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好耶CEO朱海龙:中国互联网广告第一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3日16:50 外滩画报

  《外滩画报》

  3 月初的那场收购,把朱海龙从幕后推到了台前。此前,作为互联网广告技术和服务提供商的好耶CEO,他已经在业内享有盛名。和分众传媒的并购,让他成为了更多创业者的关注点—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北京外联部官员成为今天的互联网广告大佬?

  文/ 彭朋 李政(实习) 图/ 张洪兵

  3 月1 日上午,分众传媒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以7000 万美元现金和价值1.55 亿美元的分众传媒普通股,购并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广告及互动营销服务提供商新好耶信息技术( 上海) 有限公司( 下称“好耶”)。按照协议,如果在2007 年4 月1 日到2008年3 月31日的12 个月里,好耶达到特定的收益目标,分众传媒将再支付价值7500 万美元的普通股。这也是最近几年中国媒体领域最大的一起收购案。收购不仅让分众成为大赢家,朱海龙本人和他的管理团队,也因成为分众的股东而身价倍增。

  收购也让朱海龙变得异常忙碌,采访时间一改再改。本来是可以周一(3月5 日)采访的,但和新老板(注:

分众传媒CEO 江南春)约定周一晚去北京出差的时间突然提前到周日,所以只能拖到3 月7 日。采访当日,因为并购后的一个又一个会议,本来约好下午的访问,又被拖到了晚上6 点多。

  虽然说最不习惯拍照,但面对镜头,朱海龙还是任由摄影师摆弄着各种姿势。拍照间隙,他的手机又响了,“是老板(江南春),对不起。”忙着电话会议的他,还不忘一边在办公室中找来两块巧克力给记者吃,一边小声对记者说,“晚饭时间了,你们也饿了。”

  已经顾不上晚饭的朱海龙,答应采访结束后再约见客户,然后向老板汇报工作进展。既然如此,为何要放弃IPO呢?“有老板不是坏事,他如果对我的工作有指导,让公司业务做得更好,为什么不呢?”朱海龙说,“人一定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业界的整合,这是很多中国企业不具备的。”

  从政府出来的4A 广告客户总监

  1990 年,朱海龙刚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毕业。“那时候大学生毕业,还是国家统一分配工作,我们没有选择的权利。”就这样,他去了专业对口的北京市政府外联办。和很多“围城”中的人一样,里面的人想出来,而外面的人却想进去。在政府工作的朱海龙向往着外面的世界。1994 年,朱海龙找到了机会。那时,他的一个已经是4A 广告公司达美高北京首席代表的大学同学,希望他能去帮忙。就这样,从未接触过广告的朱海龙,闯进了这个新世界。

  才做了一年,朱海龙服务过的一个客户,来上海发展,诚邀朱海龙南下。但已经在北京学习、工作多年的他,有些舍不得离开,“再说我也不喜欢上海。”

  最初,朱海龙只答应来上海帮一年的忙。让他自己也没想到的是,来了之后,他就有些不想走了。于是,从麦肯光明到FCB,短短几年,朱海龙就成了4A 广告公司的客户总监。

  2000年3月,已经成立两年的好耶,走入困境。当时正赶上互联网的寒冬,为网络广告提供软件技术支持的好耶,干了活却收不到钱。很多购买好耶网络广告软件的用户因没钱支付服务费,就拿网络广告位置抵债,仅这些欠款就超过了2000 万元,但网络广告位置在卖出之前,只是库存,不能成为公司现金。

  此时,搞技术出身的好耶原掌门人王定标,找到他的中学同学帮忙。那位中学同学当时正在北京发展,就为王推荐了自己的大学同学朱海龙。为了吸引已经是4A 广告公司客户总监的朱海龙加盟,从2000 年3 月到2000 年11月半年多的时间里,王定标几乎每周都会约朱海龙出来吃饭、聊天,和他聊公司的进展,聊公司的业务、这个行业的未来等。

  当时的好耶才二三十人的规模,和很多初创期的小型IT 技术公司一样,蜗居在上海西北角大柏树的一栋居民楼里,只是用一张白纸在门上贴着“好耶计算机公司”。这一切都让当时在高档

写字楼中办公的朱海龙记忆犹新。“ 我之所以选择来好耶,一部分是感动于王总的执着,第二是在他的逐步灌输下,我也觉得这个行业很有前途。”

  好耶的空降兵

  因为不懂互联网行业,来好耶之前,朱海龙整整考虑了8 个月。

  “ 我当时问自己三个问题,一是广告有没有前途?中国广告业从改革开放恢复到2000 年,也就23 年的时间。然后互联网有没有前途?互联网是一个新的技术的应用,我认为它也有前途。第三个问题,互联网广告有没有前途?互联网广告刚刚开始,方兴未艾,只要受众在不断加强,它就有媒体价值,有媒体价值做这个广告就是有前途的。这三个问题我得出的都是肯定答案。我认为只需认真去做,当成一个真正的生意去做,而不去想这里面是不是有泡沫,凭着这股劲、这个判断,我踏入了这一行。”朱海龙说。

