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关注留守儿童:呼吁加大寄宿制学校投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6日20:15 CCTV
代表委员关注留守儿童:呼吁加大寄宿制学校投资
采访现场

代表委员关注留守儿童:呼吁加大寄宿制学校投资
留守儿童新的希望

代表委员关注留守儿童:呼吁加大寄宿制学校投资
统计数据

点击观看本新闻视频

  CCTV《一丹两会信箱》3月6日播出“关注留守儿童”,以下是节目内容。

  主持人(敬一丹):

  打开信箱,心里既有期待,也有猜测,像留守儿童这样的话题,什么人在关注,多少人在关注,人们的关注点都是什么呢?在网上我看到有一位网友有这样的留言,他说“我们常年在外面打工,不知道有多少像我们这样的父母,一到了晚上,就看着小孩的照片流泪。我们真的盼望孩子就在我们身边,不知道天下有多少像我这样无奈的父母有这样的期盼。”

  现在回想起十年前我刚做政协委员的时候,也曾经关注过流动人口,那时主要关注流动人口中的青壮年。后来几年,就是在九届政协的时候我曾经提过一个建议,就是要关注流动人口背后的女性。不知不觉之间,在男人、女人的旁边又长成了一代流动人口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随父母,走到了城市边缘,有更多的孩子呢留在了乡下,在乡下他们分散在一个个村庄,一个个家庭,更不容易被人关注到。面对着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认识,比如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观察这个现象,可以是一个说法。从社会学的角度,从教育的角度,都可以给出它的说法,今天我们的话题呢,我们想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有一位乡村教师给我们写信说,“我最发愁和担心的就是一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学生,由亲戚寄养的留守孩子。这些孩子成绩大多很差,最让人揪心的是他们孤僻、脆弱,无法与人正常交流。一旦辍学,他们更像是脱疆的野马,难以约束。”

  我在四川采访的时候,曾经采访过很多农民工,他们说对自己留在乡村的孩子最担心的不是他们的温饱,而是他们的心理。

  好,我们看看我们的镜头所反映的留守孩子。

  解说:

  四川邛崃夹关镇草持民村小学有在校生141人,其中45%属于留守儿童。十岁的杨雪莉,父母在北京打工,自从5岁起,她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记者:

  平常就你们两个人?

  奶奶:

  啊。

  解说:

  雪莉带记者来到了她父亲贷款修建的新房。新房建好后,他们一家三口还没来得及好好住上一顿,为了还清贷款,父母又开始外出打工了。

  记者:

  你回到这个房子里来,爸爸妈妈都没在,就是一个空房子,你还想回来吗?

  杨雪莉:

  想。

  记者:

  你想回来做什么呢?

  杨雪莉:

  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让爸爸妈妈回来看到。

  记者:

  那字自己写的?

  杨雪莉:

  嗯。

  记者:

  杨雪莉,郭荣美、杨照军。那是谁?

  杨雪莉:

  我爸爸妈妈和我的名字。

  记者:

  你爸爸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是在想爸爸妈妈写的字吧?

  杨雪莉:

  嗯。

  解说:

  而同一所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罗德明性格内向,几年前罗德明的父亲外出打工,遇

车祸死亡,后来他的母亲为了生活,又离开他去城里打工。现在罗德明虽然和爷爷奶奶住在一个院里,但却自己单独住一个房间。平时回家后,罗德明要喂养母亲留下来的两头猪,性格内向的他总喜欢一个人到外面去打游戏,很少和其他小朋友玩耍、交流。

  记者:

  你心里高兴的事,让你生气的事,你会跟谁说呢?

  罗德明:

  没跟谁说。

  记者:

  跟奶奶说吗?

  罗德明:

  没有。

  记者:

  跟妈妈说吗?

  罗德明:

  没有。

  记者:

  跟老师说吗?

  罗德明:

  没有。

  记者:

  那跟谁说呢?

  罗德明:

  谁都没有。

  记者:

  高兴、不高兴都搁在自己心理呀?

  罗德明:

  嗯。

  记者:

  不想跟一个人说吗?

  罗德明:

  不想。

  记者:

  你有没有特别高兴的事,特别想让别人知道?

  罗德明:

  没有。

  记者:

  那你有没有特别不高兴的事,也想跟人说一说,说完了心里头就舒服一点?

  罗德明:

  不想。

  记者:

  有没有不高兴的事?

  罗德明:

  有。

  主持人:

  看着真让人心疼。刚才这个短片,我们的演播室有一位观众和我们一块儿看了,是特殊观众。我们请来的人大代表刘明华。

  这些孩子在看您起来,可能跟您挺近的,四川的孩子,离重庆很近,可能这样的孩子您在重庆也接触过?

