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条新的助人之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2日17:17 中国青年杂志
采访-本刊实习记者 赵涛 “乐于助人”,从小学时代的操行评语开始,快乐着我们心灵的同时,也温暖着世间的每个角落。无论是润灵的“小 荷才露尖尖角”,还是刘阳解决几千人就业的民生实际,我们都欣喜地看到,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他们或倚重智慧点拨,或走 市场运作的路子,新型助人的模式,尽管创意不同,方式各一,但相同的爱心旗帜下闪烁着的,都是以己之力,助人奉献的温 暖火苗…… “润灵”:用智慧拨亮爱心那盏灯 2004年暑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张浩而和她的同学一起去了贵州,艰苦而时髦的民族文化调查。她们见到 了传说中夜郎国的闪闪银河,更流连于杜鹃林、吊脚楼的美丽,然而,目睹了更多苗寨生活的贫困,每个人的心都沉甸甸的。 更何况,张浩而碰到了她常常提起的那个故事。 “那天去威宁县一个山村,我们买了火腿肠和面包带给当地的孩子。离开的时候,一个小男孩拉住了我的衣服,我俯 下身子,听见他说:姐姐,你说我是不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吃火腿肠的人?” 为了不打破孩子的美好期待,张浩而眼角湿润着撒了个谎。那句话,萦绕了她30多小时的火车旅程,一直到回到熟 悉的北京,她都在想:我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共赢的公益运营模式 从贵州回来,张浩而发起成立了“润灵计划”,这是全国高校商学院中第一个社会公益性组织。“润灵”取自“滋润 万物生灵”之意,他们秉持的精神是:不搞募捐,自食其力、智慧助人。 最初,“润灵”和所有的爱心社团一样,想靠校园义卖来帮助那些处在贫困中的孩子。凛冽的寒风中他们在校园摆摊 卖杂志,一整天的忙碌,不仅耽误课,收入也很少。许多同学觉得这种传统的方式效率太低,帮扶的力度也小。那段时间,他 们探讨最多的是能不能有高效的方式,能不能把商学院的思想融入到公益组织的运营中去? 张浩而提出的想法是公益实习,光华管理学院的平台可以吸引一些商业资源,如果利用假期的时间安排学生去各大知 名企业实习,再用实习者捐助的部分薪水来资助贵州的高中生,这样岂不是对几方都有利? 2005年暑假,他们尝试着做了第一届,Intel公司、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等知名外企同意提供实习机会进 行合作,第一次就有4000多同学报名。暑假开学的时候,25名学生捐的2.3万元实习收入,基本上解决了70名贵州 同学的生活费。 到现在,润灵公益实习共举办了三届,包括安永华明、西安杨森、霍夫曼国际公关等在内的18家名企参与,72名 志愿实习生公益实习后捐助的近8万元善款,已作为生活费送到贵州学生手中。 为了扩大规模,“润灵”还成立了QBUY校园专业购物平台。QBUY以网络和会员俱乐部的模式为高校学生提供 优廉的商品和贴心的服务,在北京部分高校里免费送货,整个活动运营有声有色。QBUY的获益一半用于自身发展,另一半 用于资助延庆县的高中生。 利用自身的优势,“润灵”还进行校园活动策划,为厂商校园市场的宣传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并收取合理的费用。他 们两次前往贵州的费用就是为赛尔网络、万事达卡承办校园活动策划的收获。 用智慧让世界充满爱 “是你们给了我前进的力量,让我明白勤奋学习走出贫困是多么重要的事。多少次的迷茫、无助,现在都没有了。” “认识你们,让我对大学生活有所期待,让我明白,人生其实可以有更多的关怀、帮助,更加充实。你们的微笑和鼓 励让我感受到亲切、感受到爱。” 2006年暑假,“润灵计划”支教团的同学们又一次走进贵州,震惊、感动、回味无穷而又纷繁许多,尤其那些朴 实的留言充盈在他们记忆的点点滴滴。 每年暑假,“润灵计划”的志愿者们都要去贵州,去家访,去支教。 润灵人特别关注所资助的弟弟妹妹的心灵世界,他们明白,捐助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如何启迪智慧,让大山里的他们 走出小圈子,放眼广阔的世界。为了使同学们有更持久的目标,张浩而给他们开设人生与职业规划课,金融服务、咨询、公关 ,这些山里孩子甚至从没听过的职业名称竟让他们十分感兴趣,甚至明确了以后的专业。一点点智慧的点拨,对于孩子们来说 ,那是一扇扇明朗的天窗。 