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化难治的痼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10:02 21世纪经济报道

  高校行政化难治的痼疾?

  这一切的背后,是有关中国高校教育体制的争论。有人说,张鸣的板子“打偏了”,因为“最根本的是制度问题,让个人去承担有失公允”。

  这一点,张鸣是同意的。他强调,“反对将普遍性问题转变为局部性问题,也即将中国教育体制中的普遍问题(如学术行政化问题)转变为国关学院和人民大学的局部问题,甚至仅仅某个个人。”

  这的确不是个人问题。

  画家陈丹青在

清华大学5年,始终不能适应“高校学术行政化”的教育体制而不得不选择离开;北大社会学系教授郑也夫亦曾撰文抨击《二流学者何以当选学部委员——质问中国社科院》。

  “太正常了”,一位深谙高校人事管理之道的教授如此评价张鸣所抨击的“学术行政化”倾向,“院长多为学校组织部门产生,更多体现学校领导意志;系主任由院长办公室产生,更多体现院领导的意志,这是高校人事任免的潜规则”。

  院长办公室由院长、副院长和书记、副书记组成,负责对与学院发展相关重大适宜的决策。相应地,学术委员会也多由院主要领导构成,致使很多学术委员会形同虚设。在这样的组织框架下,学术行政化倾向便在所难免了。

  该教授以自己为例说,每年博士毕业生双向匿名评审工作中,都有本院或外校领导来“打招呼”,要求对自己学生的论文“手下留情”。这样,“学术评定书”的撰写便是学问,遇到差论文又碍于情面不得不通过的,只能多强调研究意义少谈论文本身,言辞闪烁,避重就轻。“既不能得罪领导,又不能坏了自己的名声。”

  曾试图推动一场彻底的人事制度改革的北大教授张维迎认为,以往改革没有触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希望“找到一个既兼顾眼前现状,又具有长远生存和竞争能力的教师人事管理体制”。但这项改革在广泛的争论后不了了之。

  那么,究竟由谁来触动教育体制中痼疾的根基?

  有专家指出,高校需要建立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机制,去培育学术自主成长的环境。否则,正像有评论安慰张鸣所说的——“面对一个聋子,再怎么提高自己的声音也没有用,一不小心自己还会患上歇斯底里”。

  张鸣事件回放

  3月12日,张鸣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题为《也许,我将被迫离开人民大学》一文,称自己得罪人大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景治,或将“被赶出人大”。

  3月13日起张鸣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掀起有关“学术行政化”的公民讨论。

  3月14日-15日,张鸣在博客上继续撰文详述自己如何与李景治“结怨”,并称“大学的官僚化,衙门化,已经把教师变成了奴才”。

  3月16日,张鸣被撤去政治学系主任一职。李景治在人大国际关系学院主页上发表致全院师生员工的一封公开信,认为张鸣把单位内部的问题拿到媒体上大事炒作,对学院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3月17日,李景治发致全院师生员工的第二封公开信,回应《谁要“逼”走张鸣教授?》

  3月19日,李景治发表第三封公开信,首次正面涉及“学术行政化”问题。

  3月20日,李景治发表第四封公开信,对张的“人格人品”提出质疑。张鸣则在博客上对李景治的四封信做出回应。

  3月21日,有媒体报道称,学校正在研究与张鸣解聘。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605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