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芯片巨头鹬蚌相争 中国制造渔翁得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5日10:20 南方周末
□本报记者 张春蔚 □实习生 赵静 全球芯片业老大英特尔最近的一项25亿美元投资,令中国再次成为世界舆论的焦点。这是英特尔15年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兴建晶片加工厂。 这一消息最早在3月13日被透露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官方网站上: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近日核准了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建设项目。 不知是何缘故,这则121字的新闻当天就从官方网站被撤下。但法新社等海外媒体已迅速对此展开报道,此事也成为当周最重磅的产业话题。但鉴于美国对华半导体技术出口的限制,英特尔这项投资计划此刻仍有诸多悬念。 直到3月26日,英特尔首席执行官(CEO)欧德宁终于在人民大会堂宣布——将在中国大连投资25亿美元建设一个生产300毫米晶片的工厂。这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迄今为止单笔数额最大的一笔投资。 美国方面aa的主流媒体对此事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们普遍认为,这将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良机。《商业周刊》评论说,“这对中国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发展半导体产业,英特尔在大连建厂甚至有可能帮助中国开创一个新时代。” 此前,中国一直都在为出口集装箱里装着笨重而价格低廉的商品而苦恼。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曾经算过一笔账:“ 中国只有卖出8亿件衬衫才能进口一架空客380。” 但一些美国人也开始担忧此举将使先进技术被转移到中国,从而削弱美国的竞争力。另一些人则认为如果英特尔在中国采用的是落后技术的话,则不值得为此担心。在《洛杉矶时报》3月26日的一篇报道中,美中经济及安全评估委员会的两位成员就表示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据欧德宁透露,英特尔大连工厂将生产的不会是其核心产品微处理器。该工厂生产的产品是晶片组,其功能是实现微处理器与电脑其他部件的联接。这一晶片生产技术与其尖端技术之间可能会有一到两代的差距。但他也表示,一切将取决于美国政府对晶片设备等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是否会出现松动。 即便如此,这一消息仍让中国台湾省的媒体充满了哀叹之声。他们慨叹说,在政府投资大陆的限制政策下,台湾在芯片业的优势可能在两三年之内消失殆尽。而中国大陆电脑工业不仅将因此确立起在亚太地区的核心地位,更将形成庞大的产业群聚效应。 双雄之争 这是一场长达三年的谈判。 当2003年英特尔前任CEO贝瑞特表达出将在亚洲设厂的意愿时,中国、印度、以色列被列入候选名单。2004 年3月,英特尔开始同大连市政府谈判,直到2006年夏天,大连才正式入围最后名录。 谈判的个中甘苦,让大连市市长夏德仁在记者面前哽咽。这位东北财经大学的前任校长一直致力于使大连成为中国的 “班加罗尔”,而英特尔的此项投资使大连升级为亚洲“芯片之都”。 英特尔似乎更应该选择上海——在去年中国半导体业1006亿人民币的产值中,上海就占到了800亿。但英特尔方面表示,选择大连的举动是配合中国政府的“振兴东北”计划。 大连工厂是英特尔在中国的第五家工厂,也是第一家制造工厂。此前,其位于上海和成都的工厂参与的只是芯片制成后的封装和测试环节。在这家大连工厂建成后,英特尔将在中国形成从芯片制造到终端组装的完整产业链和配套体系。 如果将视野放宽到整个亚洲,英特尔为什么要选择在中国建厂? 首要原因当然是众所周知的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IT市场并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很多IT的基础产品都在中国制造。我们的很多客户都已落户中国,因此在中国建厂,将使我们与客户更紧密。”英特尔首席执行官欧德宁说。 早在去年底,当英特尔中国区升级为与其亚太区平级地位时,中国作为亚洲PC市场增长引擎的地位在英特尔的版图上已非常明确。在投资大连之前,英特尔累计在中国投资达到13亿美元。