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规定市领导常规活动不上党报头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3日02:52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田文生

  ■编辑提示 重庆市去年年底出台的一份文件,在全国首开先例。文件强调,“要腾出大量头条的版面和时段用于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报道”。

  文件要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除涉及全局性重要活动以外的常规性调研活动,《重庆日报》二版刊发消息,字数原则上不超过1000字;广播、电视报道不上头条,长度原则上不超过3分钟。

  该文件发端于重庆市委书记汪洋的动议,汪洋曾专门作出“领导同志的活动除有特殊要求外,一律放到二版以后”的批示。他说:“读者更关心地方领导如何履行职责,有哪些谋求发展的具体思路,而不是到哪儿去了。”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市政协主席刘志忠等人也认为,“不必领导的什么事情都往日报一版放”。

  “难道党报也有假冒?”

  去年9月1日,重庆依旧“高烧”,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臻于极致,杨明善老人照例拿着蒲扇、毛巾和茶杯走到报栏,“去看看昨天又热成啥样子了?”

  一个发现让老人不禁哆嗦了一下,水漾出茶杯:《重庆日报》一版头条是《胡社长和他的挑水队》,讲述一位社长天天为老弱病残挑水,感动了50多位村民,他们自发跟在社长身后为157户村民挑水的故事。而《市委书记气象局问策,一周内有望降温降雨》却在二版,一版没有市委书记、市长、政协主席的任何报道。

  “书记、市长在二版!不可能,这报纸是假冒的?”自诩“党报通”的杨明善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赶紧让在机关上班的儿子带当天的日报回家,“我要核对核对。”

  没错,他看见的都是真的。“这才是我希望的报纸”,老人当即决定自费订2007年的《重庆日报》。

  “要人版”刊出了草根百姓的故事

  对市委书记的报道怎么上了二版?“首吃螃蟹”时的所有细节,至今鲜活在《重庆日报》当日值班编委胡泽勋的记忆里:“这是我作为一个新闻人终身难忘的时刻。”

  当天,他一到办公室,就听说重庆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汪洋在《重庆日报》上批示:“为鼓励基层干部的斗志,领导同志的活动除有特殊要求外,一律放到二版以后。”

  编辑部迅速反应,决定一版头条采用挑水队的鲜活故事,把市委书记的报道放二版。担心拿不准,胡泽勋还向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何事忠作了汇报。

  “没问题。”部长说。

  下了夜班,胡泽勋依然忐忑不安,不敢沉睡,担心突然有上级部门打来电话质疑。但是,手机一直出奇的安静。

  “早些时候,借我100个胆子也不敢那样干。”他说,“虽没有成文规定,但‘四大家一把手’的报道,以往都放一版,惟一的例外是全国‘两会’、市‘两会’期间,重要活动太多,一版无法容纳,才放在二版,而这样的情形,一年也就三五次。”

  因此,被业界视为“报纸脸面”的“要闻版”在坊间一直被戏称为“要人版”。

  “遗憾越来越少了”

  “以往,我们看到基层在全市甚至全国都有创新意义的鲜活实践、探索举措和感人的典型人物,总想放到一版,让‘报纸的脸面’好看些,但往往因为领导稿件太多,不得不被挤到二版,无比遗憾。”胡泽勋说。

  今年1月1日,《重庆日报》正式启动领导同志活动报道和会议报道的改革,“我的遗憾越来越少了。”

  今年1月和去年1月,均有“两会”。记者粗略统计,去年1月,该报一版共发231条稿件,对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洋,市长王鸿举,市政协主席刘志忠3位领导参加的会议、讲话等报道有78篇,其中,20条为一版头条或假头条,68篇的标题中有3人的姓名。而在今年1月,232条稿件中,对这3位领导的报道为41篇,下降了48%;3人的姓名27次进入标题,下降了60%;一版头条或假头条则同为20篇。

  去年,一版没有出现处级以上干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报道为63篇。今年则为108篇,翻了近一番,有农民工“春节好想回家团聚”、“石龙技工”一年挣回1.5亿元、公民有权“追讨”政务知情权、农网改造能不能再快点、“讨薪农妇”熊德明去年养猪收入近6万元等鲜活报道。

  如今,兄弟俩一边上大学、一边当“猪倌”的动人故事,能成为一版头条;老百姓出门享受冬日暖阳的打眼照片,也登上了一版。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3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