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瞻:政府民生新举冲击新三座大山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5日16:03 新华网

  民生,不只是一个靓丽的字眼,更是鲜活的实践,百姓真切的体验。2006年,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政府工作的着力点。一项项新举措的出台,一个个“老大难”问题的化解,一张张笑脸的出现,成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生动体现。

  向新“三座大山”冲击

  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

  2006年秋季开学,广西北海市民王女士收到一封来信。信中说,学校开学不收学杂费,只收课本和作业本费用,“外出打工的姐姐可以帮助出这个钱,不需要您再给我钱了”。来信人是她在当地最偏远的合浦县曲樟乡扶持的一个四年级女孩。

  “自古读书需交费,而今上学不花钞”,广西马山县一名初中生写的这句诗道出了人们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的欣慰。2006年,各地“争先恐后”作出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的决定,成为继全面免除农业税后又一场惠及广大农民的“及时雨”,体现了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

  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农民获得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广西天峨县实施这项举措后,对农村小学生、初中生每学期分别只收65元、90元课本和作业本费,军烈属子女、孤儿和少数民族儿童还免收课本费,一个学期全县学生家庭减负97万元。有两个孩子读书的龙滩库区移民贺必员说,过去每学期开学都为学费发愁,要卖猪卖鸡才能凑够,现在打几天零工就能解决了。

  推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

  与教育一样,“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民生多艰之叹。2006年,由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的推广,许多地方的农民不再“小病拖,大病挨”。在这把“保护伞”下,过去经常出现的农民因病致贫和返贫现象明显减少。

  北海市合浦县党江镇村民冯人兴对此体会很深。2006年10月,他突发脑溢血,住院时家里卖掉仅有的一头牛两头猪,加上亲友借款,花了2.2万元。元旦前,他从县有关部门拿到了4000元住院报销款和3300多元大病补偿金。儿子高兴地说,家里又可以买牛了!

  建立廉租住房制度

  2006年,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愿望,在不少贫困家庭得到了实现。在江苏省常州市,低保户冯来福元旦搬进了每月每平方米1元钱的廉租房;在辽沈大地,在政府的帮助下,上百万棚户区居民告别了阴冷潮湿狭窄的“煤棚子”,搬进了他们梦寐已久的新楼房;在重庆,2000多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低保户住进了廉租房;武汉市300户特困家庭经历了乔迁之喜……

  除了为无房户、特困户解决住房问题,涉及更广大人群的商品

房价格快速攀升的势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针对
房地产
业投资过热、结构畸形、价格虚高的形势,中央政府屡出调控重拳,体现了政府调整社会利益,保证社会公平,建立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的努力。

  就业,夯实“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于“十一五”开局之年,不能不把特别的目光投向就业问题。去年一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得到了扎实的践行。

  老工业基地辽宁省近180万名国企下岗职工,在社保试点期间与企业解除关系成为“社会人”。对于绝大多数下岗职工来说,没有就业就意味着家庭生计无着。而正是从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出发,辽宁省提出“确保城镇有就业需求的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借助全省3900多个社区,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就业状况动态管理制度,确保出现“零就业”的家庭20天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为保证就业“含金量”,还针对不同情况作出规定:属于用人单位招聘,须签订1年以上合同;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可正式领取工商执照;灵活就业人员须达最低工资标准。2006年,辽宁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2006年第三季度,全国就超额完成了城镇新增就业全年900万人的目标。这一数字的背后,是各级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使出的“浑身解数”:为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务院专门于2006年3月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清理对企业使用农民工的行政性审批和行政收费,不得以解决城镇劳动力就业为由清退和排斥农民工;各地普遍建立了针对农民工就业的培训、中介和维权服务机构;为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少地方成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开设专门网站,举办专门的“双选会”。此外,各级政府针对“4050”人员、退役军人、残疾人等不同群体,按照“千方百计”的要求,采取积极措施,广泛开拓就业门路。

  一些地方调整产业布局,在招商引资上改变以往一味偏重引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做法,以优惠政策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企业进驻;不少地方开办了小额信贷业务,实行税费减免,扶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在教育体制上,对促进就业起到显著作用的职业教育在各地普遍受到重视和加强,而针对不同对象的各种就业培训则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一技之长。作为民生之本的就业问题得以夯实,保障了无数家庭的基本收入。

  在“共享发展成果”的引领下

  从2003年开始,我国年经济增长率一直在10%平台上加速。2006年我国GDP达209407亿元,同比增长10.7%。但是,与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巨大的财富积累相比,民生状况并没有得到同步和合理的改善,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区域、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失衡,社会保障制度和政府公共服务的缺失,造成了社会较多不和谐现象。让人欣慰的是, 2006年的民生进步,彰显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主题。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已经变成一种“政府自觉”,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并且越来越多地向建立和完善长期的机制和体制转变。

  检视2006年的民生状况,除了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其前行的足迹还印在社会其他方面。对众多非法生产的小煤窑的强制关闭,凸显出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置和严重污染问题的治理,体现了对人的生存环境的爱护;对农村五保户的供养,对流浪者的救助,对城市低保家庭救济标准的提高,彰显了对困难群体的人文关怀……各级政府的施政,越来越多地表现为一种善政,更多地转移到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上。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政府的天然之责。正是在这一点上,2006年,更多人从民生进步中加深了对“政府”概念的理解:北海市的部分精神病患者家庭得到了政府提供的免费药物;沈阳市的低保人员享受到免费供暖;成都市体育用品厂51名被拖欠工资的工人,在金牛区法律援助中心指定的律师帮助下,讨回了血汗钱;重庆市南岸区的被征地农民,可以每个月领到失业保险……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孙中山先生曾说: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社会中的各种变态都是果,民生问题才是因。民生问题与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社会和谐。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轫之年,人们对2006年“和谐”的感受各不相同:北海市党江镇渔江村的农民,喝上了政府“人饮工程”送来的清洁水,不用再排长队购买1元钱50升的高价水;四川省广元市的贫困留守儿童,在当地妇联“手牵手”结对帮扶救助下,与家里的亲人进行了团聚;山东省淄博市特困群体中的大病患者,获得了政府从福彩公益金提取拨付的救助金,不再担心遭遇“见死不救”……

  人们对2007年的民生有理由抱有更多期待: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免学杂费,对其中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

卫生部承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80%的县(市、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不低于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各地政府对事关民生的各项工作,也确定了相应的目标。

  人们相信,2007年,在“共享发展成果”的纲领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民生福祉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梁思奇 张非非 黄会清 李舒) 来源:半月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24,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