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导弹装上黑匣子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5日17:46 中国青年杂志

  文-王铁 刘新平

  “闲人”邓云跃不再郁闷……

  2000年初,邓云跃研究生毕业,被分配到第二炮兵某研究所。回忆起刚到所里的那段日子,邓云跃的描述是:“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整天无所事事的闲人。”

  办公室里算上邓云跃一共六个人。除了他这个新人外,其他人全有课题或项目在身,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或下到基地作各种试验,偶尔回到办公室,也是脚步匆匆,一副风风火火的样子。只有他,因为无事可做,整天枯燥且无聊地干坐在办公室里。

  于是就很郁闷。

  一位同事正在做的是有关导弹飞行中枢的改进课题,研究中需要完成一个数字模型。他实在是闲得发慌,就自告奋勇提出帮人家建模。模型倒是很快做成了,但因为对课题的背景需求了解不深,结果上机一测,完全不合要求。虽然同事没说什么,可邓云跃已经是无地自容了。在二炮工程学院读本科和研究生的那些年里,他的成绩在本专业一直都是最好的,他也一向以此为傲。至于建模,对他而言,本来就是件轻松自如的小事。可就这么件小事自己都没做好,领导和同事会怎么看自己?以后,自己还能有机会独当一面地搞研究吗?

  这么一想,便更加地郁闷和落寞起来。

  他的这种情绪清清楚楚地写在脸上。那天,室里一位老同志放下手中的研究,专门与他谈了一次话。老同志告诉他说,一般新分来的大学生,最初或多或少都会有些烦躁有些沉不住气,因为“学校里学的专业课与实际的科研之间,毕竟还存在着一段距离。要想尽快进入角色,不仅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找事情做,更得抛掉那种自视甚高的书生气,到科研一线去重新做一回学生。”

  老同志的话邓云跃听了进去。从那以后,手头没有任何科研项目的“闲人”邓云跃俨然成了室里的大忙人,每天都尽己所能参与其他同事的课题研究,即使有时根本帮不上忙,他也呆在一边仔细看认真听。只要有机会,他都争着去往一线部队和生产部门作调研,从中捕捉武器装备在部队贮存、训练和作战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提出切合战时需要的研究课题。

  而忙活起来的邓云跃,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去落寞和郁闷了。

  为导弹装上“黑匣子”

  邓云跃的第一个科研课题是为某型导弹作质量评估。

  一般来说,武器在洞库里存放的时间一长,包括其可靠性在内的各项性能指标就可能受到影响。而邓云跃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影响其可靠性的因素和环境的研究,拿出详尽的整改思路和办法,最终达到保持武器性能的目标。这一课题涉及面广,必须对评估对象和工程背景有深刻的了解,必须有充分的专业准备,而最大的难点就在可靠性数学建模上。建一个抽象的数学模型并不难,难就难在这个模型怎样才能与实际情况完全拟合,并且将其中的大量参数调整到与实际的工程背景一致。研究的过程更是烦琐而复杂,比如,一个看似简单的变化曲线和其内在规律,就需要日复一日地反复推敲和验证……好在,年轻的邓云跃已经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一个个难题。在课题正式开始之前,他就已经收集了几乎所有能够找到的相关资料,还深入到各个研制单位,熟悉了全部的研发背景和原始数据。

  一年后,课题成果得到了评审委员会的一致认可,并顺利获得了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次获奖当然令人激动,不过,邓云跃并没有时间细细体味那种成功的滋味,因为几乎就在课题接近尾声的时候,他又接到了一个新的更具挑战性的研究项目:一种新型导弹即将进行发射试验,但受一些特殊条件的限制,导弹飞行过程中不能对其采用无线电遥测手段,这样,科研人员就无法实时获得一手的技术参数。而邓云跃的任务就是,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为导弹装上一个可以保存和回收各种飞行数据的装置,其功能相当于飞机上的“黑匣子”。

  那是一个此前尚无人涉足的研究项目,加上时间紧迫,任务量巨大,邓云跃肩上的压力可想而知。他带着资料到车间、到测试厂房,了解装备性能,参与各种状态试验,并精确地编写出了测试项目和使用流程。

