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温家宝第14次批示:勿使甘肃民勤成第二个罗布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1日10:05 法制日报
湖区移民后留下堆堆废墟,残垣断壁 关井压田后,煌辉村盛四爷买的化肥今年没用了 民勤湖区标语牌 煌辉村何菊英老人从水缸中舀水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说:“我关心甘肃,除了经济发展外,最大的就是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问题。一件事是一定不要使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已是自2001年以来,温家宝对此问题的第14次批示和指示。 民勤,这个在中国地图上很难找到的西北小县城,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像一把楔子镶嵌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之间。近20年间,气候趋于干旱,民勤已由阻沙天堑变为沙源,被锁定为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绿洲面临消失,引起世人广泛关注—— 3月27日15时28分,2007年以来的最强沙尘暴袭击了民勤,瞬间风速达到每秒20米,风裹挟着沙尘扑面而来,整个民勤笼罩在一片昏暗当中,人们担忧的目光再一次投向这里。 当日,甘肃省武威市民王先生收到一条短信:“今年民勤县计划关井500眼,截止今日已关闭487眼,如发现不实,敬请投诉……”连日来,他每天都能收到这样的信息。 悲壮“关井” 为了扼制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民勤正在大规模、有计划地关闭机井。 3月25日一大早,民勤县西渠镇煌辉村四社的盛汤国起床后来不及洗把脸,就用架子车拉着自制的大铁水桶,到10里以外的深水井去拉水。 “除了这眼深水井,其他的井都被关了,全村534人的用水就全靠这里,每隔5天才供一次水。”被乡亲们昵称为“盛四爷”的盛汤国,靠“自学成才”焊工起家,家境殷实。 就在“盛四爷”家不远处,一眼机井被关闭,在被土夯得严严实实的井口上竖起了一块水泥牌子,正面是一个鲜红夺目的“关”字,背面记载着:“民水关第1351号,关闭时间2007年,民勤县人民政府。” 今年,民勤县政府决定于7月底前将西渠镇煌辉村121户整体搬迁到蔡旗乡政府农场,这里的机井全部关闭,耕地全部退出,由县政府对农民今年的收入损失给予相应补偿。 “今年夏天不让抽地下水,不让种地,我这40多袋尿素就没用处了。”面临搬迁,盛汤国说“我们是‘生态难民’,搬走之后,我的两处房子都得丢弃,损失近10万元。” 盛汤国所在的四社,在解放初还有一千多人,如今只剩下他和哥哥盛禹国两户人。以往大量村民的自发搬迁,给这里留下了堆堆废墟,残垣断壁的院落中散落着废弃的石碾、辘轳等农具,除了屋顶,几乎都被风沙淹没,村落中为数不多的几株沙枣树已枯死,兀立在寒风中发出阵阵呜咽,让这冷清的村庄更显荒凉,“沙压墙,羊上房”,已是这里生态日益恶化的真实写照…… 驱车从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一座绿洲城市武威出发,途经民勤县城,往东北一百二十多公里就到了西渠镇煌辉村,这里曾是一个面积1.6万平方公里、最大水深超过60米的巨大淡水湖泊,名曰青土湖。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青土湖逐渐干涸,九十年代,湖底被黄沙掩埋,成为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的一部分。近年来,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已在这里交汇,并且正在以每年8到10米的速度向绿洲腹地吞噬…… 在青土湖区沙漠纵深处,当地政府在黄沙中竖起了一个牌子,记载着这里曾经的沧桑巨变:“昔日,碧波荡漾,鱼翔鹰飞;今朝,螺贝和植物残骸,随风零落于漫漫黄沙和茫茫白碱之中。”原本“可牧可渔、水草丰茂”的湖区村民,再也无力固守家园,纷纷背井离乡,投亲靠友。特别是近10年来,人口外流已达3.2万人,有的自发整体搬迁,有的村只剩一两户,沦为生态难民。 悲情的抗争 曾经碧波荡漾的青土湖,来源于一条古老而美丽的河流———石羊河,它是甘肃省三大内陆河之一,发源于积雪皑皑的祁连山北麓冷龙岭,由黄羊河、古浪河等八条支流汇合而成,流经张掖、武威、金昌、白银等4市9区县,最后注入民勤大地,成为这片绿洲的生命之源。 