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继续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第一关键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9日10:33 中国新闻周刊

   民生,不仅仅是“大礼包”

  “民生”继续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一“关键词”。

  但仅仅是以“大礼包”视之,并不能完全解读中央系列民生政策背后的深意

  ★ 本刊记者/杨中旭

  3月5日上午9时,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第四次提请全国人大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这份报告中,一连串数十亿至数百亿级的数字,照例引来了代表的掌声和民间的热议。总理“送出”的“大礼包”,显现了中央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倾斜”。

  “民生”继续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第一“关键词”。但仅仅是以“大礼包”视之,并不能完全解读中央系列民生政策背后的深意。

  各方普遍注意到,仅仅一周前,新华社发表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这一文章得到了理论界和境外媒体的特别关注。

  总理回应社会期待

  去年两会期间,2006年3月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会议时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当时的舆论普遍认为,这是中央对此前诸多社会争论的回应。

  在此之前的大约两年时间内,以“郎旋风”为标志,理论界为主的社会各方持续了一次关于改革的争论。其中,以改革中出现的一些不完善制度或不公平现象为据,出现了否定改革的声音和暂停改革的主张。

  事实上,在2005年,温家宝总理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度提出了“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此后在医疗、教育、住房、环保诸多民生问题上进行了财政倾斜和政策调整。这也是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

  但是,社会各方对这一调整显然有更高的期待。

  2005年教育大讨论时,接受本刊采访的多名教育学者认为:中央完全有财力解决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诸多问题。他们的视线,都盯上了2004年中央财政收入高达21.4%的增幅。一位学者说:“只要政府下决心,将教育支出占GDP4%的历史欠账补上应该很快就能实现。”

  同时,民众对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政府公共品支出的期待也在不断攀高。面对呼声,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去年曾对本刊记者坦承:同时解决上述问题,财政能力无法承受。

  人们注意到,温家宝总理在上述文章中重申,“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这个“不发达”首先是指生产力的不发达。

  温总理还援引邓小平15年前的讲话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温总理由此强调,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换言之,发展经济仍是中国的首要任务,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温家宝讲到,只有持久发展生产力,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只有随着生产力发展而相应地逐步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持久地实现生产力的大发展。

  温总理的此番表述,阐述了当前中国的两大任务之间的关系,也对当前社会争论的焦点问题作出回应,无疑有利于在中国面临政策抉择时统一思想。

 [1] [2] [3] [下一页]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