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非营利组织风潮润及中国:穿衣吃饭就可行善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09:48 国际先驱导报
非营利组织(NPO)在中国社会生根发芽,为公益事业开辟了一方新天地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唐轶、刘路发自北京 坐落于北京清华大学旁的“卡拉”餐厅,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图书馆原馆长安妮·鄄女士等人创办的。该餐厅以美国正宗热狗为主打,用收入中的赢利部分设立教育基金,资助中国的贫困失学女童。 “卡拉”餐厅与一般餐厅的不同在于,它赢利,但并不以赢利为目的,而是将利润用于公益活动。它属于新兴的非营利组织(即Non-profit Organizations,NPO)。 非营利组织给普通人提供了一条为公益事业做贡献的便捷途径。普通人可能很少会刻意去献爱心,但如果周围遍布着“卡拉”餐厅,那么我们将经常与公益结缘。如今,像“卡拉”餐厅这样的非营利组织的经营实体在中国社会生根发芽,为公益事业开辟了一方新天地。 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NPO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娜拉向《国际先驱导报》讲述了她在日本的亲身体验。一次因当地政府管理失职造成了河水漫堤,淹没数百户当地日本居民的房屋,事后当地一家非营利团体自发慰问,帮助民众和与政府沟通,成功化解了民众对政府失职的不满和一次可能发生的危机,将一场耗费巨大社会成本、引发社会矛盾、严重降低政府威信力的事件处理得极为妥当。 非营利组织的初衷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提供政府无法提供而市场又不愿提供的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并非无利润,而是所得利润只能用来维持组织设立时所制定的非营利性目的的运营,剩余部分要用于慈善事业。而在非营利组织就业的长期雇员也不同于志愿者的无偿奉献,他们同样领取工资,享受医疗保险等福利,因此在欧美许多国家发展非营利组织成为增加就业的一种政策。 在法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政府为众多NPO提供帮助,NPO则在社会中调和矛盾、弥补政府和企业的不足。通过推动就业,缓解社会危机,优化社会结构,润滑政府与民众的关系,NPO成为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着力量。 公益就是穿衣吃饭 随着NPO的观念逐渐被接受,国人对商业性公益活动也逐渐表现出了一定的宽容。一位参加非营利组织活动的中国农业大学学生表示,“一些商业性的公益活动能够更好地调动起年轻人的积极性,毕竟年轻人需要些经济支持嘛!” 吃热狗、买衣服,这些看似是普通生活的一部分,随着NPO的介入,也逐渐融入了公益活动本身。而与义卖不同的是,公益“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刻意去做某一件事情”。正如安妮·鄄女士所说:“公益活动没有固定的形式,它不是一块招牌,而是一种生活,只要心存公益,公益生活无处不在。” 中国NPO未来路漫漫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国NPO的发展,以及随着外国资本、大型跨国公司资本一起进入中国,外国NPO、国际性的NPO的现实存在,给中国起着示例作用。但国内外NPO有着“质”的差距。其中最明显的是,中国NPO成长的法律平台仍未建立;中国大环境下的非营利活动缺少激励和监督。而在国外不仅建立有捐赠的免税激励制度,而且有一系列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和财务公开制度。 娜拉认为:“虽然近年来中国的非盈利组织有所发展,但中国NPO发展之路还很艰辛,与西方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