支教的时间是短暂的,“润灵计划”更多地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受资助的贫困高中生“一帮一”,跟他们进行信息上的 沟通、学习上的辅导,消除贫困学生的自卑感,鼓励他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一封封书信穿梭在北京和贵州之间,不知给多少 孩子驱散生活的阴霾,带来生活的勇气与阳光。 毕节一中读高三的娟子学习没有动力,成绩一般,和她“结对子”的何儒斯慢慢地通信鼓励她,帮她重建自信,现在 她已经排进班里前两名。小娟在一次来信中说:“哥哥,你们给我带来的不仅是外面世界,而且还带来了梦想和希望。我的目 标是清华大学,尽管很遥远,但我会非常努力地去实现。” 正是通过这种朋友式的鼓励与帮助,这种思想和物质的双重帮助,实现受助学生志向的升华和人生的砥砺,他们力图 通过这种“学费资助+信息沟通+学习辅导”的方式让受助学生点燃理想之灯,走出贫困,反哺家乡。 “社会企业”的探索与期许 每年,润灵志愿者们都会走进儿童村,都会邀盲校的孩子来感受北大校园;每年长假,张浩而都要接河北丰宁的同学 来北京;刚刚过去的一年里,他们去了三趟延庆,给整年级的高中生作励志报告;今年,贵州的孩子高三毕业,他们就能收获 硕果了。 现在,“润灵计划”一步步趋于完善与成熟。已经拥有贵州基金部、公共关系部等五个部门,工作人员70人,志愿 者300多人。在“润灵计划”宣讲会上,张浩而说:“任何一个公益事业,要想取得长久的发展,都必须建立在对各方有益 的基础上,这样的公益事业才能做得长久。” 虽然有了不小的成就,作为组织者的张浩而更思考着“润灵”的将来,她希望“润灵”能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作为背 景和平台,目前正着手拟定一份商业策划书,去争取个人或基金会的投资,把“润灵”继续扩大,把公益实习做到全国高校的 规模,让更多的人群受助。 临近寒假,“润灵”的假期实习又在紧锣密鼓地操作之中,智慧的润灵人对即将参与公益实习联络的会员进行了培训 ,他们明白,良好的公关会有更多的职位,多一份职位就意味着多一个重回校园的书包。 “相信现在只是我们的牛刀小试,将来的探索和呈现将会更加宏伟、更有效率,最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我 希望自己终有一天会成为一个毫无疑问的社会企业家,这是我一生的追求和目标。”在一份近乎北大四年毕业总结的文字中, 张浩而这样写道,这篇总结末尾整齐的律诗更让人们对这位22岁女孩和两周岁的“润灵”充满了期许:画眉安知春来早,鸿 鹄已过松花江…… 刘阳:志愿者是我的信仰 茶艺馆里,茶香袅袅,丝竹悠扬,明眸皓齿的茶艺小姐款款而来,续水、斟茶,轻柔美丽,落落大方。 一般人不会想到,她们是聋哑姑娘。两年前,她们还呆在无声的世界里打发着灰暗的日升月落。一份茶艺工作,燃亮 了哑妹们的生活热情,融入社会的生活宛如杯杯香茗,滋润着她们的心田。 这些变化,得感谢刘阳,2004年初,他开展的“让无声世界绚丽多彩”——聋哑人茶艺培训活动,因为能满足不 少人希望有个私密空间谈话的需求,成功解决了几十位聋哑姑娘的就业问题。 刘阳是个很聪明的人,交谈中他总会灵光一闪,一个“金子般的点子”脱口而出,而往往一个点子就会解决一大群人 的就业问题。这位职业志愿者,三年以来共开发创业性公益岗位十余种,在沈阳市范围内已安排4800人就业。 让城市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爱 今年36岁的刘阳是沈阳市大东区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这个机构在共和国的行政序列表里找不到,然而,在 沈阳市的下岗职工、农民工、残疾人看来,这个部门所能解决的,是最关乎他们柴米油盐的民生大事。 刘阳也不是一个“官”,在大东区民政局,他是一名不拿任何报酬的专职志愿者,并且四年来已经搭进了20多万元 ,很多人不理解,刘阳怎么把这个“无偿的差事”做出了瘾? 谈起刘阳的创业故事,可谓坎坷:从22岁开始,他就在商海里闯荡,先后办过美术社、畜牧场,后来美术社遭遇街 道拆迁,畜牧场碰到大洪灾变成了烂泥塘,东挪西借的几十万元全泡了汤,那半年里,失业的刘阳处在人生的最低谷。 靠打工挣了3000元后,不甘心的刘阳又开始创业,1998年,刘阳把握住沈阳搞“亮化工程”的机会,成立了 广告公司。经过几年努力,公司生意颇为红火,发展顺风顺水,可在2002年,刘阳却突然“转行”了。 “那年,大东区市民服务中心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当时我对志愿者的理解就是学雷锋,助人为乐,因为自己体会得 到人在困境中渴望被帮助的那种心情,所以就想去尝试一下。”