然而随着石羊河流域上游调蓄水工程的不断完善和用水量的增加,流入民勤境内的地表水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民勤县水务局副局长阎志忠介绍,石羊河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14.54亿立方米,中游耗水量由解放初的5.67亿立方米增加到2003年的约10亿立方米;而流入民勤的地表水已由上世纪50年代年均5.42亿立方米,减少到90年代年均1.52亿立方米,年均减少1000万立方米;自2000年以来,年均来水量已不足1亿立方米。 1952年开始,民勤群众开始挖土井,利用辘轳等提水。1956年,专业抗旱打井队成立,几年后打成第一眼冲击井,深达51米,开机械打井之先河。1965年打成第一眼锅锥井,深30米。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规模的打井取水,井深由几米、十几米、几十米演变到上百米和几百米。2004年6月28日,始建于1958年的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首次出现彻底干涸。 上游来水量急剧减少,地下水位急剧下降,这对于“有水即为田、无水便成沙”的民勤绿洲来说,关乎存亡。2001年7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在一份关于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调查上,首次作出了“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批示,此后的数年间,温总理共14次批示或亲自过问这个沙漠夹击下的贫困小县的沙化治理问题。 地处西北内陆腹地的民勤,年降水量仅11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646毫米,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干旱的地区之一。今年3月16日,这块干涸的土地却奇迹般地迎来了两场春雪。当日,民勤县县委书记谢治国、县长卢小亨带领干部群众,现场办公,一身雪一身泥,拿着GPS定位仪和机井台账,逐个督促落实关闭机井情况。 3月25日,在民勤县西渠镇煌辉村,记者目睹了正在关闭机井的过程:先将机井加盖封存、用沙土深埋达到3米以上、立标志牌。县关闭机井领导小组现场核实验收后,由水务部门建档立卡、GPS定位上图,做到图、表、卡、册档案资料齐全完整。 截至3月27日下午,民勤县已关闭487眼机井。西渠乡煌辉村移民迁出区、湖区水管处农场等完成了关闭任务。关井,是今年民勤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采取的四项措施之一,其次分别是压田、建棚、移民。 按照《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从2006年开始,民勤采用人工封育、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多种形式,实施耕地减压,目前落实压减计划8万多亩,计划到2010年将农田配水面积减少到62万亩。 建棚,即发展日光温室产业,是一个不错的“节水”出路,有资料显示,在民勤,一个日光温室占地1亩,用水是大田种植的二分之一,收入可以是10亩地的总收入。民勤县政府出台政策,要求到2010年发展日光温室5万亩,要求每户一个大棚。民勤县县委书记谢治国告诉记者,农户建一个节水档次较高的温棚至少需要投入2万元,这需要政府财政补贴。“一个棚补贴6000元,1万个就是6000万元,而我们县年财政收入才5500多万元。” 今年,民勤县计划移民8000人。其中投亲移民1950人,“教育移民”3000人,政府引导移民1600人,县内收缩移民1450人。计划在“十一五”期间,争取向外移民10500人,对湖区沿边沿沙的20个村,采取整村整社搬迁方式,由政府统一组织向县境内收回的机关事业单位农林场内集中安置。每搬迁一户,需要政府补贴资金7万元,今年计划搬迁308户,需要资金2156万元,目前这笔资金还没有着落。 “整体恶化,局部治理”,是对民勤县生态环境的中肯评价。世世代代,民勤人从未停止过同两大沙漠的风沙抗争。近50年来,民勤累计人工造林面积180万亩,封育天然沙生灌草植被290万亩,在绿洲边缘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了长达342公里的防护林带,有效治理风沙口191个,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提高到了现在的10.68%,绿洲外围防风固沙屏障已初步形成。 此外,民勤县组织全县干部群众义务压沙,已在湖区沙漠中埋压麦草方格3万亩,栽植沙生植物梭梭固化地表,并依托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实验站,从美国、英国等10多个国家引进旱生沙生植物,培训研究并推广。“夏天,点点绿色开始在沙漠上蔓延,一些林场、农场满目葱郁。”民勤县沙生植物园副主任康才周如是说。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