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人员占高校人数比例过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6日03:56 新京报

  行政人员占高校人数比例过大

  新京报:作为学者,你如何看待大学管理体制行政化问题?

  许章润:行政首长、学术领袖不是经过大学共同体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出现的。从教授是大学主体角度讲,成为完全被动的被管理者,实际就是大学的客体了。这与现代大学精神,所谓的教授治校、教授通过选择学校的管理者来治校是背道而驰的。

  科研经费的申请、划拨方式完全是行政主导。科研跟着问题走,行政性科研支配申请划拨方式则使得行政官员定科研题目,教授不得不投其所好;而行政主导的科研题目往往不是真问题,而是假问题。

  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科体制的确定,教学体例的设定,甚至于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的确定,大学教授是没有发言权的,甚至大学本身也是没有发言权的。这一切都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说了算。比如说,从去年开始,北京市教委统一规定,凡是获得法学一级学科招生的大学,其法学硕士

研究生入学考试必须要考八门功课,使得研究生入学考试完全违背教学和思想规律。

  新京报: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许章润:还有职称评定、教学科研单位设定的行政化。

  职称评定是上面下发多少名额,而不是根据教学需求;科研单位的设定,比如中心是正处级,而且与待遇挂钩。

  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行政人员占高校人数比例过大,行政人员远远多于教学科研人员,他们所占有的资源远远高于教师。清华法学院教师还有个办公室,那其他学校呢?

  管理行政化削弱学术创发能力

  新京报:大学管理体制行政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许章润:大学管理体制行政化首先抹杀了大学教授的主体性和大学本身的主体性。在现行体制下,成了一级行政机构,有的是副部级,有的是正局级,等等。大学本来是知识共同体、思想共同体、学术共同体,是学术公民安居乐业的居所。

  由于管理体制的行政化损害了大学的主体性,造成了中国大学及其教授们基于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学术创发能力的萎缩。教授们说话空间的大小与学校的行政级别成正比,课题确定又要投其所好,所以创发能力和热情苍白化。

  现代社会的支柱有三:精神信仰(在西方表现为教堂)、公民社会(强调公民自律的精神)、大学。在非宗教国家,大学实际是精神堡垒,它彰显着与世俗权力相对应的精神威力。一旦把它纳入行政体制,精神的力量无从谈起。

  大学应鼓励私人资本进入

  新京报:改革大学管理体制行政化,大学自身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温儒敏:有两点是可以较快实施改革的:一是取消校内的行政套级。学校和院系不要再去套什么级,从外边派来学校的官员,一般也不要再套外边的行政级别。在学校起码要逐步淡化“官本位”。现在有些老师教授可以不当,非得去竞争一个“处长”,这实在有点可笑。其二,职能部门改变机关化,确实往服务教学方面转。不应当处处想着“管理”,不断给下面“找事”。

  当然,学校许多不好的风气都是外边刮进来的。如果教育主管部门能带个头,想办法淡化学校的“官本位”,而不是给它火上加油;如果上级不是给学校那么多的行政干预,不再把学校当作一般的“下级单位”来围绕自己转,那学校的改革就比较好办,管理行政化过分的现象也就会逐步改变。

  许章润:

中国经济发展,很重要的是发挥私营、外资企业的积极性,充分实现所有者的多元化,引爆其创发能力。

  中国大学的发展也应该借鉴,小型、地方性、工科技术型院校也应该允许私人资本进入,造成学校在董事会引导之下的资本配置,这是增强中国高校活力的釜底抽薪的做法。

  国外的情况不一样,但在指导思想上是共同的:无论是私立的还是国立的,一旦钱给了学校之后,除了跟审计、税务发生关系,这笔钱的使用政府无权干涉。国外的高校大多是自治的。大学校长,是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成立的遴选委员会选出来的,遴选委员会成员是在全球招聘产生的。这样的举措,我认为在中国目前是可以采纳的。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是这么招聘的。

  还有,大学就是大学,没有什么副部级大学、正厅级大学。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完善高等教育法,硬性规定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和教师的比例。

  新京报:你心目中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子?

  许章润:总的一句话,让大学成为大学:知识创造的中心,思想激荡的圣地,自由精神的堡垒。

  相关新闻

  委员批评高校 行政化倾向严重

  本报讯(记者郭少峰)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郑兰荪院士在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代表民盟中央发言时,批评了现在高校领域行政化倾向严重。郑兰荪在发言中说,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未能确立。教育行政部门视高校为下属机构,基本沿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而且高校行政化、官本位意识很浓。

  郑兰荪委员表示,要切实发挥高校教代会、学术委员会或“教授委员会”的作用,以加强对高校行政管理的民主监督。

  此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在小组发言时,也对教育部长周济讲,学校领导管理固然重要,但建设大学灵魂的,要靠文化或理念管理,学校不是靠行政管理。

  学校不是完全靠校长、校领导、党委书记管理的。

  郑兰荪委员在发言中分析说,对高教发展的认识要尽快走出规模求大的误区,适时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由教育家管理学校,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简政放权,为高校自主办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郑兰荪说,我国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不在规模大小或院所系科设置,而在大学独立、教授治学、学生自治等现代办学基本理念和管理体制等方面。他建议切实发挥高校教代会、学术委员会或“教授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高校行政管理的民主监督。

  本报记者 陈宝成 杨华云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55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