到的。

  2006年4月9日,联海团(即联合国海地稳定团)得到准确情报,非法武装组织“前军人”的一号首领拉维克斯正在策划一起报复联合国维和警察的行动。于是,配合海地特警抓获这个一号匪首的艰巨任务交给了即将回国的中国警队。

  “当时有很多人,有海地特警,还有其他国家的维和部队。我们的任务是协助。命令说二号人物的住所在代拉马斯大街,海地特警和维和部队前去搜查。可阴差阳错,二号人物住所没找到,却碰到了一号人物,就这么交火了。”来自上海的维和警察顾元成回忆说,“海地的前军人力量很强,美国M型、AK47,他们都有,还有一些现代化装备。他们染指了太子港之外的很多地区,甚至占领了一些要害部位的警察岗亭和边检站。据说,一号人物曾制造了一起惨案,杀死了三名警察。现场很惨,一名警察被烧死在车内,另两名本来从车里跑出来了,可都被子弹打中,死在了车旁。”

  顾元成回忆说:“我们刚走到一个巷子口,迎面开来一辆车,下来几个人,手里端着AK47。我当时正在第二辆装甲车上,立即向指挥中心报告。指挥中心命令我们立即开火,重点打车身,因为其中一个人就是一号人物。在装甲车内,我看得很清楚,他们三个人呈‘品’字形,两个人掩护着一个人,一边回头射击一边往巷子里面跑。这两个人没支持多久,就都中枪倒地了。最后一个人跑到一个废弃仓库旁边,没有路可跑了,也被击毙了。这个人就是一号人物,事后经鉴定,正是拉维克斯。”

  在这场击毙一号匪首的战斗中,防暴队一分队队员乐怡赤膊上阵,把自己的头盔、防弹衣都给了一名约旦警察。他说,“我是翻译,约旦警察就坐在我身边,我俩交流最多。他好像没有做好准备,一样装备都没带。马上就要开始战斗了,一看他的脸色,我就知道他高度紧张,就脱掉了我的防弹衣和头盔给他。”

  大战当前,作为翻译,乐怡必须走下装甲车,“脱下全副保护装备,穿越马路时,子弹在身前身后飞来飞去,还是有点头皮发麻的感觉。不过最终战果辉煌,我们当时都很高兴,我也就忘记后怕了。”

  4月10日,也就是击毙一号匪首的次日上午,联海团又部署了狙击“前军人”二号匪首的作战计划。队员许峰参加了这次战斗。他没有想到,对方的住所距离防暴队的营地仅仅500米,位于营区一号岗、二号岗的对面,是一栋破旧的小二楼。“小二楼内只有五个人,端着枪冲出来,见到装甲车,又退回楼内,从窗户向外射击。我们虽然人多,可是小二楼周边巷子很窄,只容许十几个人接近小二楼。双方对射大约进行了十几分钟,我看到对面墙上水泥块被子弹打得噼里啪啦落下来。开始的时候,他们火力很猛,可很快就不行了。最后只剩下一个人,其余四个人当场都死了,其中就包括二号人物。”

  在海地,几乎每天都有警察死于各类突发事件。防暴队在海地半年,遇到的最大事件是砖头袭击。据来自北京的队员张国长讲,3月底,海地政府恢复了对太子港码头的控制权,此前,这里的警察局一直由“前军人”占领。虽然“前军人”撤走了,可当地警察却不敢进去。防暴队接到命令,将警察局物资转移出来。

  “看到我们运东西,当地老百姓就拥上来抢,连铁丝网等小东西都不放过。可我们必须将这些物资平安转移,所以只能阻止他们。于是他们就火了,拿起砖头砸我们。一名队员前胸被砖头击中,留下了一大片淤痕。”张国长说,刚到海地,他们就得到指示,一定要慎用武力,不要轻易用枪还击,更不要主动攻击。所以,即使砖头劈头盖脸砸过来,他们也没有端枪。

  “2月21日晚,19名队友跟我一起流泪,那一刻我怎么也忘不了……”上海小伙子韩淇说起这事儿,眼睛就湿润了。那天晚上,他被队长带到办公室,接听哥哥的电话,得知母亲去世了。可直到后来回到国内,他才知道,母亲的祭日其实是2月14日,“他们用心良苦,怕我接受不了,一点点告诉我。”

  “我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了一场。好不容易忍住眼泪,回到宿舍,19名队员都在等我。”韩淇说,他现在还能回忆起大家当时的目光,19个人把他围在中间,拍他的肩膀,“哭吧,别忍着。我们陪着你!”他再也控制不住,眼泪流了下来……

  中国维和人员: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和平使者

  哪里有战争,哪里有冲突,哪里就有中国维和警察的身影。

  1999年,中国开始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在东帝汶、波黑、柬埔寨等地都有来自中国的工程、交通、医疗等方面的维和人员。随着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范围的扩展,中国民警随即也走出国门,作为和平的使者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

  截止到2006年8月,中国已先后向联合国14项维和行动、9个任务区及纽约联合国总部派出维和人员5872人次,其中,成建制派出各种分队4957人次,参谋和军事观察员约915人次,中国维和力量已经成为世界舞台上不可或缺的和平使者。(风筝 李冠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