  很快,飞行测量记录系统的技术和设计方案通过了权威部门的审定。随后,系统样机又相继通过了地面弹射、环境和电磁兼容等一系列考核。

  在紧张和忐忑的期待中,实弹发射在试验基地如期进行。

  一声地动山摇的巨响后,导弹直冲云霄。隐蔽部里,邓云跃屏住呼吸,目送导弹划出一条长长的曲线,消失在天际。

  8分钟后,试验终端传来消息:导弹发射成功,而导弹上的“黑匣子”也顺利回收,各种飞行数据和性能参数,无一遗漏。

  邓云跃大叫一声,与同伴们击掌欢庆。

  2003年底,该项目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其获奖理由是:在对武器的飞行测量技术上有重大创新;在回收组合体的防护技术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填补了一项技术空白……

  一个“超人”的诞生

  车灯打出两道刺眼的光柱,划破北国隆冬深长的夜幕。

  邓云跃坐在颠簸的车厢里,抓紧时间打盹,为即将进行的试验养精蓄锐。

  若是白天,你会发现,那是一辆外表极为普通的吉普车,只有进入车厢,见识了那些复杂、先进的仪器后,你才能感觉出它的不同凡响:那是邓云跃与课题小组的同伴们刚刚研制出来的新一代化学污染检测车。

  化学污染检测车的功能和作用非同小可:一旦我方遭遇核攻击,检测车只要进入某一个点位,就可以迅速分析出污染的种类、强度等级,并将分析结果(包括如何应对和自我防护、事后将采取何种方法进行有效清理)传递到指挥部门和基层部队。

  不过,为了保证检测车能够在任何严酷的环境下都能正常稳定地发挥作用,对其可靠性进行试验,便显得至关重要。

  在北方那个偏僻的野外试验场,为了作检测车的寒区试验,邓云跃一呆就是几个月。寒区试验的首要条件必须至少是-50℃。那时,他每天最关注的就是当地的

天气预报。只要预报说第二天凌晨的某个时段气温达到-50℃,他们就得在那个时段赶到试验场……

  试验场到了。邓云跃拉开车门,刚走下车,一股厚重的、足以令人窒息的寒意瞬间便侵入全身。原地又蹦又跳了好一阵子,才哆哆嗦嗦地与同伴们往车下搬弄作试验的仪器和设备。

  每次完成一个试验单元,通常需要两个多小时。而这两个多小时,也让来自南方的邓云跃,深切地领会了北方的寒冷。

  寒区试验结束后,邓云跃又迎来了检测车的高温试验。那年的盛夏,在南方的一所高温实验室里,邓云跃开始体验连续八个小时蒸桑拿的滋味:在平均47℃的高温环境里不间断地完成各种复杂的实验操作,而那对一个人的体力和毅力,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酷的考验,但邓云跃坚持了下来。

  许多年以后,邓云跃肯定还会清晰地回忆起围绕检测车所发生的一切:在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寒区和高温区试验后,邓云跃的“苦难”历程并没有结束,因为,挑战人的生理极限的7500公里机动性能可靠性试验,还在等着他去完成。

  试验是在一个专门的场地进行的;场地呈椭圆形,每一圈的长度为4公里。也就是说,跑完7500公里,要绕场地跑大约2000圈。

  场地内有三分之一为搓板路,按照规程,车在进入搓板路地段时,必须保持一定的时速和颠簸的强度,原因很简单,就是要考核各种仪器能否满足剧烈震动的环境要求。苦的是邓云跃。在场地跟车跑了一天,每次下车后,都会觉得晕头转向,浑身酸软。

  每天在场地内颠簸近80圈,这样的状况,整整持续了一个月。有人预言:即使是一个铁人,也得被颠成个废人——邓云跃没让那个预言成真;当7500公里跑完,他不仅没被颠成“废人”,而且,还精确地记录下了所有的试验数据。一个同伴说:小邓你行啊,都成超人了。但同伴不知道,“超人”邓云跃事后在床上躺了三天。

  化学污染检测车在经历了所有的考验后,以全票获得了当年的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奖本身至少证明了自己的研究对国家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这让邓云跃深感自豪。

  ……2007年初,刚刚接受完采访的邓云跃,带着简单的行装赶往千里之外的戈壁大漠,为一个最新的研究课题作飞行实验。分手时我们真心地祝他成功;他笑笑说:会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