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台美国人权纪录前后:送给美国的一面镜子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9日10:13 国际先驱导报

  “我们从不对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指手画脚,但是美国谈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要‘迎战’”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熊争艳发自北京 “这个报告就像一面镜子,送给美国,让美国照一照自己。”3月8日,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用一个形象的比喻阐述了中国发布《2006年美国的人权纪录》(以下简称《纪录》)的初衷。当天,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这份《纪录》用15000字的篇幅,“回应美国国务院3月6日发表的《2006年国别人权报告》对中国人权状况肆意歪曲和无理指责”,并通过援引大量例证和数字,说明美国自身存在着严重的侵犯人权问题。

  这已经是中国连续第8年发表类似的《纪录》。

  而8年的背后,《纪录》具体的出台过程,却一直戴着一层神秘的面纱。3月13日,《国际先驱导报》就此专访国务院前新闻办副主任、现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杨正泉,听他讲述了《纪录》台前幕后的故事。

  规格“升级”为与美方对等

  《国际先驱导报》:1998年在国务院新闻办时你就分管人权方面工作,后来直接参与了《纪录》编写工作吗?

  杨正泉:《纪录》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我本人没有直接参加编辑工作,有一个部门负责,他们主管人权问题的对外宣传报道。该局也负责西藏问题等工作。

  《国际先驱导报》:具体说来,一共有多少人参与编写呢?

  杨正泉:约有十几个人。

  《国际先驱导报》:从一开始,《纪录》就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发表吗?

  杨正泉:中国最早发表的关于美国的人权纪录,是以“任言实”的名字发表,后来因为美国的《国别人权报告》是美国国务院发表,所以我们也提高了规格,变成政府发布,由国务院新闻办发表。

  长期调研 反复推敲

  《国际先驱导报》:连续8年发表《纪录》,一般情况下,准备周期有多长时间?

  杨正泉:我们的人权报告每年年初就开始酝酿,要经过反复推敲,所以准备工作是长期的。因为参与的人员不是太多,日常就要注意收集有关资料,到每年(草拟)人权报告时再归纳总结。

  《国际先驱导报》:每年的《纪录》都会披露很多事例,如何保证事例的真实性?

  杨正泉:这些事实不是我们中国杜撰出来的,而是根据美国的现实情况,特别是美国媒体自己提出的问题来呈现。我们的材料来自多个方面,主要是美国政府出台的政策,还有媒体的报道等等。

  我们尊重事实,尊重事实的权威性,在调查了解这些情况时,都是依据人权方面一些国际文书的准则,同时对比美国本身的人权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美国本国的人权状况并不像他们说的那么好。

  《国际先驱导报》:也就是说,内容更多来自外国媒体的报道?

  杨正泉:也参考了外国的媒体,尤其是美国的媒体,但我们也对美国现实情况进行了解和调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考察美国实行的政策。美国老是标榜取消种族歧视,但政策上总是存在矛盾。比如美国炫耀自己在妇女、对外来民族等问题上的平等,但美国的很多政策却是充满歧视的,这些政策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就是我们调查的对象。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