当志愿者一年服务期满后,刘阳却无论如何不愿重新做老板, 因为他已经爱上了这个“职业”。他把公司交给自己的弟弟,全身心地做起了一名全职志愿者。 失业半年的经历,求职的茫然与困惑,都刻在刘阳的记忆里。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期的阵痛是许多平常百姓都会遭遇 到的,每天上街都会碰到下岗工人的黑摩的、擦鞋摊,一双双无助的眼神在提醒着刘阳,怎么能用自己的努力帮助他们。在市 场中摸爬滚打十几年的刘阳明白,“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用创业带动就业,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他看来,让更多 的人创业成功,远比他挣多少钱更有意义。 当了志愿者后,刘阳负责对失业下岗人员的劳动培训和指导,成了年轻人创业的“军师”。他在培训课中提到速冻食 品配送,当时这个行业在沈阳市场需求很大,而且不需要太多的技术,一番话点亮了下岗女工陈娜的心思。在刘阳的鼓励下, 她成立了民生物流配送中心,刘阳帮助联系厂家,还借给她部分启动资金和冷藏车。经过两年的运作,陈娜自己三个配送站的 生意红火,还安置下岗职工50多人。 除了物流配送,刘阳在100多个社区里设立的社区服务员,除负责有线电视、水电等收费外,还主动在社区开展打 扫卫生、协助治安、扶老助残等工作。 社区垃圾分类回收员的设立更解决了近500人的再就业问题,刘阳把低保人员、农民工组织起来,统一服装、证件 、车辆,由专人负责组织销售。进城务工的黄振玉一家都从事废旧物回收,以前走进小区人家对他们像防贼一样,加入服务中 心之后,老黄都会碰到居民主动打招呼,再也没有了被人看不起的心理的他,常常帮社区清扫积雪、垃圾,用老黄的话说:“ 感谢刘阳帮我们找到了家的感觉。” “帮助一个人的喜悦,感染着我和我身边的每一个人。”盘算着自己的“政绩”,刘阳高兴地说,“真希望这种感染 能像接力棒一样不停地传递下去,打破时空的界限,让这座城市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爱的温暖。” 市场化助人的新路子 “真正帮助一个人,就应该更新他的就业理念,心思活了,才能走出新路子。”几年来,刘阳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大东 区的所有社区,刘阳和志愿者们把“SYB(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培训”课程送进社区,对有创业想法的青年,刘阳更是不遗 余力地进行求职成功策略培训。 服务中心的办公地是民政局无偿提供的,可水电费、电话费、聘请专职志愿者费用需要自己出。刘阳是一个聪明的经 营者,他不会老做赔本的买卖。靠市场运作的回报帮助青年创业、就业,这才是刘阳要走的路。 刘阳探索实施了“就业创业中心会员制”,会员交纳的会费,最少10元,多的可根据实施中心提供项目的赢利额自 愿交费。现在,15个街道办事处已经成了中心的团体会员,还有1000多名个人会员。 刘阳欣赏并一直推行“SYB”的创业方式,可资金的匮乏是许多青年创业面临的难题,为此,刘阳确立了会员基金 制。通过社会募集、捐助、会费、申报小额贷款等方式来筹措运作基金,为缺少启动资金的创业者提供“第一桶金”,申请基 金的创业者两年内免除利息只还清本金即可,同时依志愿再投入,作为中心的新一轮资金,形成了滚动式基金制度。 都说刘阳点子多,因为他经常在社区里转悠,“社区里缺少啥服务啊?”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刘阳看到社区零售市 场的潜力,便联系厂家免费提供冰柜,招聘社区待业人员经营,盈利后再偿还冰柜本金。目前,200家便民网点采用统一配 货的管理模式,由服务中心安置就业的30多位配送员从厂家批量进货,再分送给各网点。这一做法,既为居民提供了便利, 又解决了近300人的就业问题。 这段时间,刘阳正风风火火地忙着铁西区健康中心的筹备工作,他看重的是健康产业红火的发展前景,他说,这个中 心又可解决包括大学生在内的100多个就业岗位。 现在,志愿者成了刘阳生活的全部话题,即使是上网聊天时,他跟人聊的也都是志愿服务。成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志愿者”后,外省市的人们纷纷请刘阳指导如何创业。有时,他会跟求助者一唠就是一个月,“把自己的经验和窍门都传达给 对方,一点不隐瞒。” “生活中我这人没什么特殊爱好,不会抽烟喝酒,不打扑克麻将,可是我有信仰,志愿者就是我的信仰”,电话里刘 阳这样跟记者唠嗑,洋溢的热情温暖着三九寒冬。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