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奥运奖牌“金镶玉”方案的中国答案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5日14:48 三联生活周刊
对奥运奖牌设计,国际奥委会曾提出两大要求:一、独特的,有别于往届奥运会;二、中国的,有中国文化特色。3月27日,奥运倒计时500天之时出炉的“金镶玉”方案创造性地解答了这一题目——中国玉的加入,使夏季奥运会奖牌第一次有了金属以外的特质。 记者◎贾冬婷 金 在拿到奥运奖牌设计题目的时候,评委之一的中央美院副院长谭平心里并不轻松。他知道,这是一个“规定动作”太多的设计,留给“自选动作”的空间不大。当时是2005年11月,中央美术学院作为奥组委的11家定向邀请单位之一,刚刚加入奖牌设计竞赛。 两个月后,奥组委组织他们赴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考察历届的奥运奖牌。谭平看到,在相对单调的冬季奥运会上,奖牌是一个很重要的吸引眼球元素,设计得五花八门,各种形状、材质很丰富。甚至在最近一届的都灵冬奥会上,干脆是一个中心镂空的圆环,丝带随意地系在圆洞上,体现了意大利人的潇洒个性。与此相反,夏季奥运会由于项目综合、赛事丰富,奖牌在视觉上一直是统一的,这源于严格的设计规范。比如对本届奥运奖牌的规定:奖牌直径应不小于60毫米,厚度不小于3毫米。冠军和亚军的奖牌必须是银质的,纯度等级至少在925和1000之间。冠军奖牌还必须镀有总重量不小于6克的纯金,第三名获得铜质奖牌。奖牌正面使用国际奥委会统一规定图案(该图案为插上翅膀站立的胜利女神形象和希腊潘纳辛纳科竞技场全景形象。参照2004年雅典奥运会奖牌正面,奖牌正面文字为:XXIX OLYMPIAD BEIJING 2008),奖牌背面图案才可自行发挥。 “某种程度上,火炬是在奥运会之前,吉祥物是在比赛之外,而奖牌的象征性特别集中,是奥运会中荣耀与成功的象征。”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许平对记者说。他认为,奥运奖牌采用金属,一方面也源于金属的张扬、高贵和直接,这与运动员胜利后的心情特征吻合。 “对奥委会提出的‘独特性’和‘中国性’要求,当时感觉无非是在‘图案’上做文章。在严格的设计限制下,还能玩出什么花样呢?”谭平说。 2006年4月13日,奖牌设计初评,谭平加入了9人评委组。不出他所料,在179件有效应征作品中,绝大多数集中在奖牌背面的图案变化,瓦当、铜镜、长城、天坛,甚至还有“鸟巢”……运用了中国的符号和花纹,好像还是在“说故事”。谭平说,只有两个方案是特别的,一个是在形状上不同,“天圆地方”的铜钱形;另一个是《佩玉》,在材质上的颠覆。“等到《佩玉》一出来,靳尚谊、陈汉民、常沙娜等几位老先生觉得足够了。他们说,只要用了玉,中国的很多东西就融入了,一切都不言而喻了。” 玉 《佩玉》出自中央美院设计学院“奖牌小组”之手。这个小组是专门为奥运奖牌设计成立的,由杭海、王沂蓬、许平、肖勇4位老师和11位学生组建。杭海对记者说,他们准备了几个方向差异极大的方案,《佩玉》是其中的“冒险方案”,没想到被奥组委一眼看中了。2006年4月,它和其他9个方案进入复选。6月,模型做出来后,《佩玉》更被看好,和中央美院的另一方案《云纹》以及来自上海造币厂的《圣火》入围三甲。最终,它被公布为正式方案。 “谁为奥运发奖牌?这是一个文化认同问题。”许平说,通过奖牌表达出东道国对运动员的祝福、祈愿,这是最近几届奥运奖牌设计上的发展趋势,也是为什么这次奥委会专门对“中国特色”提出要求。他认为,他们这次获胜,就是因为“玉”巧妙解决了这一问题。 “玉”的意象并不难想到。事实上,应征作品中还有一件与之类似的,也是一块精美的玉,只不过是用金属仿的。杭海说,他们只是更大胆了一步,突破了材质限制。在“玉”的点子冒出来后,他查阅了一下设计规定,发现在保证奖牌材质和重量的原则上,是可以加入其他材质的。一张东汉龙纹玉璧的图片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就是要这种雍容华贵、顾盼生辉的感觉”。