  全国人大代表 连续三年提交留守儿童议案 刘明华:

  对,因为近年来我比较关注的是孩子的事,尤其是“两会”之前,这次到重庆南川、垫江、四川临水等地做了调查,和一个课题组。这里面也遇到了刚才电视片中间类似的孩子。总的来看,他们比较孤僻、内向、封闭。我这里有一个照片,在垫江调研的时候,有一对姐弟,父母是在外面打工八年,长期不在。这个孩子我们实际上跟他感觉到,跟他接触的时候感觉到有一些内向,包括拍这个片子,拍照片都非常费力,他好像没有跟外面接触的一种能力,非常不配合,叫做。拍完之后,弟弟又哭了一场,为这样一种行为感到很大的压力,和正常的孩子,明确感觉到缺少一种交往的能力,心理上有一些问题。

  主持人:

  我想发出这样的声音,不仅仅是我们面前的人大代表刘明华,还有很多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这几年陆续发出这样的声音。

  人大代表 汪春兰:

  像目前这个留守儿童,他不光是他的成长问题,而更为重要的是心理一系列反应问题。心理的问题出现在哪里?一个是冷漠,一个是自卑,还有一个是对他人不太信任,这是一种。将来延伸一个道德问题。道德问题,长期得不到家庭良好的教育,得不到父母的爱,他老觉得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人大代表 司敏:

  这些孩子的心理疾病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好,将来可能会影响到他走入到社会中间,影响到他跟别人的沟通,那么他的生活,甚至对他将来,这个孩子的家庭都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

  人大代表 徐永光: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非常容易导致他们的行为失范,有的时候会有一种攻击性的行为。现在在未成年犯罪当中我,很大一部分是留守儿童。有一个省的少管所里面调查,50%的未成年人犯是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本身的总数实际上整个不到未成年人的10%。

  主持人:

  好,我们听到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声音。现在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总体状况到底是什么样呢?就光是有多少人数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也了解了一下,做了一个初步的统计,我们来看一下。

  现在我们国家农村的留守儿童有一个说法是占2000万,占农村儿童的18%-22%,刘老师,您觉得这个数字和您所了解到的……

  刘明华:

  是这样,如果按照全国的农村孩子来算,大概是20%左右或者10%几。但是重要的是所谓留守儿童概念,应该集中在几个劳务大省,尤其是西部地区。以重庆、四川为例,比如重庆,留守儿童的比例肯定占农村孩子的50%左右。

  主持人:

  我在四川采访的时候,走进一个学校,一个班一个班的调查,到四、五年级,高年级的学生,我们一问你们有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的吗?那些孩子已经有对话能力了,他们就问你是问他们出去打工有时候回来呢,还是总在外面打工呢,还是爸爸妈妈双方都出去打工呢,我说凡是出去打工的都算,然后班级的同学,几乎百分之百的同学全都举了手,几乎每个农村的孩子父母都有出去打工的经历。我们看到这个数字,可能是全国平均的数字,像人口大省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如果按老百姓人之常情来说,孩子和爸爸妈妈在一起,那是天经地义的。而且从一个普遍现象来说,好像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这么多孩子,这么长时间的离开父母,又不是因为战争和动乱的原因,太罕见了。

  刘明华:

  对,这是中国当代社会出现的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本来留守孩子这个现象实际上是世界性的,它不是中国才有的。在亚洲、菲律宾也有很多,但是中国这个群体实在是太庞大了。

  主持人:

  又集中、又普遍。

  刘明华:

  对,主要是这样的,隔代教育。父母不在家,一般都会托给他的父母,爷爷奶奶。我调研一个孩子,历史二中,他们的留守孩子里面,67%是爷爷奶奶管,然后还有30%多一点是给亲戚。给亲戚肯定是不太好管的,管严了,担心家长有意见或者孩子有意见,实际上不可能管得太严,爷爷奶奶管的话,那就是我们说的隔代教育,里面的问题很多。本身家庭,父母不在,缺少温情。温情对一个人的成长实际上是很重要的。没有温情,他的心可能变得比较硬。

  主持人:

  很淡漠。

  刘明华:

  对人情,对情感可能是比较淡漠的,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他不能够和人交往,长大了之后不能够融入社会,甚至可能就会产生一种对立情绪,和这个社会,和人群。

  主持人:

  甚至有敌意。是吗?

  刘明华:

  就是这个问题。

  主持人:

  我在四川另外一个村庄曾经问过一个孩子,说你们长大了想做什么,我根据以往的采访经验,孩子们会很有想象力,比如说长大想当老师、想当医生,想当飞行员等等。但是村里的孩子都告诉我说我长大想打工。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65,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