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记者看两会:民生更重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2日10:30 南方周末

  民主还是民生更重要

  CNN记者吉米报道了那么多次“两会”,而他觉得“最有意思的经历”,还是在朱镕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有幸提过两个问题”。他都记不起具体的问题了,但他记得,在那之后,走在北京街头,“有不认识的中国人跟我打招呼”,还说他提的问题“很好”。

  今年的“两会”中,法国《世界报》记者BrunoPhilip的提问,同样引起了挺大的反响。他问温家宝总理是不是“中国在未来的一百年都不需要民主”,甚至被认为是“挑衅”。

  BrunoPhilip告诉本报记者,他还准备了一个关于中国对私有财产保护的问题。而他最后选择提问民主的问题,是因为他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会有更多人关心”。而对于温总理的回答,他觉得“很直接”。

  1991年6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第一次召开总理记者招待会,而从1993年的“ 两会”开始,总理记者招待会成为惯例。

  而如果说历次的总理记者招待会有一个持久的变化,那么,像BrunoPhilip提出的关于政治的问题,则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关于经济和民生的问题。

  有这样的统计,李鹏在“两会”记者招待会上共回答了124个问题,经济问题仅占16%,这一比例在朱镕基任期内提高到28%,而今年温总理记者招待会的11个问题中,关于经济民生的问题占了5个。

  美国《纽约时报》关于中国“两会”的三篇报道中,除一篇报道“两会”开幕外,另两篇报道都是关于物权法。在《纽约时报》的记者看来,物权法是“中国国家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报道重心从政治新闻转向的,不仅是《纽约时报》。实际上,今年外国媒体对中国“两会”的报道,最集中的话题除了“物权法”,就是“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社会公平”、以及“企业所得税法”。

  CNN记者吉米说,“但是比起免费教育、医疗保障、贫富差距,民主并不能算是普通中国老百姓目前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读懂中国有赖双方沟通

  BrunoPhilip的提问由温家宝总理”两会”前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而起,此问题引发了“西方记者没读懂中国”的评价。不过也有位境外记者评论说,他自己对温总理文章的理解,和Philip“恰恰相反”。

  他尤其提到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引用的两句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去问开花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一句古诗,一句现代诗,“很值得体味”。

  “外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其实都比以前好了。”吉米这么觉得,“而另一方面,外国记者读懂中国,也有赖于双方自由的沟通,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沟通了,理解才能加深。”

  更多的外国记者开始用中文,在总理、外交部长、财政部长的记者招待会上发问。“用外语不能真正地深入中国社会。”日本共同社记者斋藤真说。

  而从1995年就开始报道中国“两会”的一位外国记者也说:“很多外国媒体驻中国的记者,都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了,很多外国记者的另一半也都是两岸三地的中国人,我们学了十几年的普通话。”

  他们还想问什么

  当被问及自己最想在“两会”期间采访谁,问什么问题时,几位外国记者们给出了各种答案:

  CNN记者吉米最想问温家宝总理,“将如何说服世界,中国的崛起不会导致一个傲慢的、侵略性的超级大国?”

  而路透社记者林洸耀则想提问胡锦涛主席,“五年、十年之后,您希望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而日本共同社的记者斋藤真更愿意向李长春请教对中国新闻的展望,还想向曾庆红打听他下一步工作的计划。在斋藤真看来,这些问题“比中日关系中的所有话题都重要得多”。

  至于法国《世界报》记者BrunoPhilip,他还想问温家宝总理一个问题:如何保证中央的各项决策都能在地方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江南水乡商业开发反思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