  即便如此,现实还是让朱海龙在离开4A 广告公司前,好好地算了笔账。他告诉家人:“按我们当时的经济状况,如果我不工作,可以生活10 年。我们还有一辆车,把车卖了可以再活几年。实在不行我们把房卖了,还可以再活几年。既然这样,我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可好耶的现实却给朱海龙很大的压力,30 多位员工还等着发薪水。在2000 年10 月到2002 年最为困难的时候,公司账户上只剩下80 万元现金,朱海龙也想过再找风险投资,但没人理他。“怎么办?我们就只能靠自己造血,自己养活自己。” 朱海龙的办法是借助传统广告业的经验,卖掉这些广告位,把2000 万元的库存转化为现金。为此,好耶注册了广告公司。

  那段时间,朱海龙说自己就跟祥林嫂似的,“不断地跟人介绍好耶在做什么,互联网广告是什么,形势怎么样,能给你带来什么等等。”“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们连5000 元的广告单子都借。”

  靠着这样的韧劲,也利用过去做传统广告时的大量资源,朱海龙一步步把死的“广告位”变为现金。他们第一年就干得不错,获得了三四百万元的广告收入,公司的生存问题解决了。也是在这个期间,朱海龙认识了作为好耶天使投资人的江南春,并一见如故。

  后来,光靠卖手中的这点广告位不够了,好耶就开始和更多的门户网站谈合作、谈广告代理。中国最知名的网站如新浪、TOM、新华网及各地电信门户等200 多家网站都成为好耶的客户。于是,好耶有了一个新的转变,从卖软件转为卖广告。在北京、上海和深圳,好耶有了3 个网络广告分公司,工作重点由技术转为广告代理。从2001 年至今,好耶连续6 年在网络广告市场中排名第一,2006 年收入达到4.8 亿元。好耶也没有丢掉发家时的技术—网络广告软件,并在网络广告发布管理系统中占据85% 的市场,盈利率每年以120%的速度增长。

  2002 年,好耶再次搬家,入住兆丰世茂大厦28 层,与分众传媒成为邻居。此时的朱海龙也已经从好耶副总、COO 做到CEO 的位置,好耶员工也从当初的30 多人增长到如今的300 多人。

  “我和江南春熟得不能再熟了”

  一回到办公室,朱海龙就用那个印有竞争对手DoubleClick 标志的乳白色瓷杯泡茶。“这个杯子是DoubleClick 的中国区老总送给我的,我用了6 年,在好耶和DoubleClick 竞争最厉害的那段日子,我天天捧着它追着技术人员给好耶的软件升级,你知道人什么时候跑得最快吗?后面有狮子追你的时候,DoubleClick 就是那头狮子。”

  DoubleClick 是美国最著名的网络营销服务公司,1998 年登陆纳斯达克后一度成为华尔街的宠儿。当年好耶刚推出中国第一款商业化网络广告管理系统,DoubleClick 就进入内地市场,并迅速得到了新浪、网易、搜狐等一批知名用户。

  随着好耶的网络广告管理系统不断升级,朱海龙开始主动出击门户网站市场。朱海龙选择了新浪,“和新浪合作,我先后谈了两年。”拿下新浪后,DoubleClick 的客户就不断出走,好耶逐步取代DoubleClick 成为中国最大的网络广告服务商。朱海龙清楚地记得,2002 年9 月12 日,DoubleClick 中国区老总打来电话,希望好耶能接受他们在中国的技术人员,但朱海龙拒绝了。

  至今,朱海龙还在用这个杯子泡茶,他说要以此时时提醒自己,不能犯和DoubleClick 一样的错误,但他拒绝用“失败”这样的字眼来形容DoubleClick 撤出中国市场。“对竞争对手不但要重视,还要尊重,要知道,能熬过互联网冬天的企业都有值得被尊敬的地方。”不只对对手,对员工也是如此,“好耶最困难的时候,我们没有裁过一个人,没有降过一次薪,没有拖过员工一天工资,我不允许。就是出差,快月底的话,我也要把支票先签掉。工资一定要按期、按时、足额发放。”

  如今,朱海龙再也不用为资金发愁了。对于被收购,他坚持说没有遗憾,这只是完成了2004 年未完成的并购。早在2004 年分众上市前,就和好耶谈过并购的事情,但考虑到双方业务上的差异性会让美国的投资者觉得混乱,所以就暂时搁浅了。

  朱海龙很满意能被江南春收购,即便是放弃单独IPO,“我和江南春私交很好,我们是熟得不能再熟了。我们两个可以互相去做对方的CEO,他对我的团队很了解,好耶的管理层没有一个他不认识的。我们的合并,可以少去很多的磨合。”

  而在和分众相邻的日子里,朱海龙也没少去分众蹭饭。“经常是下午两点多才发现自己怎么还没吃饭,我就到分众的员工餐饮区看看冰箱里有什么,拿出来热一热吃。”有时候,他也和江南春一起去吃饭,“我们俩会去那种特别简单的小饭馆,50 块钱吃顿饭。”

  未来,朱海龙将以分众聘请的管理者的方式,继续领导好耶。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2007.03.15第224期《外滩画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