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技部公众问答平台发现相同举报信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5日09:57 青年周末
当记者在中国科技部网站查询有关李凌松负责的“973课题”和刚刚立项的“863课题”信息时,发现在“公众问答”版块中,有一位名为“张浩东”的网友留言反映问题,时间是2007年1月29日。 “李凌松作为973的首席科学家承担课题已经5年多了,现已到结题的日子,但是他做出的成果实在有限,从他已经发表的大部分文章都同时有另一该专业教授,而第一作者又往往与那个教授属于同一机构,研究内容涉及多个干细胞领域,高度怀疑李凌松利用科研经费换取文章署名,充当包工头,而这些文章与‘973项目’中承诺的研究内容相去甚远,请科技部提高警惕,保证资助有真才实学之人。具体可与我联系。” 在“答复”栏中,状态显示为“已电话联系”。 三个帖子都是匿名举报? 2个月的时间里,身为国家“863计划”、“973计划”重点项目中的干细胞研究和其主导科学家突然面临这样的指责,是否同一人所为?记者先后对这三个帖子的发帖人做了核实。 记者联系了新语丝网站的主人,著名“科学打假人”方舟子,询问在3月8日署名“胡未明”的帖子是否实名发帖。 “是化名。我知道他是谁,但没有他的同意,我不能告诉你。”方舟子说,“我可以用邮件联系他,但既然他用化名发帖,就应该不想让人知道他的身份,估计玄。”果然,截至发稿时止,记者没有收到回复。 新浪博客的博主“小声嘀咕”并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记者在其博客上留言,也未见回复。 在科技部“公共问答”版块也看不到“张浩东”的任何信息。 两个“张浩东”是否同一人? 科技部那个举报信息的举报人张浩东并没有公开联系信息可供查询。 记者通过搜索发现,李凌松是北京科宇联合干细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科宇公司临床合作部经理的名字正是张浩东。 此前,张浩东和李凌松曾经同时出现在一篇报道中接受记者采访。 两个“张浩东”是否同一人? “是,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但去年10月被公司解聘了。”科宇公司负责公共关系事务的纪先生说。他对科技部网站上这个以“张浩东”为名反映“973项目”“骗局”持有怀疑。 “张浩东当时是我们公司临床合作部的,负责的事情是和医院沟通,把我们的一些新技术和药物拿到临床使用,而且他只是硕士毕业,并没有参与这个‘973项目’,应该不了解具体情况。”纪先生说。 说到为何解聘,纪先生没有透露详情,只是说:“有各种原因吧!” 科技部回应:查明举报人无真凭实据 查证后就电话回复了举报人 3月13日,记者就此事向科技部相关部门做了核实。 “973计划”属于基础研究司管理,科技部新闻办工作人员陶先生在向基础研究司核实后告诉记者,1月29日,科技部信访办看到这条信息后,将信息转至基础研究司。基础研究司与举报人张浩东取得了联系。 “他自称是和李凌松有合作关系的一个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合作的时候觉得李凌松的水平不高,写不出那样的论文,所以他怀疑他用钱买来了别人的论文署名权。但他没办法提供任何证据,仅仅是怀疑。”陶先生说。 不排除有人“公报私仇” “网上的发帖太混乱,谁也不知道新语丝上发帖的人和新浪博客的‘小声嘀咕’是不是就是张浩东,而‘张浩东’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姓名。当时回复之后张浩东那边就没下文了,不知道为什么2个月后又在网上出现了。我觉得不能排除有人以此公报私仇。”陶先生说。 李凌松2006年的“863项目”是经过3轮严格评审才通过的 对于李凌松是否有资格担任“973项目”的主持科学家,陶先生告诉记者,当时确认李凌松作为此项计划的负责人时经过了3轮筛选和评审,科技部是认同他的研究水平的。而在“973项目”结束之后,其成果也通过了专家的评审。 “从我们现有掌握的情况看,并没有发现李凌松教授挪用科研经费等问题,也不存在论文造假等问题。网友贴出的只是一家之言,可信度不高。”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