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叶茂:中国留学生首次当选美国常春藤高校校董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0日17:14 《环球人物》杂志
本刊特约记者 唐 勇 发自华盛顿 登陆美国著名常春藤高校康奈尔大学的网站,发现叶茂的名字已经和其他校董一起被列在“校领导”一栏。叶茂当选为美国康奈尔大学校董,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被称为该校109年中国留学生史上的一个突破。 2006年7月上任的叶茂,突破的何止是康奈尔大学的记录,在美国8所常春藤大学中,他也是迄今为止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校董。 旅居美国的著名华人作家林达说:“叶茂当选校董的意义在于,跨入21世纪的中国新一代,将比他们的前辈更容易适应开放社会的游戏规则”。 从进入康奈尔大学到当选校董,29岁的叶茂只用了短短8个月时间。他为何能如此迅速地适应美国主流社会的游戏规则?登堂入室之后,他对美国高等教育体系有着怎样的认识? 记者在康奈尔校园里见到了叶茂。眼前的他有着江浙人少见的高个子,一张娃娃脸显得很阳光,说起话来表情丰富,语速极快,就像机关枪扫射,爽朗的笑声极具感染力。 一开场,叶茂就追根溯源: 为凑生活费捡可乐罐 我出生在江苏扬州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毕业于清华大学,母亲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他们教会了我一样东西:勇于尝试。至今让我受益匪浅。 1995年,我免试被东南大学录取,1999年考入人大攻读金融学硕士学位。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我成功申请进入美国大学并获得全额奖学金,但不凑巧,遭遇“9·11”。此后两年中,我先后4次被美国签证官拒签。无奈之下,只好选择去加拿大自费留学。 在加拿大的留学生活非常艰苦。虽然父母为我筹集了一笔留学经费,但很多意想不到的花费却让我捉襟见肘。加拿大不允许中国学生打工,我很快就陷入了生存危机。后来我想到了一个主意:捡可乐罐卖钱。有一段时间,每到夜幕降临,我就到大学附近的街道上寻觅可乐罐,然后把它们卖给回收垃圾的商贩。大的可乐罐可以卖2角(加币),小的可以卖5分(加币),我前前后后硬是卖了好几千加元。 加拿大的留学生活,并未泯灭我心中的一个梦想,那就是到美国的顶尖大学学习。2005年,我幸运地获得了康奈尔大学的全额奖学金。这次美国签证官很痛快地给了我签证。到康奈尔不久,我就通过了博士生资格考试。 如果没有太太杨希,我今天的成功简直不可想象。杨希是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就读时的师妹。她在3次遭拒签之后终于来到美国,也在康奈尔大学就读,摇身一变成了我的师姐。在我成为校董之后,杨希不仅分担了绝大部分家务,在学习和工作上也对我有极大的帮助。由于校董会有时要到外地召开,我会缺好几天的课,我太太就会将她的笔记整理好,供我参考。 现在想起来,多亏了我太太的坚强。其实我刚到加拿大时,脾气不好,可是她总用一颗宽容的心原谅我,还将自己打工挣的钱换成加币寄给我。这笔钱我到现在都没舍得动。 和美国“土著”竞争 从“参选”到“当选”,只有一字之差,却经历了一场近两个月的激烈“战争”。 竞选初期就像“超级女声”,先是海选。在这一阶段,每位竞选者必须征集足够的签名才能获得报名资格。我只好一次次跑到学生宿舍、食堂、自习室,发放竞选纲领,一遍遍宣传自己的主张。 一次,我跟一位学生详细阐述自己的纲领,讲得口干舌燥,但对方却说:“我正支持别的竞选人,可以建议他借用你的主张。”我心里暗叫不妙,但仍然镇静地说,“没关系,我坚持自己的理念,如果你支持的竞选者赞同我的理念,我可以和他一起工作。” 我还曾成功地从对手的阵营里“策反”了一位重量级支持者。一次,我给一个女生发放竞选材料,她竟然反客为主,向我抛出一大堆问题,幸好我胸有成竹,应对得当。原来,这位女生的父亲就是康奈尔校董会的成员。她本来另有支持对象,现在转而支持我了。我当选后,这个女生的校董父亲告诉我:“我女儿可是你的大粉丝!” 经过海选,我和另外三人获得提名。这三人都是康奈尔本校“土著”,实力强劲。他们分别来自3个团体:当权学生派“学校之声”;主要由反对现有校学生会的人士组成的“反腐倡廉”;主张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逍遥派”。他们3人都有相当数量的支持者。 校董的竞选堪称美国总统选举的“缩小版”,每位竞选者都有强大的竞选团队做后援,我也不例外。我有一个10余人的竞选班子,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来自北大的陈亮出任竞选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重点争取各国留学生。另一位来自北大的陈海强则负责收集签名。来自南京大学的程子英负责做广告,在研究生中拉票。而对本科生的公关则由三年级本科生王力维负责。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韩乾负责网站设计,同时兼任司机。我的妻子负责后勤。康奈尔大学中国学生会主席程乐则是后盾。另有几位美国学生负责形象设计和文书修改,同时帮忙出谋划策。 我在竞选当中还得到了一些学校教师的支持。大众传媒系高级讲师布朗·欧拉负责辅导我的演讲和礼仪知识。