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来自于英特尔与其主要对手——超威半导体公司(AdvancedMicroDevices ,简称AMD)在中国市场的激烈交手。据美林的一位分析师披露,最近一次英特尔管理层的会议主题就是如何打击超威,而非提高利润率。这表示今年英特尔的市场重点将是狙击超威的扩张势头。 英特尔过去一直在中国市场居垄断地位,中国销售的笔记本型电脑曾有92%是用英特尔的晶片。 但超威近年来攻势凌厉,它在中国与主要的桌上型电脑大厂合作,包括联想、方正及同方,甚至惠普及宏碁等外资品牌在中国内地销售的电脑也开始用超威晶片。 超威的主要攻击手段是价格。同等性能的芯片,英特尔一般高出超威20%的售价。超威的挑战使得英特尔芯片价格不断下滑,让中国的PC制造商们充分享受到竞争所带来的廉价芯片。据全球著名的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显示,2006 年,超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增长6个点达到25%,而此前占据八成以上份额的英特尔则降到了只有74%的市场占有率。在中国PC市场,超威目前和英特尔平分秋色。 更让英特尔担心的是,超威甚至以技术转让的方式来向中国政府示好——2005年10月,超威向中国转让了一项 X86技术(低功耗的微处理器核心技术)。 这迫使英特尔加快进军中国的步伐。在大连建厂,不仅可以巩固其与中国政府的关系,还使其生产更加贴近客户端,降低成本,以增强英特尔与超威在价格上的竞争能力。 下转第18版 与此同时,英特尔仍然不得不在价格上与超威火拼。3月31日,海尔电脑宣布将以低于市场价格20%的CPU芯片掀起一轮价格战,而支持海尔开战的便是英特尔。海尔是惟一一家没有成为超威友商的中国PC厂家。 在超威和英特尔的交战中,中国受益非浅。在经历了大量劳动力制造和组装业务之后,中国已具备吸引更复杂生产业务的能力。 可以预见的是,英特尔关键零部件生产向中国的转移,仅仅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开始。 十年芯路 “这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的项目。”在3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美国驻华大使雷德如此评价英特尔的大连芯片项目。 但对英特尔而言,承诺的背后,还需要面对与美国政府斡旋之苦。 芯片生产位于整个信息产业链的最前端,由于很容易牵扯到国家安全,该领域一直是“国家机密”。根据1993年的瓦森那协定,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限制对中国出口先进的半导体设备和技术。即使出口,也限于落后两代以上的技术设备。 而中国始终没有放弃发展计算机芯片产业的努力。早在1965年,中国就已经研制成功第一块集成电路产品,当时只比美国晚7年,与日本同步。 1997年,中国开始研制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处理器。2000年,针对当时芯片九成靠进口的状况,中国政府颁布了《关于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俗称“18号文件”),国内芯片厂商减免17%的增值税。在此政策刺激下,中芯国际、台积电等芯片代工厂纷纷落户中国。目前,中芯国际已在中国生产90纳米制程的芯片。 2002年9月28日,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公司推出64位通用CPU中央处理器芯片,第一次结束了中国计算机关键技术领域“无芯”的历史。但这一成果仅仅达到5年前的国际水平。 在走了10年的芯片开发之路后,中国内地的半导体工业目前还处在承接台湾的产业转移、从欧美等发达国家进口全套技术设备的初级阶段。 按照中国科学家倪光南的说法,全世界的生产线里只有2.5%在中国,在基础设备中我们芯片自己能造出来的只有 5%。 对中国而言,短期内做出突破性芯片技术创新并不现实,只能寄望于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来带动产业发展。而英特尔正将成为这样一个技术溢出者。 准确地说,英特尔并不是中国的先行者。由韩国海力士和欧洲意法半导体联合成立的合资公司已经在中国无锡建立了 200毫米和300毫米两条晶片生产线,从去年8月投产到12月,就已经实现了3亿美元的销售额。 但由于英特尔的芯片业龙头地位,它的举动被视为可能会带动更多厂商向中国转移的标志性事件。 3月20日,台积电到内地投资建设180纳米制程生产线计划终于获得批准。作为全球晶片代工业的领军者,台积电这份申请已迟到了两年零两个月。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