提交的设计图以此为原型,而奖牌背面的边缘为金属,中心为玉,玉中央是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出于金、银、铜牌的价值不同以及颜色搭配方面的考虑,金牌镶嵌的是白玉,银牌是青白玉,铜牌是青玉。 “古语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也就是以深蓝色的玉璧祭祀天,用黄颜色的玉琮礼地。人们认为玉是集天地精华、灵气于一身的石头,它能够连通天地。而且,中国自古以玉比德,孔子在《礼记》中记载着,玉有十一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杭海说,将中国古代礼器用在奥运颁奖这样的盛典场面,这样的设计会很特别,将让奥运会加入中国文化的特质。 为了找玉,许平他们曾一次次把制玉专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请到美院去请教,又不能说破是为了奥运奖牌。由此越来越体会到玉的妙处,“玉看似不起眼,但每一种光线、每一次触摸下都有微妙的变化。与西方金属的华贵、张扬形成对比,玉的温润、内敛是中国的,是精神的,它为奥运奖牌加入了体温,加入了情感联系”。 合璧 从一开始,国际奥委会就表示出了对这个非常中国的方案的强烈兴趣,同时也提出了两大疑问:一、怎样更好地将中国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相结合?二、怎样在技术上保证金玉结合的稳定性? 肖勇说,针对第一个疑问,他们对于最初方案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化繁为简”的修改:玉上雕会徽,从美学上来讲层次感比较模糊,因此把玉简化成玉璧,并在玉璧中心的金属部位雕刻会徽。另外,也放弃了在玉璧上雕刻花纹的想法,比如“长城”,一是出于成本考虑,二是国际奥委会认为,长城总带有防御外敌的政治性象征。这样一来,使得设计更简洁和现代,也更利于向国际传播。 另一大技术疑问也不无道理——往届奥运会颁奖台上,欣喜若狂的运动员用牙咬奖牌,或是将它抛向空中。北京奥运会奖牌上的玉璧能禁得住这种程度的外力冲撞吗?因此,国际奥委会要求,奖牌在从2米的高度自由落下,掉在最硬地面的情况下,玉石保持完好。 这一任务落在了负责后期制作的王沂蓬身上。为测试金属和玉结合的工艺技术以及安全性,他对系有挂带的金、银、铜牌样品分别进行1米、1.5米、2米自由落体的跌落试验。第一次,从1.5米的高度掉落时就碎了。第二次失败后,王沂蓬开始考虑在金属与玉之间填充特殊材料,以达到消除振动波的效果。“玉石后面直接就是金属,要防止它掉地上不碎,就必须将振动波消除掉。”与厂家商量,争取到了两毫米的空间。他找到一种航天材料,可以填充在金属与玉之间形成缓冲。但第三次试验还是失败了。原来,王沂蓬忽略了奖牌所用三种玉质的抗冲击力各不相同的问题。终于,第四次,奖牌落地,完好如初,“奖牌就算是石头,也该对我们有感情了”。 有意思的是,李博生第一次听到许平隐讳地问他:“玉嵌在金属里,怎么才能摔不碎?”他火了,“玉怎么能摔呢?所谓‘宁为玉碎’,这是对玉的态度。不要听奥组委的!” 奥运奖牌公布后,人们给了它一个亲切的名字,“金镶玉”。李博生对记者说,“金镶玉”是有说法的:据说,那块“抵15座城池”的和氏璧后被做成了一方玺,在人世间又流传了不知多少代。再露面是在一个枯井中被发现,但一角被摔碎了。玉玺为天子独享,谁得此谁得天下,碎了一角不是吉兆。有人想到一个办法,用金把它补起来,越纯的金越软,摁进玉中形状完好。从此,有了固定方法,玉不怕损坏,坏了就用金补,“金镶玉”由此而来。 李博生接着说,到了清代,为了找回那方真正的“金镶玉”,皇帝搜集了七方印,但都不是当初那个,“金镶玉”又成了谜。就像这方真正的“金镶玉”的命运,玉在现代成了古玩,被遗忘了。但故事还在继续,李博生说,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以和田玉做徽宝,这是中国玉第一次与奥运文化相结合。而这一次将玉嵌入奥运奖牌,玉被呈现在全人类的盛典上。-
【发表评论 】
|