此外,辩论队的总教练山姆·尼尔森也是我的“高参”,他对我进行了强化训练,鼓励我发挥讲话充满激情、逻辑严密的优势。果然,在此后一次次辩论中,我表现突出,为自己加分不少。 拉票坚持到最后一秒 “许康奈尔一个未来”、“感受康奈尔的灵魂”、“善待现在的人”……一场场激情与理性并存的演讲和辩论,为我赢得了大量选票。我的强势对手、在选举中得票第二的戴夫·库兹尼斯基在康奈尔大学校报上撰文写道: “毋庸置疑,在选举中失利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但我却一点也不对最后的结果感到遗憾。我不认为叶茂(作为一名国际学生进入校董会)会扰乱康奈尔的秩序。相反,我为一位像叶茂这样真诚、品德高尚且充满活力的学生进入董事会而由衷地高兴。” 我为什么最终能够胜出呢?有两大法宝。第一,是坚持。校董选举的整个投票过程是从2006年3月6日开始到3月8日早晨结束。3月8日早晨,我的3个竞选对手早已鸣金收兵,只有我早上6点就起床,继续搜索没有投票的“选民”。在离投票结束只剩几十秒的时候,我还说服了一位印度女同学投我的票。开票的结果是:我领先第二名46票。这点差距,在一场全校性的选举中可谓微不足道。如果没有坚持到最后一刻的执着,胜利就不可想象。 第二个重要原因,就是有自己的理念。就像风靡中国的韩剧《大长今》中的主角一样,如果没有自己独特的理念支撑,很容易被对手驳倒。 被称为“叶特区” 我的理念,很多都来自中国背景。我经常用中国式的思维来思考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对于很多改革举措,我都提议首先搞小范围的试点,然后逐步推广,也叫“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想到,中国式思维在康奈尔居然很管用。 我在康奈尔率先提出要公布学生对老师的评估排名。对这一可能引发“地震”的提议,我提出可以“搞特区”:先在部分院系试行,考察其效果,如果成功再推广。这一建议已被采纳,对老师的评估排名已经在康奈尔部分院系展开。 康奈尔大学教务长马丁,是一位优秀的人文学者,前不久刚刚被提名为哈佛大学校长候选人。在一次董事会上,马丁就如何推进美国人文科学向各位校董征求意见。当时我突然想到了国内中央电视台正在热播的《百家讲坛》栏目,易中天妙语品《三国》,于丹开坛讲《论语》,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联想到美国的主流电视台很少有类似的节目,我当即向马丁建议,美国也应该学习《百家讲坛》的做法,邀请一些知名大学的人文学者到电视台讲美国乃至西方的经典文化,人文科学向大众普及必不可少。这个建议马上引起了大家的极大兴趣。马丁对我说,她将在美国高等教育峰会等场合向兄弟院校介绍这一经验,并表示一定要亲自去中国看看《百家讲坛》是怎么办的。 康奈尔大学一直以国际化程度高而著称,作为来自中国的学生校董,我的很多工作都花在如何推进康奈尔的国际化上。最近,我在校董事会上提出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方案,建议在康大校园内搞“配对”。也就是说,如果A是对某个国家感兴趣的美国本土学生,B是来自该国的留学生,校方可以让A和B“配对”,让他们建立起固定的联系。这样既可以让两人互相学习不同文化,更重要的是,可以消除美国本土学生的成见,使他们更乐意到国外去学习。我的方案得到校方高层的赞赏,康大最近发起成立了“国际学生学者之友协会”,专门从事“配对”工作。 由于我经常用中国的特区来比喻许多改革方案,结果美国同事给我取了个绰号:“叶特区”。 平常人要懂得如何放弃 你问我将来想做什么?从长远来看,我一定会回国,投身祖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因为我觉得,被别人教育和教育别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不过,对于实现这一理想的最优途径,我自己也在探索中。 在与董事会的短暂接触中,我已经感到自己的视野大大拓宽。与我同时当选的新董事还有5位,有身家150亿美元的印度钢铁巨头塔塔集团的掌门人拉坦·塔塔、康奈尔大学前副校长罗纳德·埃登伯格、美国宝洁公司品牌部经理凯丽·布朗等。 从进入董事会的第一天起,我就听到了很多关于我前途的建议。一家美国移民银行的首席执行官梅尔斯丁曾说,我更合适做银行。梅尔斯丁是纽约最显赫的地产和金融家,对于这样阅历丰富的校友的建议,我要认真考虑。他告诉我,贡献高等教育事业的方法不止一种。他个人给康奈尔大学捐献了数千万美元,还规定自己每周至少留一天时间为康奈尔工作。 一位校董的丈夫曾是某咨询公司的高管,他建议我从事咨询行业。他说,对于一个好的高校来说,学术水平的高低自然很重要,但是管理问题也不能忽视,它无疑可以降低成本,减轻学生负担,而咨询业在这方面可以大显身手。 还有的校董非常看好中国的发展,他们建议:“你应该从现在开始,多多培养自己管理美国人的能力。中国的企业将来一定会大举进军美国,作为一个擅长管理美国人的中国人,一定会大有前途!” 我的未来到底在哪里?说实话,有时连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选择的道路不同,需要积累的能力和资源就不同。天才或许能同时做很多的事情,而对我这样一个平常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懂得如何放弃。不管怎么样,我期望报效祖国高等教育的信念不会改变。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