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申遗发起者称不是出于文化自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7日05:26 江南时报

  传文化,春节申遗有意

  为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唤醒国民保护春节年俗文化的自觉意识,增强国民保护春节年俗文化的责任感,弘扬春节传统年俗文化,近年来,我们策划举办了“中国南京春节年俗文化活动月”、“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等一系列活动。今年,我们又在《中国旅游地理》杂志第一期编辑了“中国年俗文化”专刊,并提出了“尽快启动春节申遗工程”的呼吁。

  我们的呼声和行动,得到了广大民众的理解和响应,也得到了不少政府官员的支持和帮助。据网上媒体调查,95.1%的人支持保护

传统文化。70.74%的人同意“春节申遗”。但也有少数人不同意我们的观点和做法。前几天,关于“春节申遗”的争论相当热火,许多媒体纷纷发表或转载各种评论文章。对此,我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说明大家非常关注我们的年俗文化。特别是近几天,有些评论文章逐渐向深层问题探讨,分析得很有道理。不过,有些人的观点仍可讨论,有的人甚至误解了我们的观点和用意。为此,有必要进一步阐述我的观点。

  有人说我提出“春节申遗”是炒作;有人说我是与韩国人攀比;有人说我是文化自卑……

  我可以直接回答这些网友:我提出“尽快启动春节申遗的工程”这个观点,决无炒作之心,也无与韩国人攀比之意,更不是文化自卑。而是出于一个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从1993年开始,我即在南京大学开设“中国民俗艺术”选修课,至今,我虽退休,但仍上这门课。14年来,选修这门课的中外学生达到1万多人。从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学生学与不学这门课,效果是不一样的。正如同学们谈体会时写道:“以前在中小学没有学过这门课,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了解很少,也谈不上有感情。到大学补上这门课后,我们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艺术有所了解,逐渐产生了热爱的感情,也增强了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我不反对年轻人过洋节,但我不赞成冷漠本土的传统节日。前年,我就在媒体上曾呼吁:“过洋节莫要忘记本民族传统节日。”可是,呼吁并没有引起重视和关注。现在,不少青少年儿童崇尚洋节、冷漠春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我想这种现象再也不能发展下去。这就是我在今年提出“尽快启动春节申遗工程”的动机。首先声明:我没有说过“只有申遗成功,才能遏止年文化的消失”这句话,这个观点是记者所加。我认为“春节申遗”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保护手段。我提出的是“尽快启动春节申遗工程”。从提出申遗到实现(也有可能不能实现),是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要做调查、研究、整理、抢救、宣传、保护等一系列的工作。韩国申遗成功的“江陵端午祭”就是最好例子。我国申遗成功的“昆曲”、“古琴”、“十二木卡姆”不也是如此吗?就是现在我国候选的几个申遗项目以及若干个已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的项目,不都是要经过这个过程吗?申遗的过程就是保护的过程。如果不提出申遗,从政府到民众都不会引起重视和关注。正在向申遗发起冲击的“南京云锦”最能说明问题。“南京云锦”在未提出启动“申遗”之前,国内外知道的人并不多,当时状况不好。自提出启动“申遗”工程后,政府重视,媒体宣传,民众关注,上上下下都在为云锦“申遗”而努力,并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从而促进了人们的保护意识。如果“申遗”成功,当然对云锦的发展非常有利。即使不成功,对云锦也起到了保护作用。

  有人把“春节申遗”说成是要送入博物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文化遗产?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春节不是文物,是流传于中国人中的活态的立体的民俗生活,它怎么会因“申遗”而进入博物馆呢?

  有人举例说昆曲申遗后,也未能挽救它的处境。我也不同意这种看法。昆曲必竟是少数人掌握的艺术,欣赏者也不可能人人都爱好。它怎么能和普天下华人共同欢度的春节相比呢?何况昆曲申遗成功后,首先它得到了保护,也有了发展。至于进一步推广、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以往,大学生对昆曲不了解,更谈不上喜欢。申遗成功后,昆曲已进入大学校园,师生们了解后,还是欢迎和喜爱的。

  民俗文化好比一座大熔炉,“中国人”是这座熔炉中共同熔炼、锻造出来的。几千年来的中国年俗文化,一直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博大、包容、开放的民族,我们发展自已文化,并不排斥、抵制外来先进文化的吸收和融和。在历史上,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后代子孙树立了榜样,曾经为我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民俗文化,走在世界文化的前列。而春节年俗文化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华民族后来的子孙们,让我们充满自信心,为抢救、保护、弘扬传统年俗文化共同努力吧!

南京大学教授 陈竟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51,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