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发起者称没有与韩国人攀比之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7日05:26 江南时报

  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教授,因“春节申遗”的观点走在舆论的风口浪尖,甚至被称为“春节保卫战的发起人”。2月11日,本报记者曾专访这位“不安分”的资深民俗专家。此前,1月23日,本报民意版曾以《南京将成春节申遗根据地?》为题,对陈竟教授进行专访。陈竟教授的思路是将南京打造成春节申遗的策源地。明天就是临春节的除夕之日,陈竟教授特意向本报提供了一篇《弘扬传统年俗文化》的文章,以再次表达他所坚持的观点。

  在中国,百节独尊年为首

  百节年为首。在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众多节日中,最普及、最盛大、最隆重、最有民族特色、最有广泛影响的节日莫过于传统大年节。数千年来,中国人欢度春节的盛况,犹如信奉基督教的民族过圣诞节一样。可以说天下华人家家要过年,人人要过年。在中国历史上,除汉族外,过春节的还有白族、壮族、瑶族、布依族、黎族、仫佬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10多个民族,上至帝王宫廷,下至荒村鄙野,都要进行庆祝活动。甚至受中国文化影响的部分东亚和东南亚民族也过春节。

  春节,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

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日常生活相比,春节期间的民俗文化气氛更加浓厚,民俗事象也更加繁富多样,像煮腊八粥、扫尘送灶、置办年货、书贴春联、剪贴窗花、张贴年画、敬祭祖先、吃年夜饭、除夕守岁、燃放爆竹、辞旧迎新、送压岁钱、新春贺年、送穷迎富、元宵灯会等民俗文化活动,在春节期间都得到了远较日常更充分的展示。春节实质是中国人衣、食、住、行、用、乐民俗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福、禄、寿、禧、财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是中国人“仁”、“礼”、“和”人伦关系的心理需要,是中国人国情、乡情、民情、家情、亲情的强烈升华。从积极方面而言,过年则是中华民族家庭和合、社会稳定、国泰民安的凝聚力。一言以蔽之∶它体现了中国人“和合团结”的民族精神。可以说,传承千载的春节年俗文化是我们民族化不掉的根,是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中华民族子孙应该珍视、保护这根和泉,并使之世代传承下去。

  春节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感情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必须加以很好的保护和利用。这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堪可叹,有人不识灶王爷

  可是,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的急剧变化、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忽视,无良商家和媒介的炒作等原因,春节年俗文化的生态环境受到冲击,春节的年味已逐渐淡化。特别是在我们城市的年轻人中,对春节年俗文化的无知,令人堪忧。笔者曾在南京发起举办“2005年华夏年俗文化活动月”中,邀请一些酒店参与举办“送灶节”活动,不少酒店经理竟无动于衷,不感兴趣。可是,他们对圣诞节的宣扬却不惜重金。甚至有个专做中餐的大酒店年轻经理竟漠然地说:“送哪个姓赵的?”一个专做中餐饮食生意的老板竟不知“灶王爷”,这实在是笑话。当然,我们不能去责怪这些年轻人,也许他们并不了解这方面的年俗知识,从而说明我们在传统文化素质教育上的忽视。现在,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接受的教育不少是西方文化,而本土传统文化教育却未引起重视,孩子们从小就隆重地过圣诞节。

  因此,在孩子幼小心目中,只知道圣诞节,对本国的春节就少知。我曾经对南京一个儿童活动中心10岁以下的小孩作过调查,问他们中国有什么节日?绝大多数孩子回答是“圣诞节”。南京有家媒体曾报道过有位教育工作者问十多岁以下的小孩春节有什么年俗?绝大多数孩子回答不出。

  轻年俗,洋人直呼不理解

  对此现象,连外国朋友也有看法。一位在宁的美国人在2005年春节年俗文化研讨会”上发言说:“现在中国的年轻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我不理解他们的这种行为,实在感到好笑,他们并不了解圣诞节的文化内涵,只是凑热闹。其实中国有中国的好东西,为什么中国的一些年轻人瞧不起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不健康,前途就不好。”一个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都懂得保护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可是我们有些年轻人连保护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的意识都不如外国人,我们不感到脸红吗?

  有人说春节不如洋节温馨和浪漫。我认为这是近年来城市春节年俗文化活动减少所造成的误解。其实中国人过年最能体现出来的是温暖的家情、亲情、友情,许多娱乐活动非常有趣和浪漫,例如元霄节观灯、玩灯、戏曲表演、社火表演等等娱乐活动,其热闹、欢乐的场面并不亚于圣诞节。

  有人把我列入否定中华龙的同类,我感到好笑。据我所知,凡是真正的民俗学者,是不同意否定中华龙的观点,只有那些对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的人才会提出否定中华龙的观点。

  有人提出“春节应创造性的回归”、“过一个人性化的春节”。我同意这些观点。年俗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创新,不断补充新内容、新形式。例如,现代许多人用手机、电脑、电话拜年祝贺,这也是一种表达情意的新形式,值得提倡。去年春节媒体采访我时,我赞同这种新形式。但是,我不同意有的人全盘否定春节年俗文化的观点。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仍适合于年俗文化的回归、创新和发展。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51,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