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刘晓峰:环保工作应该是两条腿走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5日02:26 新浪嘉宾访谈
主持人:应该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应的环保力度也在不断加大。 刘晓峰:对,经济发展的同时,四川的江河也有70%左右被污染了,所以我这次在全国人大会议提建议,必须提高治理污染的标准。因为现在治来治去,还是有污染,也就是说,只不过把严重的污染变成轻一点的污染,但是这个水还是没有达标,还需要把水稀释一下才能达标。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了节能、减排两个约束性指标,你对此有什么建议?2006年度的指标任务没有完成,你怎么看? 刘晓峰:指标确实难完成,但作为一个硬性指标,就是说要素性指标,全国都是这么定的。工业再发展,GDP再多,但是这个没做到,还是不行。我认为这很好,如果不上升到这样的一个水平,环保是做不好的。而且,我认为做不好的原因还有一条,现在环保部门地位还不高,很多工作做起来依然比较难。你理解? 主持人:我理解。但有评论认为,2006年降耗、减排的指标之所以没有实现,和官员单方面追求GDP的思想有关系,你怎么看? 刘晓峰:我认为不存在。现在考核干部,应该是全面的考核。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我们写了一个关于乡镇改革意见的报告,其中一个观点是,建议对乡镇这级政府不要考察GDP,提高到县这一级别综合考察GDP。 这个乡只适合搞农业,那就搞生态方面的;那个乡专门发展工业,那就去发展工业。这样总体评价以后,这个县的GDP还是增长。当然我们的考虑是局限在一个县,一个市或者一个省能不能这样做? 实际上,国务院已经有人提出一些新思维,但没有明细化。比如说划分优先发展区域、限制发展区域和禁止发展区域。对这些禁止发展区域,或者限制发展区域,国家应该有什么政策,都需要细化。比如说三江两地,包括青海、四川,这些长江和黄河的源头,是不是应该就发展旅游业,青山绿水,维持生态,保护长江、黄河流到下游的水都是清洁水。拿发达地区的财政收益去补偿这些地区,并不是说不让这些区域去发展,因为把生态保护好了也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主持人:那你认为在降耗减排方面,解决问题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刘晓峰:最大的困难,就是必须进行结构调整,要关停一些企业。近五年,四川省每年GDP总量以一千亿增长。可以说四川在全国范围内,环保质量还算比较好的一个省,青山绿水比很多地方多,但是四川每年还在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增长,与环保并不矛盾。 我的观点是,要消除干部的GDP思想,要建节约型社会。 主持人:吴敬琏先生提出一个观点,不应只依靠行政命令和约束性指标,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如综合运用市场交换、政策引导、完善税制、干部考核等各种手段,效果可能会更明显。对他这个观点,你怎么看? 刘晓峰:对他这个观点我同意。环保工作应该是两条腿走路,作为政府来说,环境保护肯定是政府职能;另一条路要社会参与,怎么参与?通俗地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怎么出钱出力?我的观点是,假如我这个企业有一定的指标,我现在不用,或者我通过技改以后实现零排放,我有一定的环境经验,可以把指标转移给另外一个工厂,让他去有偿使用,就像卖资源一样。 社会参与的情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老百姓环保意识的增强。这个一定要在整个民众中形成这样一种风气。比如说我们的垃圾分类问题,民众现在没什么意识……我认为这都包括在社会参与层面,不能纯粹靠政府带动。 当然政府有主导,政府要主导。在卖电池的商店放一个篓或者搞一个箱,群众买电池的时候把废电池带来扔在那里,再由环保部门统一来处理,这不是简单多了吗?但是现在老百姓随便扔,处理时又要分类,又要花多少工艺把这些电池从垃圾里面找出来。 主持人:但实际生活中,现在各个城市做不到。 刘晓峰:做不到。在商店里放一个收电池的箱子,现在也没放,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认为这个电池收了以后没地方处理,而且这些电池运到哪儿去呢?所以这些问题就是个系统,一个国家的层面问题。 主持人:虽然小,但不容易解决。 刘晓峰:对,很多问题都是。还有就是垃圾处理简易化。现行的垃圾处理叫卫生填埋。填埋场很大,把垃圾倒进去,拿我的话说就是把分散的垃圾集中起来,最后撒上一点石灰或消毒的东西,但问题来了。第一,污染地下水,很远的地下水也被污染。第二,中国人口众多,没有这么多土地去埋垃圾。所以我认为垃圾处理一定要简易化。首先通过焚烧,焚烧以后,根据我掌握的资料,十吨垃圾烧下来后只有一吨渣,再把这一吨垃圾填埋。 主持人:可以说,生活中处处都是和环保相关的问题,你认为有没有一种办法,让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环保? 刘晓峰:根本问题就是推行节约型社会和循环经济。老百姓的节约,千家万户的节约,不搞是不行的。你看中国的重大特点是换手机多,实际上这个就是对环境的污染,我们应该向德国人学习。我知道前五六年以前,我女儿到德国去,她回来跟我讲,他们用的计算机还不如中国用的计算机先进。为什么?人家用到实在不能用的时候才去淘汰它。 主持人:四川作为劳务输出大省,在外打工的人很多,比如拖欠工资问题,还有留守儿童问题,怎么解决? 刘晓峰:这个问题是个社会问题。四川省现在在几个主要城市,如广州、北京、海、深圳等地设有办事处,就是保护我们省在这些地方的民工权益。 但是,既使这样,还有很多老板或者招收民工的单位侵害他们的权益。所以这个工作我们还要做,我觉得这还需要全社会进一步关注,需要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每一个部门对农民工多关心,包括他的医疗,包括他的子女上学,这些都应该多关注。 主持人:重庆从四川分出后,定位是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市,现在四川如何协调重庆跟四川的地位? 刘晓峰:我觉得重庆跟四川应该说没什么不协调,但是现在在群众的观念中,好像不太协调。前两天跟重庆市市长王鸿举交谈,他还表示会带队伍来四川座谈,研究整个成渝经济圈的发展。重庆是一个直辖市,但严格来讲,他还是一个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它的GDP总量仅高于成都市一点,成都市是两千多亿的GDP,重庆市三千多亿。从经济角度,成都市在追赶重庆市,将要超过重庆市。 实际上老百姓有一些看法,过去重庆成都都是四川的,是一家人,是亲兄弟,现在兄弟分家了,好像各搞各的,实际上我认为这是错误的。在实际运行中,这两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分不开。周末在成都,包括在四川的好多地方,都有重庆人,那么相反也有成都的人到重庆去玩。 主持人:那你这是不是一厢情愿,在老百姓看来,会不会认为川是川,渝是渝? 刘晓峰:有这种可能,老百姓恐怕认为川是川,渝是渝。但我觉得重庆市政府、四川省政府应尽可能搞好协作,共同把西南这部分做好,不断地发展,我认为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主持人:从经济发展角度,四川政府会不会觉得很失落? 刘晓峰:我们都没这个感觉,虽然以前重庆和成都是四川省的两个主要城市,但是这个城市分开以后,重庆市作为直辖市来讲经济本来就欠发展,它怎么发展都不过分。 主持人:好。谢谢刘副省长接受新浪网的访谈。 刘晓峰:谢谢。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